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9242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15: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外框架包括底框架、上框架、连接杆;上框架平行于底框架,并设置在底框架的正上方;连接杆设置为四条,每条连接杆均与底框架垂直;在上框架内设有设有上盖板;内框架包括可翻转框架;可翻转框架设置在上盖板下方,并可向上翻起;在可翻转框架内设有水平的放置板,在放置板上设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包括支撑件和防刮垫,在每个防护机构的两侧设有定位软胶,在支撑件的正上方、上盖板的下表面设有定位软胶,当可翻转框架和上盖板水平放置时,上盖板的定位软胶与支座总成的上表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与汽车支座总成适配的运输器具,能防止支座总成在运输过程中磨损、划伤或碰伤。

A support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upport assembly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outer frame and the inner frame; the frame comprises a bottom frame and an upper frame, a connecting rod; the upper frame is parallel to the bottom frame, and is arranged right above the bottom frame; the connecting rod four, each connecting rod and the bottom frame are vertical; in the framework is provided with an upper cover plate; the inner frame comprises flip flip frame; frame is arranged under the upper cover, and can be turned; placed in the plate can be provided with a horizontal rotating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protective mechanism in place on the board, door mechanism comprises a support member and the scratch pad on both sides each door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mechanism of the soft, is over, supported on a cover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positioning frame and soft, when turning on the cover when placed horizontally, soft and seat cover positioning assembly on the table Face contac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suitable for the automobile support assembly, which can prevent the support assembly from wearing, scratching or bruising during the transportation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座总成运输器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输器具,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汽车零件的运输器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运输器具对汽车支座总成的适用性较低,而支座总成对防腐性能要求高,在进行电泳后,支座总成不能有划伤和碰伤,但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运输器具与支座总成的适配度低,支座总成容易与运输器具碰撞,造成支座总成的表面被划伤。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汽车支座总成适配的运输器具,能对支座总成有很好的固定作用,且能防止支座总成在运输过程中磨损、划伤或碰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中,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所述外框架包括底框架、上框架、连接杆和上盖板;外框架分为前侧、后侧、左侧、右侧;所述底框架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框,所述上框架为与底框架大小相同的矩形框,上框架平行于底框架,并设置在底框架的正上方,所述上框架的前侧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杆设置为四条,四条连接杆相互平行,每条连接杆的上端分别与上框架的顶角连接,一条连接杆对应上框架的一个顶角,每条连接杆的下端分别与底框架的顶角连接,一条连接杆对应底框架的一个顶角,每条连接杆均与底框架垂直;在外框架左侧的两条连接杆之间、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等距设有至少两条水平的加强梁,在外框架右侧的两条连接杆之间、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等距设有与左侧的加强梁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的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设置在上框架和底框架之间,与上框架相邻的加强梁为第一加强梁,位于第一加强梁下方并与第一加强梁相邻的加强梁为第二加强梁;在上框架内设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为水平设置的、小于上框架的矩形框。