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0507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7 0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包括顶壁和侧壁,顶壁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座,支承框架,支承框架设有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第一镜头筒,第二镜头筒,第一镜头组,第二镜头组,第一对焦线圈组,第二对焦线圈组,第一磁钢组,第二磁钢组,电路板,光学防抖线圈组,第一弹片组,第二弹片组,平移悬挂系统以及接线端子。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设有两个镜头组,拍摄范围增大;两个镜头筒共用一个支承框架,结构紧凑;设有两个对焦线圈组,以提高拍摄精度;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还设有光学防抖线圈组,能有效补偿抖动幅度位置,提高拍摄效果和清晰度。

Dual lens module d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声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们对智能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单个摄像头由于固定焦距的缘故,无法同时兼顾广角和长焦视角,默认的广角镜头,适合拍一些宏观风景,但在被摄物距离较远而又无法靠近时,成像就会受到明显的限制;此外,在拍摄人像特写时,因为没有景深信息,无法作出类似专业相机的背景虚化以强调主体的拍摄效果,为了提高手机的拍摄效果、拍摄范围以及清晰度,提高便携式手持拍摄设备的功能性和应用场景,双摄技术的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被研究运用。相关技术中的双摄结构的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使用两个单体摄像头,然而,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的模组阶段分别使用两个单独的自动对焦装置,两个单独的自动对焦装置各自动作,从而无法保证双摄像头的拍摄精度,此外,两个单体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也需被改善。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精度高的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顶壁和自所述顶壁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并列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座,与所述外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支承框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设置的第一收容腔和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设置的第二收容腔;第一镜头筒和第二镜头筒,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二收容腔;第一镜头组和第二镜头组,分别组配于所述第一镜头筒和所述第二镜头筒内;第一对焦线圈组,环设于所述第一镜头筒外侧表面,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镜头筒AF对焦或在AF对焦过程中调整光轴变化;第二对焦线圈组,环设于所述第二镜头筒外侧表面,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镜头筒AF对焦或在AF对焦过程中调整光轴变化;第一磁钢组,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并与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相对并间隔设置;第二磁钢组,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并与所述第二对焦线圈组相对并间隔设置;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钢组和所述第二磁钢组下方并固持于所述底座;光学防抖线圈组,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钢组和所述第二磁钢组下方并固持于所述电路板,用于驱动所述支承框架在水平方向移动;第一弹片组,一端固持于所述支承框架,另一端固持于所述第一镜头筒;第二弹片组,一端固持于所述支承框架,另一端固持于所述第二镜头筒;平移悬挂系统,由多根悬丝组成,多根所述悬丝分设于所述支承框架周侧,用于支承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或所述第二对焦线圈组在垂直光轴平面内的任意方向做微小位移移动,所述悬丝固定于所述底座。优选的,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设有四个第一对焦线圈,均匀环设于所述第一镜头筒外侧表面,所述第一磁钢组设有四个第一驱动磁钢,四个所述第一驱动磁钢与四个所述第一对焦线圈一一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二对焦线圈组设有四个第二对焦线圈,均匀环设于所述第二镜头筒外侧表面,所述第二磁钢组设有四个第二驱动磁钢,四个所述第二驱动磁钢与四个所述第二对焦线圈一一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光学防抖线圈组包括四个第一光学防抖线圈组和与四个所述第一光学防抖线圈组相互交错设置的四个第二光学防抖线圈组。优选的,四个所述第一光学防抖线圈组相互串联或者并联设置。优选的,四个所述第二光学防抖线圈组相互串联或者并联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片组包括靠近所述顶壁的第一上弹片和靠近所述底座的第一下弹片;所述第二弹片组包括靠近所述顶壁的第二上弹片和靠近所述底座的第二下弹片。优选的,多根所述悬丝固定于所述底座,对应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二收容腔设置于所述支承框架周侧。优选的,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还包括多个接线端子,设于所述底座,用于实现所述电路板与外界电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设有所述第一镜头组和所述第二镜头组,拍摄范围增大;在所述支撑框架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二收容腔,用于收容所述第一镜头筒和所述第二镜头筒,所述第一镜头筒和所述第二镜头筒共用所述支承框架,结构紧凑,减小了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的整体长度;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设有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和所述第二对焦线圈组,驱动两个镜头筒AF对焦或在AF对焦过程中调整光轴变化,以提高拍摄精度;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还设有所述光学防抖线圈组,包括第一光学防抖线圈组和第二光学防抖线圈组,所述第一光学防抖线圈组相互串联或者并联设置,所述第二光学防抖线圈组相互串联或者并联设置,可以实现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二收容腔同时在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对支架移动带动两个镜头筒