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1537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7 1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包括车体,车体的上方设有两个凹口,凹口内设有探测机构,探测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机构、升降平台、第二升降机构、第三升降机构和探测组件,探测组件包括顶杆、转动杆、超声波探测器、驱动单元和两个复位单元,该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通过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和第三升降机构改变探测组件的高度,利用探测组件中驱动单元和复位单元带动转动杆来回摆动,由超声波探测器检测道路情况,使驾驶员能够识别道路前方道路上的凹口,防止车轮陷入坑中,并且在遇到限高装置时能够降低探测组件的高度,使汽车顺利通过这些限高装置,进而提高了该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

A IOT based intelligent anti pit new energy vehicl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IOT based intelligent anti pit new energy vehicles, including the body, the two body is provided with notches above the recess is provided with a detection mechanism, the detection mechanism includes a first lifting mechanism, a lifting platform, second lifting mechanism, third lifting mechanism and a detection module, detection module comprises a top rod and a rotating rod ultrasonic detector, a drive unit and a two reduction unit, the IOT based intelligent anti pit new energy vehicles change detection component height through the first lifting mechanism, a lifting mechanism and a lifting mechanism second third, the unit and the reset unit to drive the detection component in drive the dwang swing back and forth by ultrasonic detector to detect road condition so, the driver can identify the road notch on the road ahead, to prevent the wheels fall into the pit, and in the face of high limit. It can reduce the height of the detection component and make the car pass through these limiting devices, thus improving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new energy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ECV)、氢发动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驾驶员虽然能通过挡风玻璃看到前方道路的交通状况,但是却无法看清前方的道路情况,当车辆正前方存在凹坑时,新能源汽车容易陷入坑中,尤其实在雨雪天气,道路上的坑中堆满雨雪,驾驶员更加难以察觉到道路上的凹坑,因此,在驾驶新能源汽车时,很容易因无法识别前方道路的状况而陷入坑中,无法继续前行,造成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实用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包括车体和若干车轮,所述车轮设置在车体的下方,所述车体的上方设有两个凹口,所述凹口内设有探测机构;所述探测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机构、升降平台、第二升降机构、第三升降机构、支杆和探测组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升降平台、第二升降机构、第三升降机构和支杆从下而上依次设置,所述探测组件设置在支杆的一侧,所述第一升降机构与升降平台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在升降平台上且与第三升降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机构与支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升降单元,两个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分别设置在升降平台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滑环和固定杆,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凹口的底部且与第一连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通过第二连杆与滑环铰接,所述滑环套设在固定杆上且与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在第一电机的上方;所述探测组件包括顶杆、固定板、转动杆、超声波探测器、驱动单元和两个复位单元,所述顶杆固定在支杆的顶端,所述转动杆设置在顶杆的下方,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支杆铰接,所述超声波探测器固定在转动杆的另一端,所述复位单元设置在顶杆和转动杆之间,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转动杆的