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瑞生专利>正文

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8039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02:54
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包括床框,床框分为头部区、上身区和下身区,头部区内设置主气囊,头部区上部设置密封气囊,密封气囊内设置数个气缸,主气囊与气缸进气口联通,主气囊下部设置推压杆,头部区内安装U形的连接架,连接架左右两端的中部各通过一根转轴与头部区连接,连接架的开口端端部通过U形的第一连接件与推压杆连接。当人体由侧身转为仰面或下床时,下移的少数增变杆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传感杆复位,动滑轮也因受压力减小而复位,使气缸内的气体回到主气囊内,方便再次使用。上述结构能够根据人体睡眠姿势自动调节枕头高度,使人体睡眠舒适,避免脖子产生损伤。

The height of the pillow self regulating type bedding

The height of the pillow and self regulating bedding, including bed frame, bed frame is divided into upper and lower head region, District, District, district head arranged in the main air bag, sealed air bag is arranged in upper air bag sealing head, set the number of cylinders, the main air bag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air inlet of the cylinder, the main air bag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push rod head area install the U shaped connecting frame, both ends of the middle connecting frame through a rotating shaft and head connection, open end connected with the end of the frame through the U shape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piece and push rod connection. When the body is turned sideways by the back or get out of bed, down a mutator rod drives the sensing rod rese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spring, the movable pulley is caused by pressure decrease and reduction, make the gas cylinder back to the main air bag, convenient use again. The above structure can automatically adjust the height of the pillow according to the body's sleep posture, make the body sleep comfortably and avoid the injury of the ne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
本技术涉及床,具体地说是一种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
技术介绍
人们睡眠时,常会无意识的仰面或侧身,仰面和侧身时人体的头部距离床面的距离变化较大,而现有的枕头高度仅适用于仰面或侧身睡眠,无法根据人体睡眠姿势自动调节高度,以至于人们起床时落枕,对脖子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其能够根据人体睡眠姿势自动调节高度,避免对脖子造成损伤,提高睡眠质量。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包括床框,床框分为头部区、上身区和下身区,头部区内设置主气囊,头部区上部设置密封气囊,密封气囊内设置数个气缸,主气囊与气缸进气口联通,主气囊下部设置推压杆,头部区内安装U形的连接架,连接架左右两端的中部各通过一根转轴与头部区连接,连接架的开口端端部通过U形的第一连接件与推压杆连接,上身区内并排设置数个传动机构,连接架的另一端能与数个传动机构配合,数个传动机构组成支撑人体上身床板;每个传动机构均有传动增变杆、增变杆和传感杆,传动增变杆的前端伸入头部区内与连接架后端上部相触,传动增变杆的另一端与上身区铰接,传动增变杆的后端上部设置弹簧,上身区一侧铰接增变杆的前端,上身区另一侧铰接传感杆的后端,传感杆的前端位于增变杆前段上方,以便能推动增变杆摆动,增变杆的后端设置弹簧座,弹簧位于弹簧座内;头部区设置调节机构,调节机构有数个定滑轮、数个动滑轮及一根拉绳,数个定滑轮依次排列且位于所有动滑轮上方,拉绳依次绕过数个定滑轮和数个动滑轮,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头部区两侧,每根传动增变杆的前部各安装一个第二连接件,数个动滑轮与数个第二连接件一一对应,每个第二连接件上安装一个动滑轮。