移动或者成像系统因抖动带来的图像偏移进行位置补偿,光轴偏摆的防抖补偿与光轴平移的防抖补偿共同作用,能最大限度的有效补偿抖动幅度位置,以提高拍摄效果和清晰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双镜模组头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双镜模组头驱动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4为光学防抖线圈组与电路板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同时参阅图1-3,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双镜模组头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双镜模组头驱动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100,包括外壳10、底座11、收容空间12、支承框架13、第一镜头筒14、第二镜头筒15、第一镜头组16、第二镜头组17、第一对焦线圈组18、第二对焦线圈组19、第一磁钢组20、第二磁钢组21、电路板22、光学防抖线圈组23、第一弹片组24、第二弹片组25、平移悬挂系统26以及接线端子27。所述外壳10包括顶壁101和自所述顶壁101向四侧延伸的侧壁102,所述顶壁101沿其长边方向并列设有第一开口1010和第二开口1011。所述底座11与所述外壳10配合形成收容空间12。所述支承框架1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2,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1010对应设置的第一收容腔130和与所述第二开口1011对应设置的第二收容腔131。所述第一镜头筒14设于所述第一收容腔130,所述第二镜头筒15设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31,所述第一镜头筒14和所述第二镜头筒15可分别在所述第一收容腔130和所述第二收容腔131内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镜头组16组配于所述第一镜头筒14内,所述第二镜头组17组配于所述第二镜头筒15内,两组镜头用于在拍摄物体时获取影像。所述第一镜头筒14与所述第二镜头筒15共用所述支承框架13,结构紧凑,减小了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100的整体长度,更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18设有四个第一对焦线圈180,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18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顶壁和自所述顶壁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并列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座,与所述外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支承框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设置的第一收容腔和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设置的第二收容腔;第一镜头筒和第二镜头筒,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二收容腔;第一镜头组和第二镜头组,分别组配于所述第一镜头筒和所述第二镜头筒内;第一对焦线圈组,环设于所述第一镜头筒外侧表面,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镜头筒AF对焦或在AF对焦过程中调整光轴变化;第二对焦线圈组,环设于所述第二镜头筒外侧表面,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镜头筒AF对焦或在AF对焦过程中调整光轴变化;第一磁钢组,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并与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相对并间隔设置;第二磁钢组,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并与所述第二对焦线圈组相对并间隔设置;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钢组和所述第二磁钢组下方并固持于所述底座;光学防抖线圈组,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钢组和所述第二磁钢组下方并固持于所述电路板,用于驱动所述支承框架在水平方向移动;第一弹片组,一端固持于所述支承框架,另一端固持于所述第一镜头筒;第二弹片组,一端固持于所述支承框架,另一端固持于所述第二镜头筒;平移悬挂系统,由多根悬丝组成,多根所述悬丝分设于所述支承框架周侧,用于支承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或所述第二对焦线圈组在垂直光轴平面内的任意方向做微小位移移动,所述悬丝固定于所述底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镜头模组驱动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顶壁和自所述顶壁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并列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座,与所述外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支承框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设置的第一收容腔和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设置的第二收容腔;第一镜头筒和第二镜头筒,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和所述第二收容腔;第一镜头组和第二镜头组,分别组配于所述第一镜头筒和所述第二镜头筒内;第一对焦线圈组,环设于所述第一镜头筒外侧表面,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镜头筒AF对焦或在AF对焦过程中调整光轴变化;第二对焦线圈组,环设于所述第二镜头筒外侧表面,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镜头筒AF对焦或在AF对焦过程中调整光轴变化;第一磁钢组,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并与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相对并间隔设置;第二磁钢组,固定于所述支承框架,并与所述第二对焦线圈组相对并间隔设置;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钢组和所述第二磁钢组下方并固持于所述底座;光学防抖线圈组,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钢组和所述第二磁钢组下方并固持于所述电路板,用于驱动所述支承框架在水平方向移动;第一弹片组,一端固持于所述支承框架,另一端固持于所述第一镜头筒;第二弹片组,一端固持于所述支承框架,另一端固持于所述第二镜头筒;平移悬挂系统,由多根悬丝组成,多根所述悬丝分设于所述支承框架周侧,用于支承所述第一对焦线圈组或所述第二对焦线圈组在垂直光轴平面内的任意方向做微小位移移动,所述悬丝固定于所述底座。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乐平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