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减压共沸连续除水的酰胺类酶法合成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0512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非水相酶促有机合成应用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压共沸连续除水的酰胺类酶法合成工艺。本工艺适用于生物催化剂(如中性蛋白酶)催化下的各种酰胺键的合成。它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的酰胺类酶法合成新工艺,可在不影响生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的前提下,通过减压共沸连续除水,使反应平衡向酰胺的合成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大大提高酶促有机合成的转化率,确保反应趋于完成,彻底解决非水相酶促有机合成中的连续除水问题,提高产品的纯度和得率,降低生产成本,在医药、食品、材料和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非水相酶促有机合成应用生物
,具体地讲是属于一种减压共沸连续除水的酰胺类 酶法合成工艺。
技术介绍
关于酰胺类的合成,有化学合成和生物催化合成两类方法。其中的化学合成工艺己经非常成熟,目前 仍被大量用于酰胺类有机物的工业化生产。但化学合成工艺存在着某些致命的缺陷。该工艺常常需要采用 浓硫酸或对甲氧基苯磺酸之类的液体强酸做催化剂,且反应温度很高,通常不可避免地伴有副反应,对原 料的转化率和产物的产率影响很大,分离提纯工艺复杂,对环境也有极为严重的污染。与化学合成工艺相比,酰胺类的生物催化合成工艺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可以避免使用液体强酸,使 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化工、环境友好生产。同时,由于儿乎无副反应 发生,因而分离提取工艺可大为简化,原料的转化率和产品的纯度都可以大幅度提高。但是,酸和有机胺 结合生成酰胺和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必须在反应过程中连续不断地脱除生成的水,才能使平衡不断 地向酰胺的合成的方向移动,使反应趋于完全,达到理想的转化率。酰胺类的生物催化合成工艺迄今没有 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连续脱水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是关键丙素之一。为了及时的连续不断的脱除反应生成的水,已经采取了分子筛吸附、膜分离吸水、负压共沸等技术措 施,但所有这些技术措施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分子筛吸附法方便易行,效果明显,在实验室研究中 常常采用,但由于吸附饱和后的分子筛的再生需要专用的设备和工艺,投资成本很高,因而无法在大规模 的工业生产中应用。膜分离吸水法理论上可行,但由于存在膜的杜塞、老化及使用寿命等方面问题,因而 实现起来尚有困难。采用叔戊醇、叔丁醇等即能与酶相容,保证酶的催化活性,又可与生成的水形成共沸 混合物的有机溶剂做反应媒介兼带水剂,以负压共沸蒸馏的方式将水带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遗憾的 是,所形成的共沸混合物冷凝后不分层,因而无法实现水的连续分离和溶剂的连续循环回用,蒸出的含水 溶剂必须经过专门的干燥处理才能回用。含水溶剂的干燥处理成本大大限制了此项技术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涉及一种环境友好的,以生物催化的方式进行的,相对廉价的,高产率的,普遍适用的酰胺类 酶法合成新工艺。更为独特的是,它涉及一种经过改进的工艺,这种工艺以环己烷、二氯乙烷、甲苯、二 甲苯或其他任何能够在反应条件下跟水共沸,或跟溶剂和水共沸,冷凝成液体后跟水分层,形成互不相溶 的两相,且不会导致生物催化剂失活的有机溶剂为带水剂,通过从反应混合物中不断的去除反应生成的水, 使平衡反应向酰胺的合成的方向移动,使反应趋于完成,为解决非水相酶促有机合成中的连续除水问题提 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案。按照本专利进行操作,与此前的传统方法相比,能够以经济可行的方法连 续除水,彻底清除酖胺类的生物催化合成工艺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障碍,实现酰胺类生产的环境友好化, 并显著改善产率及产品的纯度。以上这些改进对于化工生产的绿色、可持续与环境友好化而言是至关重要 的。具体来说,首先,我们发现,叔戊醇、叔丁醇等溶剂中所含有的水分可以通过在酶促反应温度(30 60。C) 下进行的减压共沸蒸馏被戊烷、己烷、环己垸、二氯乙烷等带水剂带走,混合蒸气在冷凝后自动分层,形 成带水剂相和水相。其次,我们发现,向叔戊醇或叔丁醇等溶剂中添加少量,最好是不高于35%,的戊烷、己垸、环己烷、 二氯乙烷等带水剂,不影响脂肪酶、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猪肝弹性蛋白酶等生物催化剂 在这些溶剂中的催化活性。