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495146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截流系统建设一截流井,包括一入水口、一排水口和一挡墙;挡墙与入水口之间设有一污水截流口,污水截流口前设有进水闸门,污水截流后通过进水闸门进入污水处理系统;挡墙下部设有至少一闸孔,上部设有至少一溢流孔,闸孔上设有截流闸门,挡墙与排水口之间,由挡墙分隔成至少一的独立闸室,闸室内设有闸门检修系统,可在不影响截流系统运行情况下进行检修。截流闸门前后设有液位计,根据液位计监测的液位控制进水闸门和截流闸门启闭,截流晴天污水和初期雨水,利用水流进行管涵冲砂清淤,有效阻挡水潮,实现管涵内少积水、干沟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挡潮、防堵、检修便捷、可冲砂清淤的干沟式截流系统,属于市政公共设施领域。
技术介绍
中国城市排水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多数城市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分流制排水体系。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仍有部分“城中村”及老城区雨污分流不彻底,且由于阳台排水、管道错接混乱或缺乏必要的养护及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污水进入雨水箱涵的现象仍很普遍。在雨天的降雨初期,大气、地表和马路冲洗水等携带着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通过雨水进入雨水箱涵。据调查,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浓度甚至远高于城市生活污水。这些污水通过雨水箱涵进入江河湖海等自然水体,造成的城市面源污染,对城市的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但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全改造工程复杂,实施难度大,投资高,历时长,对城市交通会造成较为严重影响,无法在短期内缓解水体污染状况。为解决以上的问题,近几年各地研发和实施了多种污水截流方案及措施,但还存在以下问题未能解决:(1)采用源头控制,即在雨水收集口或雨水管道上设置截流系统,该方法需建造多处截流系统,且铺设相应截流管道较长,投资大,建设内容多,工期长;(2)排水系统中存在大量泥砂和垃圾,现有技术中,截流系统未设置清砂、防堵设施,易造成排水系统堵塞,或导致截流闸门无法关闭等问题,需进行人工清砂,一方面影响排水系统防汛排涝能力,另一方面影响截流功能发挥;(3)未考虑自然水体倒灌、渗漏问题,尤其在沿海城市或地势较低的地区,多数截流点的位置与海岸或下游水体相隔较近,雨水箱涵的管底高程低于平均海水潮位或下游水位,在水位上升时易被淹没,水进入截流系统及污水处理系统,易造成管线设备腐蚀,影响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4)系统构成复杂,控制方式繁琐,闸门开启不稳定,一旦部分设备故障,需关停截流系统,影响系统截流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如何在现有排水系统基础上进行简单改造,以不影响原有排水系统的行洪能力为原则,研究一种可有效阻挡海潮,防止海水渗漏,清砂效果好,安全、可靠、便于检修的截流系统,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针对现有晴天污水和雨天初期雨水的截流技术的局限性,在不影响原有排水系统行洪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末端收集治理,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简单改造,提出一种可有效挡潮,防止下游水倒灌、渗漏,冲砂清淤效果好,安全、可靠、便于检修、可实现雨水管涵干沟的截流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其包括:一截流井构筑物,截流井构筑物内具有一与雨水管涵末端贯通的入水口、一与自然水体贯通的排水口、一道横向设于入水口与排水口之间的横向挡墙;所述横向挡墙与入水口之间的截流井构筑物一侧内壁下部设有一污水截流口,污水截流口前设有进水闸门,污水截流口后与延伸到污水泵站的截流干管相连;所述横向挡墙下部设有至少一闸孔,上部设有至少一溢流孔;所述闸孔上设有截流闸门,截流闸门前后设有液位计;所述挡墙与排水口之间,设至少一独立闸室,独立闸室内横向挡墙的一侧为截流闸门、溢流孔的出口,独立闸室内设有闸门检修系统。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案例中,所述截流闸门、溢流孔和独立闸室数量相同,每个独立闸室设一截流闸门、一溢流孔以及一闸门检修系统。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案例中,所述干沟式截流系统还包括一手电两用智能控制单元,其根据液位计监测的液位来控制进水闸门和截流闸门的启闭。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案例中,所述挡墙与进水口之间的截流井构筑物底部,沿污水截流口方向设有一定坡度,坡度>0.2%;所述污水截流口管底高程低于雨水管涵内底高程,可保证污水因重力,沿坡度方向流向污水截流口,从而被截流至污水处理系统。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案例中,所述进水闸门前端设有一道固定式人工格栅,格栅栅距为5-10cm,可有效阻挡木头、砖块等大块垃圾进入污水处理系统,保护后续工艺设施。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案例中,所述闸孔的有效面积不小于原雨水管涵的过水断面面积,可保证不影响排水系统原有行洪能力;所述溢流孔底高程高于平均高潮水位或下游水位,防止下游水体倒灌进入截流系统。