所述内框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可翻转框架;在外框架左侧的第一加强梁与外框架右侧的第一加强梁之间设有水平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均与左右两侧的第一加强梁垂直,且与第一加强梁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横杆与外框架的后侧不接触;所述上盖板与第一横杆的前侧面铰接,并与第一横杆在同一平面内,上盖板可绕铰接处向上翻起;在外框架左侧的第二加强梁与外框架右侧的第二加强梁之间设有水平的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均与左右两侧的第二加强梁垂直,且与第二加强梁在同一平面内,第二横杆与外框架前侧的竖直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横杆与外框架前侧的竖直面之间的距离;所述可翻转框架为水平设置的、小于底框架的矩形框,可翻转框架与第二横杆的前侧面铰接,并与第二横杆在同一平面内,可翻转框架可绕铰接处向上翻起;在上盖板和可翻转框架前侧的边的下表面均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支脚,当上盖板和可翻转框架水平放置时,可翻转框架的支脚可支承在底框架上,上盖板的支脚可支承在可翻转框架上。在可翻转框架内设有水平的放置板,在放置板上设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沿放置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支撑件和防刮垫,所述支撑件向上突起并与支座总成下表面的形状适配,在支撑件的上表面设置有防刮毡;所述防刮垫分别设置在支撑件两侧的放置板上;在每个防护机构的两侧设有定位软胶,在放置板上相邻的两个防护机构之间共用一块定位软胶,在所述支撑件的正上方、上盖板的下表面设有定位软胶,当可翻转框架和上盖板水平放置时,上盖板的定位软胶与支座总成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的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中,在上盖板与第一加强梁之间设有气压支撑杆,在可翻转框架与第二加强梁之间设有气压支撑杆,当上盖板和可翻转框架向上翻起时,上盖板的气压支撑杆对上盖板有支撑作用,可翻转框架的气压支撑杆对可翻转框架有支撑作用。所述的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中,在外框架左侧或右侧的边上设有保险杆,所述保险杆包括前卡部、连接部和后卡部,保险杆通过连接部与外框架左侧或右侧的边的上表面连接,保险杆可绕连接部的轴线旋转。所述的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中,在底框架的下表面设有四个轮子。所述的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中,所述支座总成运输器具还包括牵引机构,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牵引臂和牵引拖钩;在外框架左侧或右侧的底框架上设有牵引臂,所述牵引臂与底框架铰接,牵引臂可绕铰接处向上或向下翻转;在与牵引臂相对的外框架另一侧的底框架上设有与牵引臂适配的牵引拖钩。所述的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中,所述支座总成运输器具还包括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设置在底框架的下表面。所述的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中,在外框架前侧和后侧的底框架的下表面分别设有两个叉车孔,外框架前侧的两个叉车孔与叉车的两个货叉适配,外框架后侧的两个叉车孔与外框架前侧的两个叉车孔一一对应。所述的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中,在外框架左侧、第二加强梁下方的加强梁和与其对应的外框架右侧的加强梁之间均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与外框架前侧的竖直面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上方的横杆与外框架前侧的竖直面之间的距离,在每条横杆的前侧面均设有可翻转框架,可翻转框架与横杆的前侧面铰接,并可绕铰接处向上翻起。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与汽车支座总成适配的运输器具,能对支座总成有很好的固定作用,且能防止支座总成在运输过程中磨损、划伤或碰伤。本技术的支座总成运输器具设有防护机构和定位软胶,防护机构与定位软胶的设置把支座总成包围起来,支撑件与上方的定位软胶把支座总成从竖直方向上固定,两侧的定位软胶把支座总成从水平方向上固定,防护机构与定位软胶配合把支座总成划伤、碰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支座总成运输器具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中支座总成运输器具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支座总成运输器具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支座总成运输器具的右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支座总成运输器具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中支座总成运输器具的制动机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框架;2、上框架;3、底框架;4、连接杆;5、上盖板;6、支撑件;7、定位软胶;8、第一横杆;9、第一加强梁;10、第二加强梁;11、支脚;12、轮子;13、牵引臂;14、牵引拖钩;15、制动机构;16、叉车孔;17、气压支撑杆;18、保险杆;19、立柱;20、底脚;21、脚踏板;22、连杆;23、固定套管;24、滑动套管;25、回复杆;26、刹挚垫。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包括外框架1和内框架;外框架1包括底框架3、上框架2、连接杆4和上盖板5;外框架1分为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底框架3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框,上框架2为与底框架3大小相同的矩形框,上框架2平行于底框架3,并设置在底框架3的正上方,上框架2的前侧设有开口。连接杆4设置为四条,四条连接杆4相互平行,每条连接杆4的上端分别与上框架2的顶角连接,一条连接杆4对应上框架2的一个顶角,每条连接杆4的下端分别与底框架3的顶角连接,一条连接杆4对应底框架3的一个顶角,每条连接杆4均与底框架3垂直。在外框架1左侧的两条连接杆4之间、沿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等距设有至少两条水平的加强梁,在外框架1右侧的两条连接杆4之间、沿连接杆4的长度方向等距设有与左侧的加强梁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的加强梁;加强梁设置在上框架2和底框架3之间,与上框架2相邻的加强梁为第一加强梁9,位于第一加强梁9下方并与第一加强梁9相邻的加强梁为第二加强梁10。