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5758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8 0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包括轿厢、轿厢上端的轿厢顶、轿厢下端的轿厢底,轿厢两侧分别设有与轿厢顶、轿厢底固定连接的竖直立梁,立梁内侧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上导靴和下导靴,上导靴下方设有与立梁外侧固定连接安全钳,轿厢顶上方设置有与安全钳连接的提拉机构;轿厢底外侧还固定连接护脚板。该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适合超浅底坑的特点。

An ultra shallow bottom pit elevat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hallow pit elevator, including a car, the car at the top of the car roof, the car at the bottom of the car, car and car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ca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vertical beam, vertical upper and lower beam inside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guide the lower guide boots and boots, below the upper guide shoe is provided with a vertical beam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ateral safety clamp, the car roof is arranged above the lifting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safety clamp; the car outside of the bottom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aseboard. The inven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 structur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and suitable for ultra shallow bottom p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具体是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
技术介绍
根据《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电梯轿厢完全压缩缓冲器后,轿厢底最低部件与井道底的距离不小于0.5m,轿厢护脚板与底坑底的距离不小于0.1m。目前常规电梯轿厢底的最低部件一般为下梁、安全钳、导靴等,综合计算,以1.0m/s速度的电梯为例一般底坑深度约1.5m,经过优化处理的方案一般也需要1.1m以上。但对于旧楼加装电梯,由于原建筑物地下的各种管道等限制,很多情况底坑深度小于1m,无法满足电梯规范的要求,影响旧楼加装电梯方案的可行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安全可靠、适合超浅底坑用电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包括轿厢、轿厢上端的轿厢顶、轿厢下端的轿厢底,轿厢两侧分别设有与轿厢顶、轿厢底固定连接的竖直立梁,立梁内侧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上导靴和下导靴,上导靴下方设有与立梁外侧固定连接安全钳,轿厢顶上方设置有与安全钳连接的提拉机构,轿厢底外侧还固定连接护脚板。上述的超浅底坑用电梯,其中,所述轿厢底中央内侧固定连接轿厢下梁。上述的超浅底坑用电梯,其中,所述轿厢下梁高度小于轿厢底高度。上述的超浅底坑用电梯,其中,所述护脚板包括滑架和滑动板,滑动板在滑架内可伸缩滑动。上述的超浅底坑用电梯,其中,所述轿厢下梁下部还设有缓冲器撞板。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安全可靠、适用于超浅底坑。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上导靴结构示意图;图3是专利技术轿厢底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轿厢;2、轿厢顶;3、轿厢底;4、立梁;5、上导靴;6、下导靴;7、安全钳;8、提拉机构;9、护脚板;91、滑架;92、滑动板;10、轿厢下梁;11、导轨;12、缓冲器撞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包括轿厢1、轿厢1上端的轿厢顶2、轿厢1下端的轿厢底2,轿厢1两侧分别设有与轿厢顶2、轿厢底3固定连接的竖直立梁4,立梁4内侧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上导靴5和下导靴6,上导靴5下方设有与立梁4外侧固定连接安全钳7,轿厢顶2上方设置有与安全钳7连接的提拉机构8,轿厢底3外侧还固定连接护脚板9。轿厢底3中央内侧固定连接轿厢下梁10,轿厢下梁10高度小于轿厢底3高度。护脚板9包括滑架91和滑动板92,滑动板92在滑架91内可伸缩滑动。轿厢下梁10下部还设有缓冲器撞板12。上导靴5和下导靴6都安装在立梁4内侧,导轨11嵌入到上导靴5和下导靴6内,保证轿厢1平稳上下运动,同时又不占用坑底空间,减小坑底深度要求。具体实施方式:通常电梯轿厢底下面安装的轿厢下梁,轿厢下梁的两端或下面装安全钳,安全钳下面装导靴等部件,因此下梁、安全钳及导靴都会占用底坑空间。该专利技术将安全钳7、上导靴5和下导靴6均安装到立梁4的侧面,上述部件均不占用底坑空间,降低了底坑深度要求。一般的电梯下梁和轿厢底是独立的,下梁安装在轿厢底下面,同样会占用底坑空间。该专利技术将轿厢下梁10设计在轿厢底3高度区域内,以降低整个电梯底盘装置的高度,减小底坑深度要求。轿厢下梁10下部设有缓冲器撞板12且设轿厢下梁10设置在轿厢底3内,既满足了缓冲器撞板12压缩缓冲器(图中未画出)的强度要求,又降低了整个轿厢底3的高度,保证轿厢1完全压缩缓冲器时轿厢底3到底坑的距离大于0.5m。轿厢底3安装了护脚板9,护脚板9上的滑动板92可以在滑架91上滑动。滑动板92可根据轿厢1所处的不同位置自动调节其高度。轿厢1离开首层位置正常运行时滑动板92由于重力作用不断向下延伸,使得护脚板9在离开首层入口之前已经达到电梯规范要求的垂直面高度不小于0.75m的要求。当轿厢1下降,缓冲器撞板12完全压缩缓冲器时滑动板92收缩到滑架91里面,保证护脚板9与底坑底的距离依然大于0.1m。当然,本专利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专利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 包括轿厢、轿厢上端的轿厢顶、轿厢下端的轿厢底,轿厢两侧分别设有与轿厢顶、轿厢底固定连接的竖直立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梁内侧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上导靴和下导靴,上导靴下方设有与立梁外侧固定连接安全钳,轿厢顶上方设置有与安全钳连接的提拉机构,轿厢底外侧还固定连接护脚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浅底坑用电梯,包括轿厢、轿厢上端的轿厢顶、轿厢下端的轿厢底,轿厢两侧分别设有与轿厢顶、轿厢底固定连接的竖直立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梁内侧上端和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上导靴和下导靴,上导靴下方设有与立梁外侧固定连接安全钳,轿厢顶上方设置有与安全钳连接的提拉机构,轿厢底外侧还固定连接护脚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浅底坑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维黄辉岸
申请(专利权)人:美迪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