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案例中,所述截流闸门安装于不利条件水流方向,即泄水量较小一侧;所述截流闸门采用316L不锈钢或球墨铸铁材质、附壁式安装,其密封座及楔块采用铸造锡青铜制成,密封泄漏量<1.25L/min·m。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案例中,所述截流闸门底的高程不低于入水口管底高程;截流闸门前后的下部各设置有一积砂坑,积砂坑净高≥0.5m,且截流闸门下沿与积砂坑上沿留0.2-0.5m的距离,避免大块硬物抵住闸门造成设备损坏,确保闸门启闭安全。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案例中,所述闸门检修系统包括检修闸门、闸门导轨和检修平台,所述闸门导轨设于闸室两侧内壁上;所述检修平台位于闸室上方,设有闸门起吊运输装置;所述检修闸门为叠梁闸,日常备于检修平台上,在检修时安装于闸门导轨内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截流系统系在原有雨水管涵末端实施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少、投资少、工期短。2、该截流系统截污彻底,实现了晴天污水和雨季时初期雨水的全截流,保证污水和初期雨水不排入自然水体,提升了城市水环境质量。3、该系统增加了原排水系统过水断面,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能力。4、截流装置可实现雨水管涵、排洪沟内少积水、干沟化,杜绝了传统截流系统因臃水而厌氧产生的臭气,有效控制了蚊蝇滋生环境,提升城市卫生条件。5、由于检修人员可以进入截流系统进行检修和日常维护,且不影响截流功能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性,降低“马路陷阱”现象发生。6、将雨水储存在截流系统及雨水管涵中,利用上游水压和水的冲刷力冲洗管涵内的积砂和淤泥,冲砂清淤效果明显,节省人工清淤的人力和物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截流系统的下部平面图;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面图;图3为图1沿b-b线的剖面图;图4为图1沿c-c线的剖面图。图中标号:1、截流井;2、入水口;3、排水口;4、横向挡墙;5、污水截流口;6、进水闸门;7、截流干管;8、格栅;9、爬梯;10、闸孔;11、溢流孔;12、截流闸门;13、积砂坑;14、检修闸门;15、闸槽;16、闸门起吊运输装置;17、纵向挡墙。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是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挡潮、防堵、检修便捷、可冲砂清淤的干沟式截流系统示意图可知,本技术包括一截流井构筑物,截流井1平面尺寸为10.1m×7.1m,井深5.14m。截流井1内具有一与雨水管涵末端贯通的入水口2、一与自然水体贯通的排水口3、一道横向设于入水口2和排水孔3之间的横向挡墙4。雨水管涵为两根DN2500的钢筋混凝土管,管内底标高为0.62m。横向挡墙4与入水口2之间的截流井1一侧内壁下部设有一污水截流口5,污水截流口5前设有DN1000铸铁进水闸门6。污水截流口5后接有污水截流干管7,截流干管7管底标高为0.12米,低于雨水箱涵管底高程,截流干管7采用DN1000的HDPE缠绕增强管与下游污水泵站连接。进水闸门6前端设有一道固定式人工格栅8,格栅8栅距为10cm。与污水截流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截流井构筑物,截流井构筑物内具有一与雨水管涵末端贯通的入水口、一与自然水体贯通的排水口、一道横向设于入水口与排水口之间的横向挡墙;所述横向挡墙与入水口之间的截流井构筑物一侧内壁下部设有一污水截流口,污水截流口前设有进水闸门,污水截流口后与延伸到污水泵站的截流干管相连;所述横向挡墙下部设有至少一闸孔,上部设有至少一溢流孔;所述闸孔上设有截流闸门,截流闸门前后设有液位计;所述横向挡墙与排水口之间,设至少一的独立闸室,独立闸室内横向挡墙的一侧为截流闸门、溢流孔的出口,独立闸室内设有闸门检修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截流井构筑物,截流井构筑物内具有一与雨水管涵末端贯通的入水口、一与自然水体贯通的排水口、一道横向设于入水口与排水口之间的横向挡墙;所述横向挡墙与入水口之间的截流井构筑物一侧内壁下部设有一污水截流口,污水截流口前设有进水闸门,污水截流口后与延伸到污水泵站的截流干管相连;所述横向挡墙下部设有至少一闸孔,上部设有至少一溢流孔;所述闸孔上设有截流闸门,截流闸门前后设有液位计;所述横向挡墙与排水口之间,设至少一的独立闸室,独立闸室内横向挡墙的一侧为截流闸门、溢流孔的出口,独立闸室内设有闸门检修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闸门、溢流孔和独立闸室数量相同,每个独立闸室设一截流闸门、一溢流孔以及一闸门检修系统。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手电两用智能控制单元,其根据液位计监测的液位来控制进水闸门和截流闸门的启闭。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沟式截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挡墙与进水口之间的截流井构筑物底部,沿污水截流口方向设有一定坡度,坡度>0.2%;所述污水截流口管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小青陈向强余淑蓉杨承志陈咪梓刘美龄彭育蓉薛玉震李坚胡骏卢少勇蔡娜婷戴兰华黄珍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