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水涂层结构,包括基层,基层上涂抹有底漆层以及保护层,基层与底漆层之间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条,底漆层与保护层之间设有多个的第二连接条,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交叉排列成网格状;当不同的涂层之间受热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时,涂层内的应力会被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分担承受,呈网格状设置的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则能承受多个方向上的应力,减小涂层上受到的应力,避免相邻的涂层之间产生缝隙,利于延长防水涂层结构的使用寿命。
A waterproof coa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水涂层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水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水涂层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房产事业的迅猛发展,厂房的新建、扩建、改造等工程越来越多;同时对建筑工程的防水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建筑常因为裂缝或墙角转角渗漏而导致质量不高,影响建筑整体质量,对建筑内的其他物品、产品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现有的防水结构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防水时效短,二是防水结构复杂,使用材料较多,安装工艺繁琐等。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3947707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外墙防水涂层结构,它由均匀涂布于外墙上的基层以及其上侧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底漆层、防腐层、防霉层、防水层、保护层,基层为凹凸棒膏状耐水腻子层,底漆层为纳米硅溶胶改性外墙乳胶漆层,防腐层为环氧硅酸锂富锌层,防霉层为单组分防霉涂层,防水层为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层,保护层为外墙氟碳金属漆层,涂层不易老化耐久性强、耐候性强、耐腐蚀性强、耐水性强、不易发霉。但是上述外墙防水涂层结构在使用后,其涂层间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当防水涂层结构上受热时,各个涂层上的体积变化不同,使得涂层容易产生裂缝,裂缝会随时间慢慢扩大,最终使涂层脱落,缩短了防水涂层结构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外墙防水涂层结构在使用后,其涂层间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当防水涂层结构上受热时,各个涂层上的体积变化不同,使外墙防水涂层结构的内部产生应力,使得涂层容易产生裂缝,裂缝会随时间慢慢扩大,最终使涂层脱落,缩短了寿命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水涂层结构,其具有使用寿命长、美观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水涂层结构,包括均匀涂抹在外墙上的基层,所述基层上由内向外依次涂抹有底漆层以及保护层,所述基层与所述底漆层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一连接条,所述底漆层与所述保护层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与所述第二连接条交叉排列成网格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基层铺设在墙面上,然后在基层上铺设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一连接条,然后在基层上喷涂底漆层,在喷涂底漆层后铺设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二连接条,并使第二连接条与第一连接条在基层上的投影呈网格状,当不同的涂层之间受热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时,涂层内的应力会被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分担承受,呈网格状设置的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则能承受多个方向上的应力,减小涂层上受到的应力,避免相邻的涂层之间产生缝隙,利于延长防水涂层结构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条内开设有共轴心线的第一空腔,第二连接条内开设有共轴心线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内填充有导热流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涂层上的局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时,导热流体在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内流动,从而使涂层上的温度分布得均匀,避免涂层由于局部受热而膨胀从而开裂,利于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条与所述第二连接条之间固定连接有拉接条,所述拉接条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条上,其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条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拉接条能够使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避免由于防水涂层结构长时间使用后涂层老化而延展,防止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避免降低它们分担承受应力的能力。进一步的,所述拉接条的轴心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条所排列的平面垂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第一连接条以及第二连接条均垂直设置的拉接条具有最短的长度,从而能够减少制造拉接条所需的材料,节省造价,而垂直设置的拉接条在喷涂底漆层的时候具有最大的抗弯能力,不会被喷射的涂料压弯。进一步的,所述拉接条内开设有共轴心线的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以及所述第二空腔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拉接条连通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使它们内部的导热流体能够互通,从而均匀不同深度的涂层之间的温度分布,降低温度差,降低涂层之间膨胀体积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条上固定连通有朝向远离所述基层的方向延伸的泄压管,所述泄压管延伸出所述保护层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性泄压片,所述弹性泄压片上开设有星型的泄压缝。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热流体受热流动并膨胀,当导热流体的压力大于设定值时,它会在泄压管内顶开弹性泄压片上的泄压缝,并流出泄压管,避免第一连接条、第二连接条或者拉接条在涂层内膨胀从而胀破涂层。进一步的,所述基层为耐水腻子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耐水腻子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能,有效抵御来自墙体内的水汽入侵涂层。进一步的,所述底漆层为纳米硅溶胶改性乳胶漆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乳胶漆层能够实现防水的同时也能对第一连接条进行柔性的覆盖,减少第一连接条受到的来自底漆层的硬挤压而产生的位移。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层为氟碳金属漆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氟碳金属漆层耐候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溶剂释放性,干燥迅速,能使防水涂层快速定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基层与底漆层之间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条,在底漆层与保护层之间设置多个第二连接条,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呈网格状设置,当不同的涂层之间受热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时,涂层内的应力会被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分担承受,呈网格状设置的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则能承受多个方向上的应力,减小涂层上受到的应力,避免相邻的涂层之间产生缝隙,利于延长防水涂层结构的使用寿命;(2)通过在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之间设置拉接条,拉接条能够使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避免由于防水涂层结构长时间使用后涂层老化而延展,防止第一连接条与第二连接条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避免降低它们分担承受应力的能力;(3)通过在第一连接条、第二连接条以及拉接条内设置空腔,空腔内流通有导热流体,当涂层上的局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时,导热流体在第一空腔以及第二空腔内流动,从而使涂层上的温度分布得均匀,避免涂层由于局部受热而膨胀从而开裂;拉接条连通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使它们内部的导热流体能够互通,从而均匀不同深度的涂层之间的温度分布,降低温度差,降低涂层之间膨胀体积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竖直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泄压缝的结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基层;2、第一连接条;3、第一空腔;4、拉接条;5、第三空腔;6、底漆层;7、第二连接条;8、第二空腔;9、泄压管;10、弹性泄压片;11、泄压缝;12、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防水涂层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均匀涂抹在外墙上的基层1,基层1为耐水腻子层。耐水腻子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能,有效抵御来自墙体内的水汽入侵涂层。基层1远离外墙的一面铺设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一连接条2,第一连接条2的排列方向与其长度方向不平行,优选地,排列方向与长度方向垂直。第一连接条2为空心设置,其内部为填充有导热流体的第一空腔3,导热流体可使用水。当涂层上的局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时,导热流体在第一空腔3内流动,从而使涂层上的温度分布得均匀,避免涂层由于局部受热而膨胀从而开裂,利于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第一连接条2远离基层1的侧面上一体设置有沿远离基层1的方向延伸的拉接条4,拉接条4内开设有第三空腔5,且与第一空腔3连通。同时,基层1上远离墙面的一侧涂抹有底漆层6,底漆层6为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水涂层结构,包括均匀涂抹在外墙上的基层(1),所述基层(1)上由内向外依次涂抹有底漆层(6)以及保护层(1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与所述底漆层(6)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条(2),所述底漆层(6)与所述保护层(12)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二连接条(7);所述第一连接条(2)与所述第二连接条(7)交叉排列成网格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涂层结构,包括均匀涂抹在外墙上的基层(1),所述基层(1)上由内向外依次涂抹有底漆层(6)以及保护层(1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1)与所述底漆层(6)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连接条(2),所述底漆层(6)与所述保护层(12)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排列的第二连接条(7);所述第一连接条(2)与所述第二连接条(7)交叉排列成网格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涂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条(2)内开设有第一空腔(3),第二连接条(7)内开设有第二空腔(8),所述第一空腔(3)与所述第二空腔(8)内填充有导热流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涂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条(2)与所述第二连接条(7)之间固定连接有拉接条(4),所述拉接条(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条(2)上,其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条(7)上。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俊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筑防水材料集团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