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的智能强光治疗手具,包括外壳、治疗护垫、出光窗口、散热反光装置、固定件、氙灯光源、触发温控电路和强光治疗仪主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强光治疗仪的核心部件,它能输出宽光谱、短脉冲、高能量的氙光,输出的氙光能有效治疗疼痛、伤口愈合、消炎等病症,手具集成了氙灯光源、散热反光装置、触发温控电路等,是一款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治疗手具,其安全可靠、适用部位广、操作简便,克服了现有产品光谱窄、功能单一、疗效差的缺点,实现了宽光谱、多病症、深穿透的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强光治疗手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领域强光治疗仪的输出手具,具体的涉及一种具有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特点的强光治疗手具。
技术介绍
光学疗法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治疗方法,古人利用自然的太阳光来治疗疾病和机体康复,而现代人利用各种人造光源来实现疾病治疗和机体康复。光学疗法作为最常见的物理疗法,目前常见的有:激光疗法、紫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红外线疗法等。脉冲氙光作为一种宽光谱、短脉冲高能量的光已广泛运用于IPL强光脱毛、光子嫩肤等方面,而最新的研究将脉冲氙光应用于疼痛、伤口愈合等方面的治疗。光疗法同其他物理疗法一样都是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利用自身穿透人体时将其各自所携带的能量转化成我们人体不同组织所敏感并能利用的生物能量,线粒体吸收光能,促进ATP转化、蛋白质合成、白细胞吞噬等,使其能够增强免疫系统调节、抑制疼痛、增强组织修复再生能力。所有的光学疗法最终形式都是光通过输出照射的病灶部位,而光照射到病灶部位通常都由光治疗手具来完成,例如: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时,激光通过光纤传输最终通过治疗手具照射到病患部位;IPL强光脱毛时,IPL强光治疗手具中的光源通过滤光片照射到脱毛部位;超激光治疗疼痛时,通过各种治疗手具头将超激光照射到疼痛部位。但是通常这些治疗手具都会存在一些通病,如:容易灼伤皮肤;容易出现交叉感染;手具不够简单便携;手具不够智能化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治疗手具的通病,并结合强光治疗仪自身的特殊性,本技术研发了一种宽光谱、高能短脉冲强光的智能治疗手具。该治疗手具以脉冲氙灯光源自身特性为设计准则,结合临床治疗需求,克服了现有手具容易热灼伤、易交叉感染、笨拙等缺点,手具具有小巧化、集成化、智能化等优点,能够安全有效的输出宽光谱、高能短脉冲的氙光,独特的散热反光装置、设计结构、温控装置能够很好的满足临床需求和安全性。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创新性、实用性的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智能强光治疗手具,包括外壳001、治疗护垫002、出光窗口003、散热反光装置005、固定件006、氙灯光源008、触发温控电路007和强光治疗仪主机009;其中,氙灯光源008利用固定件006安装于散热反光装置005上,触发温控电路007与氙灯光源008相连固定于散热反光装置005上,散热反光装置005整体安装于外壳001的下半部分内,出光窗口003和治疗护垫002则安装于外壳001的上半部分。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001外形为封闭体,或类封闭体,封闭部分表面积大于整体表面积的三分之二;封闭体或类封闭体形状由氙灯光源和/或智能强光治疗手具的其他组件的形状决定;外壳001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材料为工程塑料,内部喷有金属导电漆,四周布有散热孔;外壳上有用于固定绑带的环扣004,用于治疗时的固定。进一步的,治疗护垫002为患者皮肤直接接触部件,材料为医用硅胶或橡胶,护垫需在同一个平面上或者与某一经常治疗部位表面轮廓形状接近,保证治疗时紧贴皮肤,另外治疗时需在护垫表面贴上一次性胶贴避免患者交叉感染,出光窗口003四周的治疗护垫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避免烫伤。作为一种选择,治疗护垫002具体结构为:围绕出光窗口003边缘,在出光窗口003边缘之上形成至少两层的台阶,外侧台阶高度低于内侧台阶,外侧台阶相对于内侧台阶形成围挡,起到保护、支撑的作用。在治疗护垫002的周围具有若干通槽,当使用者面部贴近治疗护垫002时,通槽形成了出光窗口003与外界的通道;所述的通槽贯穿多层台阶,所述的通槽在治疗护垫002上不等距或等距设置,优先等距、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的出光窗口003为高透的光学玻璃或光学树脂玻璃,除紫外线外其它部分透光率在85%以上,紫外部分滤除;所述的高透的光学玻璃或光学树脂玻璃能够通过改变玻璃的颜色来控制输出光的光谱,实现光谱的可调。作为一种选择,出光窗口003面对使用者的一侧具有如下形状结构:具有栅格状出光口,所述的栅格状具体为具有一定间隔的两列栅格,两列栅格错位对应,组成一组大栅格。