下方且通过固定板与支杆的底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与转动杆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缓冲块、第二驱动轴、偏心轮和两个侧杆,所述第二电机通过其中一个侧杆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缓冲块通过另一个侧杆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第二驱动轴设置在第二电机和缓冲块之间,所述偏心轮套设在第二驱动轴上且位于转动杆的下方;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弹簧、复位杆和套环,所述复位杆通过弹簧设置在顶杆的下方,所述复位杆的底端与套环铰接,所述套环套设在转动杆上,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作为优选,为了调节第三升降机构的高度,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气泵、气缸和活塞,所述气缸和气泵均固定在升降平台的上方,所述气泵与气缸连通,所述活塞设置在气缸内且位于第三升降机构的下方,所述活塞与第三升降机构连接,通过气泵盖板气缸中的气压,从而使活塞在气缸内上下移动,进而盖板第三升降机构的高度。作为优选,为了加固升降平台和气缸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还包括两个三角板,两个所述三角板分别设置在气缸的两侧,所述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中,其中一条直角边固定在升降平台的上方,另一条直角边固定在气缸上。作为优选,为了带动支杆上下移动,改变检测组件的高度,所述第三升降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三驱动轴和套管,所述第三电机固定在升降平台的上方且与第三驱动轴的底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轴的顶端设置在套管内,所述第三驱动轴的外周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套管的顶端与支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套管内设有内螺纹,所述套管内的内螺纹与第三驱动轴上的外螺纹相匹配,第三电机运行,带动第三驱动轴沿其中心轴线旋转,从而使套设在第三驱动轴上的套管上下移动,进而调节了支杆的高度位置。作为优选,为了固定套管的升降轨迹,所述第三升降机构还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固定在气缸的内壁上且套设在套管上。作为优选,为了保证支杆、套管和顶杆连接的稳固性,所述支杆、套管和顶杆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优选,利用直流伺服电机驱动力强的特点,为了保证第一电机的驱动力,所述第一电机为直流伺服电机。作为优选,为了防止固定杆变形,所述第一升降单元还包括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一端与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加固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凹口的内壁上。作为优选,为了固定转动杆的摆动屏幕,所述偏心轮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位于摆动杆的正下方。作为优选,为了利用光伏发电提高汽车前行的能量,所述车体的上方设有太阳能板。该新能源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为了便于驾驶员能够及时识别前方的道路状况,便于汽车进行及时调整,防止陷入凹坑内,通过凹口中的探测机构检测前方的道路状况。在探测机构中,为了提高道路的探测距离,通过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和第三升降机构提高支杆一侧探测组件的高度,第一升降机构中,由两个第一升降单元中的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连杆转动,通过第二连杆使滑环在固定杆上向上移动;而在第二升降机构中,通过气泵增加气缸中的气压,使活塞在气缸内向上移动,带动第三升降机构中的第三电机向上移动,第三电机运行,带动第三驱动轴转动,使套设在第三驱动轴上的套管向上移动,进而使支杆的高度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探测组件的高度,使探测组件的距离增加,而在探测组件中,由驱动单元中的第二电机通过第二驱动轴带动偏心轮转动,由于转动杆的中端位于偏心轮的环形槽内,同时复位单元的弹簧受挤压通过复位杆使套环套设在转动杆上,从而使转动杆的下方紧靠偏心轮的环形槽底板,偏心轮转动,带动转动杆转动,超声波探测器随转动杆上下摆动,检测路面的情况,防止汽车的车轮陷入坑中,实现安全驾驶。同时利用超声波探测器检测车辆前方是否有限高装置,当检测到有限高标志时,第一升降机构运行降低升降平台高度,同时第二升降机构中气泵减小气缸气压,使活塞下降,第三升降机构中第三电机反向转动,带动套管向下移动,进而使探测组件下降至车体的凹口内,便于汽车顺利通过这些限高装置。该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通过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和第三升降机构改变探测组件的高度,利用探测组件中驱动单元和复位单元带动转动杆来回摆动,由超声波探测器检测道路情况,使驾驶员能够识别道路前方道路上的凹口,防止车轮陷入坑中,并且在遇到限高装置时能够降低探测组件的高度,使汽车顺利通过这些限高装置,进而提高了该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通过第一升降机构、第二升降机构和第三升降机构改变探测组件的高度,利用探测组件中驱动单元和复位单元带动转动杆来回摆动,由超声波探测器检测道路情况,使驾驶员能够识别道路前方道路上的凹口,防止车轮陷入坑中,并且在遇到限高装置时能够降低探测组件的高度,使汽车顺利通过这些限高装置,进而提高了该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和若干车轮(2),所述车轮(2)设置在车体(1)的下方,所述车体(1)的上方设有两个凹口(33),所述凹口(33)内设有探测机构;所述探测