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5667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4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包括底板、布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底板前部的一级吸能结构、布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一级吸能结构后方的二级吸能结构及均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端部的安装部;该吸能结构满足GB/T24550‑2009‑汽车行人保护柔性腿法规,采用两级吸能结构,即一级吸能结构受一定力的冲击后可被压溃变形起到一级吸能作用,二级吸能结构受一定力的冲击后可被压溃变形起到二级吸能作用,有效的降低了胫骨弯矩和韧带拉伸量的伤害值,在人车碰撞时有效的保护了行人的安全。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front bumper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of the front bumper,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bottom plate is located in front of the primary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arranged on the bottom plate and positioned below the level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behind the two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and are set up in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soleplate end; the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to meet the GB/T24550 2009 car pedestrian protection regulations with two flexible legs,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namely a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by impact can be crushing deformation plays a role of energy absorption, two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by a certain impact can be crushing deformation to two energy absorbing effec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ibia bending and stretching amount of damage, in the car collision effectively protects the safety of pedestria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汽车交通事故中行人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5%,在人车碰撞时行人下肢受伤几率为52%,因此减轻行人下肢受伤是保护行人的有效捷径。为了真实反映人车碰撞时人的受伤程度,GB/T24550-2009,汽车行人保护柔性腿法规提出柔性腿要求,评价指标有膝盖部分的韧带拉长量和胫骨部分的弯矩,为满足柔性腿要求达到保护行人的效果而设计的一种前保险杠吸能结构,安装到原来的汽车上,起到吸能作用,从而减轻交通事故中行人受伤害的严重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及时有效吸能且满足柔性腿法规要求的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从而减轻行人受伤害的严重程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包括底板、布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底板前部的一级吸能结构、布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一级吸能结构后方的二级吸能结构及均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端部的安装部;所述一级吸能结构包括多个沿圆弧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前部上的一级筋板,每相邻两个所述一级筋板之间形成一级吸能空腔,每个所述一级吸能空腔内均布置有一级吸能本体;所述一级吸能本体包括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及第三筋板,所述第一筋板、所述第二筋板和所述第三筋板共边布置且所共的边朝所述底板前方布置,所述第一筋板与所述第二筋板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筋板与所述第三筋板之间形成第二空腔;所述二级吸能结构包括多个沿圆弧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上的二级筋板,每相邻两个所述二级筋板之间形成二级吸能空腔,每个所述二级吸能空腔内均布置有隔筋板,所述隔筋板将所述二级吸能空腔分割成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所述一级吸能空腔与所述二级吸能空腔中间通过隔板连接,且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对应布置,所述第四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对应布置。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吸能结构的前方位置设置有与保险杠相匹配的配合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筋板与所述隔板的一侧边共边,所述第二筋板与所述隔板的另一侧板共边,所述第三筋板的侧边抵在所述隔板一表面上,所述隔筋板的侧边抵在所述隔板的另一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二级吸能结构后部布置有若干个Z向安装孔,且相邻所述Z向安装孔之间布置有预挂卡扣。