在上框架2内设有上盖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支座总成运输器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所述外框架包括底框架、上框架、连接杆和上盖板;外框架分为前侧、后侧、左侧、右侧;所述底框架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框,所述上框架为与底框架大小相同的矩形框,上框架平行于底框架,并设置在底框架的正上方,所述上框架的前侧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杆设置为四条,四条连接杆相互平行,每条连接杆的上端分别与上框架的顶角连接,一条连接杆对应上框架的一个顶角,每条连接杆的下端分别与底框架的顶角连接,一条连接杆对应底框架的一个顶角,每条连接杆均与底框架垂直;在外框架左侧的两条连接杆之间、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等距设有至少两条水平的加强梁,在外框架右侧的两条连接杆之间、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等距设有与左侧的加强梁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的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设置在上框架和底框架之间,与上框架相邻的加强梁为第一加强梁,位于第一加强梁下方并与第一加强梁相邻的加强梁为第二加强梁;在上框架内设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为水平设置的、小于上框架的矩形框;所述内框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可翻转框架;在外框架左侧的第一加强梁与外框架右侧的第一加强梁之间设有水平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均与左右两侧的第一加强梁垂直,且与第一加强梁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横杆与外框架的后侧不接触;所述上盖板与第一横杆的前侧面铰接,并与第一横杆在同一平面内,上盖板可绕铰接处向上翻起;在外框架左侧的第二加强梁与外框架右侧的第二加强梁之间设有水平的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均与左右两侧的第二加强梁垂直,且与第二加强梁在同一平面内,第二横杆与外框架前侧的竖直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横杆与外框架前侧的竖直面之间的距离;所述可翻转框架为水平设置的、小于底框架的矩形框,可翻转框架与第二横杆的前侧面铰接,并与第二横杆在同一平面内,可翻转框架可绕铰接处向上翻起;在上盖板和可翻转框架前侧的边的下表面均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支脚,当上盖板和可翻转框架水平放置时,可翻转框架的支脚可支承在底框架上,上盖板的支脚可支承在可翻转框架上;在可翻转框架内设有水平的放置板,在放置板上设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沿放置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支撑件和防刮垫,所述支撑件向上突起并与支座总成下表面的形状适配,在支撑件的上表面设置有防刮毡;所述防刮垫分别设置在支撑件两侧的放置板上;在每个防护机构的两侧设有定位软胶,在放置板上相邻的两个防护机构之间共用一块定位软胶,在所述支撑件的正上方、上盖板的下表面设有定位软胶,当可翻转框架和上盖板水平放置时,上盖板的定位软胶与支座总成的上表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座总成运输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所述外框架包括底框架、上框架、连接杆和上盖板;外框架分为前侧、后侧、左侧、右侧;所述底框架为水平设置的矩形框,所述上框架为与底框架大小相同的矩形框,上框架平行于底框架,并设置在底框架的正上方,所述上框架的前侧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杆设置为四条,四条连接杆相互平行,每条连接杆的上端分别与上框架的顶角连接,一条连接杆对应上框架的一个顶角,每条连接杆的下端分别与底框架的顶角连接,一条连接杆对应底框架的一个顶角,每条连接杆均与底框架垂直;在外框架左侧的两条连接杆之间、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等距设有至少两条水平的加强梁,在外框架右侧的两条连接杆之间、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等距设有与左侧的加强梁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的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设置在上框架和底框架之间,与上框架相邻的加强梁为第一加强梁,位于第一加强梁下方并与第一加强梁相邻的加强梁为第二加强梁;在上框架内设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为水平设置的、小于上框架的矩形框;所述内框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可翻转框架;在外框架左侧的第一加强梁与外框架右侧的第一加强梁之间设有水平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均与左右两侧的第一加强梁垂直,且与第一加强梁在同一平面内,第一横杆与外框架的后侧不接触;所述上盖板与第一横杆的前侧面铰接,并与第一横杆在同一平面内,上盖板可绕铰接处向上翻起;在外框架左侧的第二加强梁与外框架右侧的第二加强梁之间设有水平的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均与左右两侧的第二加强梁垂直,且与第二加强梁在同一平面内,第二横杆与外框架前侧的竖直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横杆与外框架前侧的竖直面之间的距离;所述可翻转框架为水平设置的、小于底框架的矩形框,可翻转框架与第二横杆的前侧面铰接,并与第二横杆在同一平面内,可翻转框架可绕铰接处向上翻起;在上盖板和可翻转框架前侧的边的下表面均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支脚,当上盖板和可翻转框架水平放置时,可翻转框架的支脚可支承在底框架上,上盖板的支脚可支承在可翻转框架上;在可翻转框架内设有水平的放置板,在放置板上设有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沿放置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支撑件和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卫余绪国张培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晟华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