为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下身区的一侧铰接数个支撑杆,数个支撑杆并排设置构成支撑人体下身的床板,下身区的后部设置另一套调节机构,每根支撑杆的后端各与调节机构内对应的一个动滑轮连接,下身区的前部下方并排设置数个支座,每根支座上各连接一根张紧钢丝,张紧钢丝的后端固定在对应的支撑杆上,以便对支撑杆施加复位力。所述的主气囊下部设置一对扭簧。所述的气缸为五个,其中两个气缸的进气口与主气囊联通,另外三个气缸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与主气囊联通。所述的头部区为箱体,气缸的下部固定在壳体上板的顶面,主气囊的上部固定在壳体上板的底面。所述传感杆的前端下侧开设U形的凹槽,增变杆的铰接端设置凸杆,凸杆位于凹槽内。传动增变杆与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气缸是多节伸缩气缸。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所述卧具的数个传感杆的宽度与人体背宽基本一致,人体睡眠时仰面躺在数个传感杆上时,与数个传感杆均有接触,人体压着数个传感杆整体下移,传感杆压着数个增变杆整体下移,增变杆压着数个传动增变杆整体下移,数个传动增变杆带动数个动滑轮一起下移,由于动滑轮上的拉绳两端固定,传动增变杆的整体下移距离较小,可忽略,传动增变杆无法使推压杆挤压主气囊,因此,主气囊进入气缸的空气较少,密封气囊变化不大,密封气囊上设置枕头,因此,人体仰面睡眠时,枕头高度几乎不发生变化。人体侧身睡眠时,人体侧部与局部的几个传感杆接触,因人体侧部占用面积小,所以仅与少数几个传感杆相触并带动其下移,使少数传感杆压着少数增变杆下移,增变杆压着少数传动增变杆下移,传动增变杆带动少数动滑轮一起下移,使动滑轮多数上移而少数下移且下移距离大,从而使推压杆大幅度挤压主气囊,使主气囊内的大部分空气进入气缸,气缸竖向拉伸,从而使密封气囊高度变大,方便承接侧卧的人体头部,避免对脖子造成损伤。当人体由侧身转为仰面或下床时,下移的少数增变杆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传感杆复位,动滑轮也因受压力减小而复位,使气缸内的气体回到主气囊内,方便再次使用。上述结构能够根据人体睡眠姿势自动调节枕头高度,使人体睡眠舒适,避免脖子产生损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的结构示意图,所示为人体仰卧时的卧具状态;图2是所述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的结构示意图,所示为人体侧卧时的卧具状态;图3是图1的A向放大图;图4是图1的B向放大图;图5是图1的C向放大图;图6是图1的I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的D向放大图。1床框2头部区3上身区4主气囊5密封气囊6气缸7推压杆8连接架9第一连接件10传动增变杆11弹簧12增变杆13传感杆14凹槽15凸杆16弹簧座17定滑轮18动滑轮19拉绳20第二连接件21支撑杆22支座23张紧钢丝24扭簧25第一连接管26第二连接管27下身区28转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的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如图1所示,包括床框1,床框1分为头部区2、上身区3和下身区27。头部区2内设置主气囊4,头部区2上部设置密封气囊5,密封气囊5内设置数个气缸6,主气囊4与气缸6进气口联通。主气囊4下部设置推压杆7,头部区2内安装U形的连接架8,连接架8左右两端的中部各通过一根转轴28与头部区2连接,连接架8的开口端端部通过U形的第一连接件9与推压杆7连接,上身区连接件3连接件内并排设置数个传动机构,连接架连接件8连接件的另一端能与数个传动机构配合,数个传动机构组成支撑人体上身床板;如图6所示,每个传动机构有传动增变杆10、增变杆连接件12连接件和传感杆连接件13连接件,传动增变杆10的前端伸入头部区连接件2连接件内与连接架连接件8连接件后端上部相触,传动增变杆10的另一端与上身区3铰接,传动增变杆10的铰接端上部设置弹簧11,上身区3一侧铰接增变杆12的一端,上身区3另一侧铰接传感杆13的一端,传感杆13的另一端下侧可开设U形的凹槽14,增变杆12的铰接端设置凸杆15,凸杆15位于凹槽14内以便增变杆12和传感杆13之间似动更稳定,增变杆12的另一端设置弹簧座16,弹簧11位于弹簧座16内。如图5所示,头部区2设置调节机构,调节机构有数个定滑轮连接件17连接件、数个动滑轮连接件18连接件及一根拉绳连接件19连接件,数个定滑轮连接件17连接件依次排列且位于所有动滑轮连接件18连接件上方,拉绳连接件19连接件依次绕过数个定滑轮连接件17连接件和数个动滑轮连接件18连接件,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头部区连接件2连接件两侧,每根传动增变杆连接件10连接件的前部各安装一个第二连接件连接件20连接件,数个动滑轮连接件18连接件与数个第二连接件连接件20连接件一一对应,每个第二连接件连接件20连接件上安装一个动滑轮连接件18连接件。数个传感杆13的宽度与人体背宽基本一致,人体睡眠时仰面躺在数个传感杆13上时,与数个传感杆13均有接触,人体压着数个传感杆13整体下移,传感杆13压着数个增变杆12整体下移,增变杆12压着数个传动增变杆10整体下移,数个传动增变杆10带动数个动滑轮18一起下移,由于动滑轮18上的拉绳19两端固定,传动增变杆10的整体下移距离较小,传动增变杆10无法使推压杆7大幅度挤压主气囊4,因此,主气囊4进入气缸6的空气较少,密封气囊5变化不大,密封气囊5上设置枕头,因此,人体仰面睡眠时,枕头高度几乎不发生变化。人体侧身睡眠时,人体侧部与数个传感杆13接触,因人体侧部占用面积小,所以仅与少数几个传感杆13相触并带动其下移,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