所述的错位对应为第一列栅格插入第二列栅格,插入深度为第一列栅格或第二列栅格总长度的50-90%,优选为60%、70%、80%。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反光装置005包括反光片和散热片。具体的,内层为带有反光膜的反光片,材料为铝合金,镀膜为镜面膜或橘皮膜,用于汇聚光束,提高光的利用率;外层为带有散热孔和翅片的散热片,材料为铝合金,散热孔和翅片用于将氙光产生的大量热散出,以免温度过高而烫伤患者。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件006为耐高温橡胶或硅胶,用于固定氙灯光源008的头部和尾部。进一步的,所述的氙灯光源008为U形或圆弧形或者长条形的脉冲氙灯,所述脉冲氙灯拥有阴极、阳极和触发极三极,两端分别为阴极012、阳极011,阴极012、阳极011之间为触发极010,阴极012和触发极010之间的距离、阳极011和触发极010之间的距离分别为8-12mm,灯管外径Φ为6-8mm,灯管长度为65-100mm,所述脉冲氙灯的触发电压大于等于1000V,所述脉冲氙灯的正常工作电压为260-340V。进一步的,所述的触发温控电路007提供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作为氙灯光源008的预燃电路,在脉冲氙灯正常工作之前,触发温控电路007发出大于等于1000V的高压,电离灯管中的氙气,此时强光治疗仪主机009发出正常工作电压使脉冲氙灯正常工作,触发电压范围为1000-2000V;另一方面,它能防止智能强光治疗手具温度过高而烫伤,实现过温保护,过温保护的温度在110度左右,温度一旦超过此温度,触发温控电路007立刻断开氙光输出。进一步的,所述的强光治疗仪主机009为智能强光治疗手具的主机部分,为智能强光手具提供了控制信号和工作电压。本技术研发的医用智能强光治疗手具,是强光治疗仪的核心部件,能够发出宽光谱、高能短脉冲氙光,能有效治疗疼痛、伤口愈合、消炎等病症,克服了现有手具容易热灼伤、易交叉感染、笨拙等缺点,具有小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特点,独特的散热反光装置、设计结构、温控装置,能够很好的满足临床需求和安全性。本技术的智能强光治疗手具,适用部位广、操作简便,克服了现有产品光谱窄、功能单一、疗效差的缺点,实现了宽光谱、多病症、深穿透的治疗。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本技术多处仅仅对做出改进的部分进行描述,而其他未说明部分可以借助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实现,亦即未说明部分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智能强光治疗手具结构示意图;图2为U形脉冲氙灯结构图;图3为圆弧形脉冲氙灯结构图;图4为长条形脉冲氙灯结构图。其中,附图标记:001--外壳,002--治疗护垫,003--出光窗口,004--环扣,005--散热反光装置,006--固定件,007--触发温控电路,008--氙灯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强光治疗手具,包括外壳(001)、治疗护垫(002)、出光窗口(003)、散热反光装置(005)、固定件(006)、触发温控电路(007)、氙灯光源(008)和强光治疗仪主机(009);其特征在于:氙灯光源(008)利用固定件(006)安装于散热反光装置(005)上,触发温控电路(007)与氙灯光源(008)相连固定于散热反光装置(005)上,散热反光装置(005)整体安装于外壳(001)的下半部分内,出光窗口(003)和治疗护垫(002)则安装于外壳(001)的上半部分;外壳(001)外形为封闭体,或类封闭体,封闭部分表面积大于整体表面积的三分之二;封闭体或类封闭体形状由氙灯光源和/或智能强光治疗手具的其他组件的形状决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强光治疗手具,包括外壳(001)、治疗护垫(002)、出光窗口(003)、散热反光装置(005)、固定件(006)、触发温控电路(007)、氙灯光源(008)和强光治疗仪主机(009);其特征在于:氙灯光源(008)利用固定件(006)安装于散热反光装置(005)上,触发温控电路(007)与氙灯光源(008)相连固定于散热反光装置(005)上,散热反光装置(005)整体安装于外壳(001)的下半部分内,出光窗口(003)和治疗护垫(002)则安装于外壳(001)的上半部分;外壳(001)外形为封闭体,或类封闭体,封闭部分表面积大于整体表面积的三分之二;封闭体或类封闭体形状由氙灯光源和/或智能强光治疗手具的其他组件的形状决定。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强光治疗手具,其特征在于:外壳(001)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材料为工程塑料,内部喷有金属导电漆,四周布有散热孔;外壳上有用于固定绑带的环扣(004),用于治疗时的固定。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强光治疗手具,其特征在于:治疗护垫(002)为患者皮肤直接接触部件,材料为医用硅胶或橡胶,护垫需在同一个平面上或者与某一经常治疗部位表面轮廓形状接近,保证治疗时紧贴皮肤,另外治疗时需在护垫表面贴上一次性胶贴避免患者交叉感染,出光窗口(003)四周的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锦江,徐建根,董宁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