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培养中碳源和PH值的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33513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藻培养中碳源和pH值的调控方法,其特征是测得螺旋藻培养的pH值达到10.3,向培养液中添加NaHCO↓[3]或CO↓[2],将pH值降低,在培养过程中,反复操作,将pH值控制在10.0-10.3,同时实现对碳源和pH值的调控,以NaHCO↓[3]为碳源,将NaHCO↓[3]用水溶解,形成溶液,再将NaHCO↓[3]溶液加入培养液,以CO↓[2]为碳源,将塑料微孔管置于培养池底部,利用置于培养池底部的塑料微孔向培养液中添加CO↓[2]。本发明专利技术精确定量,pH值调控精度高,螺旋藻快速生长繁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螺旋藻培养的方法,更具体涉及一种螺旋藻培养中利用碳源和PH值的调控方法。目前,国内外用于螺旋藻培养的光生物反应器有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封闭型的主要有水平管道式、垂直管道式、袋式、塔式光生物反应器。开放型的主要是循环跑道式培养池。封闭型的培养方法多用于实验室和小型的室外培养实验,所有的螺旋藻工厂均利用循环跑道式培养池养殖螺旋藻。无论是封闭型的培养,还是开放型的培养,欲达到长期连续培养的目的,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同题,那就是碳源和PH值的调控同题。在螺旋藻培养过程中,培养液PH值不断升高。主要是因为螺旋藻进行光合作用时从培养液中吸收利用碳源。螺旋藻是一种耐碱性的生物,适宜的碱性对其生长繁殖有利,但PH值太高又会对生长繁殖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培养的失败。控制培养液的PH值,是连续培养螺旋藻的一个关键。培养螺旋藻普遍使用的碳源是NaHCO3,培养螺旋藻,NaHCO3的消耗是原材料成本的主要部分,Zarrouk培养基中,NaHCO3的费用占全部药品费用的60%以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碳源调控,对于降低原材料成本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用CO2做碳源与NaHCO3相比,不仅可以有效地补给碳源,而且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碳源成本。因此,尽管技术上比较复杂,但国内外也有一些生产厂家大量使用CO2。七、八十年代,螺旋藻产业在国外蓬勃发展的时候,如何向培液中添加CO2曾被当作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来进行研究,当时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提高CO2的添加效率,而不是从碳源代谢的角度来研究在培养过程中如何进行碳源的调控。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的螺旋藻产业迅速发展,生产规模已居国际前列。同时,不少关于螺旋藻培养技术的研究论文被报道,有的研究结果申请了专利,在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了CO2为碳源,但没有涉及以碳源代谢为基础的碳源和PH值调控方法。经检索中国专利,专利申请号为9311924.3,CN1098246A,专利技术名称为“螺旋藻生产的新方法及其装置”,该专利技术首先在接种配料池内配好培养液并接上藻种,打开阀门管道上的阀门,将带藻种的培养液输入主培养池中的培养沟内;待培养液中的藻体密度达到0.05-0.2克/升干藻体时,便可进行采收;采收时,在斜向隔壁缺口处,装上50-300目的过滤网,在斜窄沟内横向装上除渣网,在斜窄沟末端装上50-300目的末端过滤网,末端过滤网与培养沟顺流方向底面成30-60度的夹角。这时,培养液流动受阻,液面自然上升,未成熟的幼藻体仍可经斜向隔壁缺口上的过滤网孔,流回培养沟内。而成熟体大的藻体则被网阻拦,打开排放口上的排放闸,成熟的大藻体通过除渣网除渣后,流出排放口,经过水槽流入清洗槽内,立即打开自来水管,用喷雾状的水滴清洗藻体;将洗净的藻体流入离心机中除去部份水份,再通过压力喷雾干燥机干燥,获得干藻粉;连续采收四天后,经接种配料池,分别按比例剂量将各种营养物质流加入培养池中,用以保证培养液中的藻体能得到充足的养料;当螺旋藻培养液PH值升到11时,需通过二氧化碳通气主管道和倒丁型支管,向培养液中补加二氧化碳,使培养液的PH值保持在9-11的范围,除用二氧化碳代替大部分碳酸盐外,还可用氨态氮代替硝铵态氮。