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5497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4 1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前模、行位、行位固定压板以及穿过行位固定压板用于使行位脱模的铲基,行位包括多个主行位及多个次行位,各主行位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行位块以及第二主行位块,各次行位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次行位块以及第二次行位块,多个第一主行位块与多个第一次行位块交替围合形成可供铲基伸入的容纳腔室,各第一主行位块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一凸台,各第一次行位块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二凸台,第一凸台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与第二凸台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不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模具行位结构在产品注塑成型过程中存在脱模困难、注塑产品质量差、无法满足两个方向行位要求的技术问题。

A mold structure that is easy to die ou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mold, the mold structure provides a easy demoulding,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mould, the line position, for a fixed plate and a fixed plate through the line for the shovel line release, line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main line and a second line, the main line of the first principal the line includes vertical setting block and a second main line, each line including a vertically arranged first line block and second line blocks, a plurality of first main line blocks and a plurality of first row blocks alternately formed accommodating chamber for shovel into the. The first main line block of the inner surface is vertically arranged the first boss, the first line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longitudinal block set second convex, inclined inner surface inclined angle and angle of the first second boss boss different.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mould row position structure,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mold release, the poor quality of injection products, and the failur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wo directions in the product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在产品的注塑成型中,一般采用模具行位结构在产品上形成倒扣位结构。但是对有些特殊结构的产品,行位结构难脱模。例如,现有的圆形产品内部设有围圈,在围圈处存在倒扣位,使用普通的行位结构难以脱模。在设计及制造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且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模具行位结构在产品注塑成型过程中存在脱模困难、注塑产品质量差、无法满足两个方向行位要求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前模、设于所述前模内的行位、用于固定所述行位的行位固定压板以及穿过所述行位固定压板用于使所述行位脱模的铲基,所述行位包括多个主行位及多个次行位,各所述主行位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行位块以及由所述第一主行位块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主行位块,各所述次行位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次行位块以及由所述第一次行位块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次行位块,多个所述第一主行位块与多个所述第一次行位块交替围合形成可供所述铲基伸入的容纳腔室,各所述第一主行位块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一凸台,各所述第一次行位块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二凸台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不同。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纳腔室中心轴之间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内表面与所述容纳腔室中心轴之间的角度。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凸台的宽度不同。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的宽度。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设于所述第一主行位块的内表面中部,所述第二凸台设于所述第一次行位块的内表面中部。可选地,所述前模内设有中空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底部具有卡槽,多个所述第一主行位块与多个所述第一次行位块围合后伸入所述安装孔内,多个所述第二主行位块与多个所述第二次行位块卡止于所述卡槽处。本技术中,利用主行位的第一主行位块的倾斜角度与次行位的第一次行位块的倾斜角度不同,使主行位与次行位能够先后脱模,从而使得主行位与次行位在脱模时互不干涉,且稳定地完成脱模动作,有效保证注塑产品的质量,解决了现有模具行位结构在产品注塑成型过程中存在脱模困难、注塑产品质量差、无法满足两个方向行位要求的技术问题;同样的,这种倾斜角度的不同使得主行位与次行位在合模时也存在先后顺序,互不干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A-A剖视图;图5是图4中B处放大图;图6是图4中C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前模10、设于前模10内的行位、用于固定行位的行位固定压板20以及穿过行位固定压板20用于使行位脱模的铲基30。本实施例中,行位包括多个主行位40(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及多个次行位50(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各主行位4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行位块41以及由第一主行位块41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主行位块42,即第一主行位块41与第二主行位块42呈向外弯折的L型。同样的,各次行位5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次行位块51以及由第一次行位块51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次行位块52,第一次行位块51与第二次行位块52呈向外弯折的L型。本实施例中,三个主行位40与三个次行位50交替围合。具体地,在围合时,三个第一主行位块41与三个第一次行位块51交替围合形成可供铲基30伸入的容纳腔室60,各第一主行位块41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一凸台411,各第一次行位块51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二凸台511,第一凸台411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与第二凸台511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不同。本实施例中,利用主行位40的第一主行位块41的倾斜角度与次行位50的第一次行位块51的倾斜角度不同,使主行位40与次行位50能够先后脱模,从而使得主行位40与次行位50在脱模时互不干涉,且稳定地完成脱模动作,有效保证注塑产品的质量,解决了现有模具行位结构在产品注塑成型过程中存在脱模困难、注塑产品质量差、无法满足两个方向行位要求的技术问题;同样的,这种倾斜角度的不同使得主行位40与次行位50在合模时也存在先后顺序,互不干涉。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411的内表面是指围合形成容纳腔室60的表面,第一凸台411的内表面倾斜角度具体是指第一凸台411的内表面与容纳腔室60中心轴之间的角度;同样的,第二凸台511的内表面是指围合形成容纳腔室60的表面,第二凸台511的内表面倾斜角度具体是指第二凸台511的内表面与容纳腔室60中心轴之间的角度。而第一凸台411的内表面与容纳腔室60中心轴之间的角度大于第二凸台511的内表面与容纳腔室60中心轴之间的角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411的内表面与容纳腔室60中心轴之间的角度为5.5°,第二凸台511的内表面与容纳腔室60中心轴之间的角度为2.5°。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411的宽度与第二凸台511的宽度不同。具体地,第一凸台411的宽度小于第二凸台511的宽度。第一凸台411的宽度与第二凸台511的宽度由具体的成形的圆形产品中内圈倒扣位结构来决定。第一凸台411的宽度也可以大于第二凸台511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411设于第一主行位块41的内表面中部,第二凸台511设于第一次行位块51的内表面中部。参照图4,前模10内设有中空的安装孔11,安装孔11的底部具有卡槽12,三个第一主行位块41与三个第一次行位块51围合后伸入安装孔11内,三个第二主行位块42与三个第二次行位块52卡止于卡槽12处,然后再通过行位固定块将三个主行位40与三个次行位50固定。本实施例中,模具工作时,铲基30在模板的带动下运动,首先带动主行位40脱模,再带动次行位50脱模,在全部行位脱模后,产品正常顶出,完成注塑。参照图5、图6,在脱模过程中,主行位40与次行位50脱模行程不同。本实施例中,主行位40脱模行程L1为0.96mm,次行位50脱模行程L2为0.43mm。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前模、设于所述前模内的行位、用于固定所述行位的行位固定压板以及穿过所述行位固定压板用于使所述行位脱模的铲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包括多个主行位及多个次行位,各所述主行位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行位块以及由所述第一主行位块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主行位块,各所述次行位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次行位块以及由所述第一次行位块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次行位块,多个所述第一主行位块与多个所述第一次行位块交替围合形成可供所述铲基伸入的容纳腔室,各所述第一主行位块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一凸台,各所述第一次行位块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二凸台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脱模的模具结构,包括前模、设于所述前模内的行位、用于固定所述行位的行位固定压板以及穿过所述行位固定压板用于使所述行位脱模的铲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包括多个主行位及多个次行位,各所述主行位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行位块以及由所述第一主行位块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主行位块,各所述次行位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次行位块以及由所述第一次行位块的一端向外延伸的第二次行位块,多个所述第一主行位块与多个所述第一次行位块交替围合形成可供所述铲基伸入的容纳腔室,各所述第一主行位块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一凸台,各所述第一次行位块的内表面纵向设置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二凸台的内表面倾斜角度不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脱模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治李广健黄颜罗敷政郑海山钟晰仲杨科平谢军华翁吴星
申请(专利权)人:百汇精密塑胶模具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