【技术保护点】
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框(1),床框(1)分为头部区(2)、上身区(3)和下身区(27),头部区(2)内设置主气囊(4),头部区(2)上部设置密封气囊(5),密封气囊(5)内设置数个气缸(6),主气囊(4)与气缸(6)进气口联通,主气囊(4)下部设置推压杆(7),头部区(2)内安装U形的连接架(8),连接架(8)左右两端的中部各通过一根转轴(28)与头部区(2)连接,连接架(8)的开口端端部通过U形的第一连接件(9)与推压杆(7)连接,上身区(3)内并排设置数个传动机构,连接架(8)的另一端能与数个传动机构配合,数个传动机构组成支撑人体上身床板;每个传动机构均有传动增变杆(10)、增变杆(12)和传感杆(13),传动增变杆(10)的前端伸入头部区(2)内与连接架(8)后端上部相触,传动增变杆(10)的另一端与上身区(3)铰接,传动增变杆(10)的后端上部设置弹簧(11),上身区(3)一侧铰接增变杆(12)的前端,上身区(3)另一侧铰接传感杆(13)的后端,传感杆(13)的前端位于增变杆(12)前段上方,以便能推动增变杆(12)摆动,增变杆(12)的后端设置弹簧座(16),弹簧(11)位于弹簧座(16)内;头部区(2)设置调节机构,调节机构有数个定滑轮(17)、数个动滑轮(18)及一根拉绳(19),数个定滑轮(17)依次排列且位于所有动滑轮(18)上方,拉绳(19)依次绕过数个定滑轮(17)和数个动滑轮(18),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头部区(2)两侧,每根传动增变杆(10)的前部各安装一个第二连接件(20),数个动滑轮(18)与数个第二连接件(20)一一对应,每个第二连接件(20)上安装一个动滑轮(18)。...

【技术特征摘要】
1.枕头高度自调节式卧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框(1),床框(1)分为头部区(2)、上身区(3)和下身区(27),头部区(2)内设置主气囊(4),头部区(2)上部设置密封气囊(5),密封气囊(5)内设置数个气缸(6),主气囊(4)与气缸(6)进气口联通,主气囊(4)下部设置推压杆(7),头部区(2)内安装U形的连接架(8),连接架(8)左右两端的中部各通过一根转轴(28)与头部区(2)连接,连接架(8)的开口端端部通过U形的第一连接件(9)与推压杆(7)连接,上身区(3)内并排设置数个传动机构,连接架(8)的另一端能与数个传动机构配合,数个传动机构组成支撑人体上身床板;每个传动机构均有传动增变杆(10)、增变杆(12)和传感杆(13),传动增变杆(10)的前端伸入头部区(2)内与连接架(8)后端上部相触,传动增变杆(10)的另一端与上身区(3)铰接,传动增变杆(10)的后端上部设置弹簧(11),上身区(3)一侧铰接增变杆(12)的前端,上身区(3)另一侧铰接传感杆(13)的后端,传感杆(13)的前端位于增变杆(12)前段上方,以便能推动增变杆(12)摆动,增变杆(12)的后端设置弹簧座(16),弹簧(11)位于弹簧座(16)内;头部区(2)设置调节机构,调节机构有数个定滑轮(17)、数个动滑轮(18)及一根拉绳(19),数个定滑轮(17)依次排列且位于所有动滑轮(18)上方,拉绳(19)依次绕过数个定滑轮(17)和数个动滑轮(18),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头部区(2)两侧,每根传动增变杆(10)的前部各安装一个第二连接件(20),数个动滑轮(18)与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瑞生安丰恺
申请(专利权)人:安瑞生安丰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