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3117345.0,CZ1089991A,专利技术名称为“螺旋藻的封闭式培养方法及装置”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将藻种培养液置入封闭循环式立式管道培养槽内,鼓风机通过供气管道和培养槽底部的散气再向槽内通入CO2的混合空气,气养原理促使藻液搅动和循环流动;运用测试和控制装置完成培养液供应、二氧化碳气体的混合比、光照和温度调节;然后,通过藻液采收和培养液回收分离采收藻泥和回收培养液;藻泥经清洗及干燥后形成藻粉或被提炼成各种成品,形成一个连续培养,连续采收的工厂化大量生产过程。上述几种专利申请,没有涉及以碳源代谢为基础的碳源和PH值调控方法,没有对使用CO2为碳源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描述。例如碳源利用率是多少?也没有对向培养液中补充CO2装置的关键部件进行定量的描述,再如,CO2气体是通过多大孔径的出口通入培养液中?更没有实际使用CO2所达到的效果的定量描述,例如,所提供的CO2有多少被螺旋藻吸收利用?上述专利申请中涉及到向培养液中补充CO2使培养液的PH值保持在9.0-11.0范围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调节培养液PH值,没有明确指出补加CO2保持培养PH值与碳源控制的关系,更没有描述PH值调控与碳源调控数量上的对应关系。并且,提供的9.0-11.0的PH值调控范围,仅是螺旋藻可以生长的范围,超出了螺旋藻繁殖的最适PH值范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PH值低时碳源浪费,PH值高时沉淀增多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螺旋藻培养中碳源和PH值精确调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国内螺旋藻厂家生产过程中的碳源和PH值调控基本停留在经验型的管理水平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螺旋藻培养中碳源和PH值的调控方法,利用微孔塑料管向培养液中添加碳源,解决了精确用量、调控精度高、快速繁殖的问题。为实现上述任务,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思路是在螺旋藻培养液中存在着着三种碳源形式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K1、K2是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当浓度采用mol/L时,K1=4.3×10-7K2=5.6×10-11当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C02、HCO3-、CO32-三者的浓度(分别用〔CO2〕,〔HCO3-〕,〔CO32-〕表示)满足于下列数量关系 由于螺旋藻培养液中碳源浓度很高,远远高于其它所有营养成分浓度的总和,所以,三种形式碳源形成的缓冲系统决定着培养液的PH值,三种碳源形成相互转化的平衡移动,决定着培养液PH值的变化。1、利用NaHCO3碳源的情况,通过试验表明,螺旋藻光合作用吸收利用碳源使PH值升高,当碳源利用率(已被利用的碳源占碳源总量的百分比)分别达到14.5%、24.3%、35.7%、40%、46.8%、50.4%时,培养液的PH值分别上升到9.5、10.0、10.3、10.5、11.0、12.0,这种对应关系在一定范围内与碳源的总量无关,与碳源的加入时间无关,也就是说无论一次加入碳源,还是分批加入,在PH值为10.3时,碳源利用率总是35.7%,PH值为10.5时,碳源利用率总是40%。以上结果说明在螺旋藻培养过程中,碳源代谢和PH值变化是培养液中同一化学过程的两个方面,碳源利用率与PH值变化的本质联系,特别是数量上的对应关系,为碳源和PH值调控提供了依据①以NaHCO3为碳源,有多少碳源能被吸收利用,是由培养系统的特性所决定的,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不能通过碳源添加方式(时间和数量)加以改变;②通过向培养液中添加NaHCO3,将PH值控制在某一数值(范围),只要这一PH值(范围)在生产工艺所要求的最适范围内,所添加的NaHCO3也正好是实际需要的碳源的量,不多也不少。2、利用CO2为碳源的情况,通过试验表明,利用CO2为碳源培养螺旋藻,螺旋藻光合作用吸收利用碳源,培养液PH值升高,向培养液中添加CO2PH值降低,利用CO2将培养液PH值控制在某一数值(范围),添加的CO2(指培养液吸收的CO2,而不是供给的CO2总量)正好等于被螺旋藻吸收利用的CO2的量,碳源利用率不与PH值对应,无论PH值是多少,只要保持稳定,碳源利用率都是100%。以上结果为利用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藻培养中碳源和PH值的调控方法,其特征是测得螺旋藻培养的PH值达到10.3,向培养液中添加NaHCO↓[3]或CO↓[2],将PH值控制在10.0-10.3,同时实现对碳源和PH值的调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夜光胡鸿钧李中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