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安装boss柱。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包括焊接在所述底板端部的安装部本体、开设在所述安装部本体上的若干个螺栓安装孔及若干个X向定位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满足GB/T24550-2009-汽车行人保护柔性腿法规,采用两级吸能结构,即一级吸能结构受一定力的冲击后可被压溃变形起到一级吸能作用,二级吸能结构受一定力的冲击后可被压溃变形起到二级吸能作用,有效的降低了胫骨弯矩和韧带拉伸量的伤害值,在人车碰撞时有效的保护了行人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底板1、一级吸能结构2、二级吸能结构3、安装部4(其中:螺栓安装孔4.1、X向定位筋4.2、安装部本体4.3)、Z向安装孔5、预挂卡扣6、配合面7、安装boss柱8、一级筋板9、一级吸能空腔10、一级吸能本体11(其中:第一筋板11.1、第二筋板11.2、第三筋板11.3)、第一空腔12、第二空腔13、二级筋板14、隔筋板15、第三空腔16、第四空腔17、隔板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为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包括底板1、布置在底板1上且位于底板前部的一级吸能结构2、布置在底板1上且位于一级吸能结构2后方的二级吸能结构3及设置在一级吸能结构2的前方且与保险杠相匹配的配合面7,以及均设置在底板1两侧端部的安装部4,安装部4位于保险杠与散热器下横梁的预留安装区域内。本实施例中,安装部4包括焊接在底板1端部的安装部本体4.3、开设在安装部本体4.3上的若干个螺栓安装孔4.1及若干个X向定位筋4.2;另外,底板1上且位于二级吸能结构3后部布置有若干个Z向安装孔5,且相邻Z向安装孔5之间布置有预挂卡扣6;同时,底板1上还设置有若干个安装boss柱8。一级吸能结构2包括多个沿圆弧均匀分布在底板1前部上的一级筋板9,每相邻两个一级筋板9之间形成一级吸能空腔10,每个一级吸能空腔10内均布置有一级吸能本体11;一级吸能本体11包括第一筋板11.1、第二筋板11.2及第三筋板11.3,第一筋板11.1、第二筋板11.2和第三筋板11.3共边布置且所共的边朝底板1前方布置,第一筋板11.1与第二筋板11.2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2,第二筋板11.2与第三筋板11.3之间形成第二空腔13;二级吸能结构3包括多个沿圆弧均匀分布在底板1上的二级筋板14,每相邻两个二级筋板14之间形成二级吸能空腔,每个二级吸能空腔内均布置有隔筋板15,隔筋板15将二级吸能空腔分割成第三空腔16和第四空腔17;并且,一级吸能空腔10与二级吸能空腔中间通过隔板18连接,第一筋板11.1与隔板18的一侧边共边,第二筋板11.2与隔板18的另一侧板共边,第三筋板11.3的侧边抵在隔板18一表面上,隔筋板15的侧边抵在隔板18的另一表面上,即第三空腔16与第一空腔12对应布置,第四空腔17与第二空腔13对应布置。一级吸能结构受一定力的冲击后可被压溃变形起到一级吸能作用,二级吸能结构受一定力的冲击后可被压溃变形起到二级吸能作用。因此,本技术的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满足GB/T24550-2009-汽车行人保护柔性腿法规,采用两级吸能结构,有效的降低了胫骨弯矩和韧带拉伸量的伤害值,在人车碰撞时有效的保护了行人的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布置在所述底板(1)上且位于所述底板(1)前部的一级吸能结构(2)、布置在所述底板(1)上且位于所述一级吸能结构(2)后方的二级吸能结构(3)及均设置在所述底板(1)两侧端部的安装部(4);所述一级吸能结构(2)包括多个沿圆弧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1)前部上的一级筋板(9),每相邻两个所述一级筋板(9)之间形成一级吸能空腔(10),每个所述一级吸能空腔(10)内均布置有一级吸能本体(11);所述一级吸能本体(11)包括第一筋板(11.1)、第二筋板(11.2)及第三筋板(11.3),所述第一筋板(11.1)、所述第二筋板(11.2)和所述第三筋板(11.3)共边布置且所共的边朝所述底板(1)前方布置,所述第一筋板(11.1)与所述第二筋板(11.2)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2),所述第二筋板(11.2)与所述第三筋板(11.3)之间形成第二空腔(13);所述二级吸能结构(3)包括多个沿圆弧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1)上的二级筋板(14),每相邻两个所述二级筋板(14)之间形成二级吸能空腔,每个所述二级吸能空腔内均布置有隔筋板(15),所述隔筋板(15)将所述二级吸能空腔分割成第三空腔(16)和第四空腔(17);所述一级吸能空腔(10)与所述二级吸能空腔中间通过隔板(18)连接,且所述第三空腔(16)与所述第一空腔(12)对应布置,所述第四空腔(17)与所述第二空腔(13)对应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行人保护的前保险杠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布置在所述底板(1)上且位于所述底板(1)前部的一级吸能结构(2)、布置在所述底板(1)上且位于所述一级吸能结构(2)后方的二级吸能结构(3)及均设置在所述底板(1)两侧端部的安装部(4);所述一级吸能结构(2)包括多个沿圆弧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1)前部上的一级筋板(9),每相邻两个所述一级筋板(9)之间形成一级吸能空腔(10),每个所述一级吸能空腔(10)内均布置有一级吸能本体(11);所述一级吸能本体(11)包括第一筋板(11.1)、第二筋板(11.2)及第三筋板(11.3),所述第一筋板(11.1)、所述第二筋板(11.2)和所述第三筋板(11.3)共边布置且所共的边朝所述底板(1)前方布置,所述第一筋板(11.1)与所述第二筋板(11.2)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2),所述第二筋板(11.2)与所述第三筋板(11.3)之间形成第二空腔(13);所述二级吸能结构(3)包括多个沿圆弧均匀分布在所述底板(1)上的二级筋板(14),每相邻两个所述二级筋板(14)之间形成二级吸能空腔,每个所述二级吸能空腔内均布置有隔筋板(15),所述隔筋板(15)将所述二级吸能空腔分割成第三空腔(16)和第四空腔(17);所述一级吸能空腔(10)与所述二级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志成周鹏肖航夏汤忠王萍萍
申请(专利权)人: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