由此奠定了通过减压共沸蒸馏连续脱除所生成的水的酰胺类酶法合成工艺的基 础。我们发现,该工艺对于酰胺类物质的合成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的酸类可以是碳链长度在C2 C26之间的脂肪酸,饱和的或不饱和的,直链的或支链的,也可以是芳香酸、氨基酸、羟基酸,或其他任何有机酸。 适用的有机胺类可以是碳链长度在C广C32之间的胺,饱和的或不饱和的,直链的或支链的,伯胺或仲胺, 也可以是氨基糖类、氨基糖醇类、氨基酸类或其他任何含有胺基的有机物。适用的生物催化剂可以是脂肪 酶、酯酶、蛋白酶或其他任何对酰胺键的形成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适用的溶剂可 以是丙酮、2-丁酮、甲基叔丁基米、叔戊醇、叔丁醇、戊烷、己烷、甲苯或其他任何能够让生物催化剂在 其中呈现催化活性的有机溶剂。适用的带水剂可以是戊烷、己烷、环己烷、二氯乙烷、甲苯、二甲苯或其 他任何能够在反应条件,通常为30 60。C, 0.001-0.005 MPa,下跟水共沸,或跟溶剂和水共沸,冷凝成液 体后跟水分层,形成互不相溶的两相,且不会导致生物催化剂失活的有机溶剂。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及的所有重要参数全部最优化后原料的转化率可提高至接近理论值。 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酰胺类产品冋收技术基本沿用传统方法。酰胺化反应完成后,对反应混合物进行冷 却,物理分离和干燥。这些步骤(包括重结晶)给出了色谱纯产品的良好的产率。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的实例将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操作方法,但不能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实例一90 g (1 mol)甲氧基乙酸,121 g (1 mol)外消旋苯乙胺和5gNovozym 435被添加到500 ml无水叔戊醇中 构成混合物,随后在55T下,在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反应8hr。随后加入100ml环己烷,开启真空泵,将 反应体系的压强减至0.001~0.005 MPa,以使共沸混合蒸气蒸出,蒸出的混合蒸气经冷凝后分层,形成环 己垸相和水相,环己烷相自动回流至反应体系中循环使用。反应体系在此状态下边蒸除、冷凝、回流边继 续维持反应,直到分水冷凝器中水相的体积不再增加,继续维持反应4hr。反应结束后,反应混合物过滤 分离固体酶,然后置旋转蒸发仪上回收溶剂和带水剂。产物冷却至室温,用200ml 0.1M盐酸萃取,重复 操作三次,得到含(S)-苯乙胺盐酸盐的水溶液,和含(R)-甲氧乙酰苯乙胺的有机相。水溶液调节PH至 10~10.2,然后用乙醚萃取,蒸发回收乙醚,得到(S)-苯乙胺54g。有机相经蒸馏分离,得到(R)-甲氧乙酰苯 乙胺77.2g。实例二22g月桂酸,14 g赖氨酸和lg黑曲霉来源脂肪酶被添加到100ml无水叔丁醇中构成混合物,随后在 36°C下,在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反应12hr。随后加入10 ml己烷,开启真空泵,将反应体系的压强减至 0.001-0.005 MPa,以使共沸混合蒸气蒸出,蒸出的混合蒸气经冷凝后分层,形成己烷相和水相,环己烷相 自动回流至反应体系中循环使用。反应体系在此状态下边蒸除、冷凝、回流边继续维持反应,直到反应体 系中赖氨酸固体全部消失,分水冷凝器中水相的体积不再增加,继续维持反应4hr。反应结束后,反应混 合物过滤分离固体酶,然后置旋转蒸发仪上回收溶剂和带水剂。产物趁热添加500~600ml己烷,使其溶解, 得到己烷溶液,然后置冰箱过夜结晶,得到月桂酰赖氨酸30g。结晶母液回收乙醚,残余物回收并在下一轮反应中循环使用。实例三135gL-天冬氨酸,117gD-丙氨酸乙酯和lg中性蛋白酶被添加到100ml无水叔丁醇中构成混合物, 随后在36。C下,在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反应12hr。随后加入10ml戊烷,开启真空泵,将反应体系的压强 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压共沸连续除水的酰胺类酶法合成工艺。该工艺由下列步骤组成: 1)制备一个混合物。该混合物由(i)酸类,(ii)有机胺类,(iii)生物催化剂,(iv)溶剂和(v)带水剂组成; 2)让混合物中的酸和有机胺反应生成酰胺和水;   3)让混合物中的溶剂、带水剂跟反应后所生成的水共沸蒸馏,让水以混合蒸气的形式连续蒸出; 4)让混合蒸气在冷凝器中冷凝、分层,分离除去所生成的水,溶剂和带水剂返回反应器,循环使用,直到反应终止; 5)回收生物催化剂、溶剂和带 水剂; 6)对含有反应产物和过剩的原料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得到酰胺类产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鲁宏王择戴阿娟邓超陈伟刘平静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汤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