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机构、升降平台(3)、第二升降机构、第三升降机构、支杆(4)和探测组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升降平台(3)、第二升降机构、第三升降机构和支杆(4)从下而上依次设置,所述探测组件设置在支杆(4)的一侧,所述第一升降机构与升降平台(3)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在升降平台(3)上且与第三升降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机构与支杆(4)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升降单元,两个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分别设置在升降平台(3)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第一电机(5)、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7)、滑环(8)和固定杆(9),所述第一电机(5)固定在凹口(33)的底部且与第一连杆(6)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6)通过第二连杆(7)与滑环(8)铰接,所述滑环(8)套设在固定杆(9)上且与升降平台(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9)的底端固定在第一电机(5)的上方;所述探测组件包括顶杆(10)、固定板(11)、转动杆(12)、超声波探测器(13)、驱动单元和两个复位单元,所述顶杆(10)固定在支杆(4)的顶端,所述转动杆(12)设置在顶杆(10)的下方,所述转动杆(12)的一端与支杆(4)铰接,所述超声波探测器(13)固定在转动杆(12)的另一端,所述复位单元设置在顶杆(10)和转动杆(12)之间,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转动杆(12)的下方且通过固定板(11)与支杆(4)的底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与转动杆(12)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14)、缓冲块(15)、第二驱动轴(16)、偏心轮(17)和两个侧杆(18),所述第二电机(14)通过其中一个侧杆(18)固定在固定板(11)上,所述缓冲块(15)通过另一个侧杆(18)固定在固定板(11)上,所述第二驱动轴(16)设置在第二电机(14)和缓冲块(15)之间,所述偏心轮(17)套设在第二驱动轴(16)上且位于转动杆(12)的下方;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弹簧(19)、复位杆(20)和套环(21),所述复位杆(20)通过弹簧(19)设置在顶杆(10)的下方,所述复位杆(20)的底端与套环(21)铰接,所述套环(21)套设在转动杆(12)上,所述弹簧(19)处于压缩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防陷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和若干车轮(2),所述车轮(2)设置在车体(1)的下方,所述车体(1)的上方设有两个凹口(33),所述凹口(33)内设有探测机构;所述探测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机构、升降平台(3)、第二升降机构、第三升降机构、支杆(4)和探测组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升降平台(3)、第二升降机构、第三升降机构和支杆(4)从下而上依次设置,所述探测组件设置在支杆(4)的一侧,所述第一升降机构与升降平台(3)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在升降平台(3)上且与第三升降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机构与支杆(4)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升降单元,两个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分别设置在升降平台(3)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第一电机(5)、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7)、滑环(8)和固定杆(9),所述第一电机(5)固定在凹口(33)的底部且与第一连杆(6)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6)通过第二连杆(7)与滑环(8)铰接,所述滑环(8)套设在固定杆(9)上且与升降平台(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9)的底端固定在第一电机(5)的上方;所述探测组件包括顶杆(10)、固定板(11)、转动杆(12)、超声波探测器(13)、驱动单元和两个复位单元,所述顶杆(10)固定在支杆(4)的顶端,所述转动杆(12)设置在顶杆(10)的下方,所述转动杆(12)的一端与支杆(4)铰接,所述超声波探测器(13)固定在转动杆(12)的另一端,所述复位单元设置在顶杆(10)和转动杆(12)之间,所述驱动单元设置在转动杆(12)的下方且通过固定板(11)与支杆(4)的底端连接,所述驱动单元与转动杆(12)传动连接;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14)、缓冲块(15)、第二驱动轴(16)、偏心轮(17)和两个侧杆(18),所述第二电机(14)通过其中一个侧杆(18)固定在固定板(11)上,所述缓冲块(15)通过另一个侧杆(18)固定在固定板(11)上,所述第二驱动轴(16)设置在第二电机(14)和缓冲块(15)之间,所述偏心轮(17)套设在第二驱动轴(16)上且位于转动杆(12)的下方;所述复位单元包括弹簧(19)、复位杆(20)和套环(21),所述复位杆(20)通过弹簧(19)设置在顶杆(10)的下方,所述复位杆(20)的底端与套环(21)铰接,所述套环(21)套设在转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鸣辉
申请(专利权)人:南安市智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