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3216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5 0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线杆技术领域,提出的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包括杆体,杆体底部设置有底盘,杆体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上杆体和下杆体,下杆体与底盘连接,上杆体上设置有横担,横担上设置有若干支撑绝缘子,支撑绝缘子之间设置有线缆固定环,上杆体为圆柱型杆体,下杆体为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减少的锥台,横担上设置有导流板组,导流板组包括两个导流板,两个导流板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设置在横担的顶部或底部,上杆体上设置有锥形导流帽,锥形导流帽通过连接杆与上杆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思巧妙,操作简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线杆多风时易发生倾倒,造成人员伤亡或影响线缆的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
本技术属于电线杆
,涉及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
技术介绍
电线杆顾名思义就是架电线的杆。出现于各个农村-田野-马路-街道,是早期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水泥电杆坚固耐用、耐腐蚀、耐温差、高强度、抗裂,被广泛使用。电线杆整体为环形柱结构,电线杆的上端安装有横担,架空电线安装在固定在横担上的绝缘子上,安装时需将杆体与地面进行垂直安装。由于电线杆比较高,在多风地区或季节,易发生倾倒,造成人员伤亡或影响线缆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线杆多风时易发生倾倒,造成人员伤亡或影响线缆的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包括杆体,所述杆体底部设置有底盘,所述杆体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上杆体和下杆体,所述下杆体与所述底盘连接,所述上杆体上设置有横担,所述横担上设置有若干支撑绝缘子,所述支撑绝缘子之间设置有线缆固定环,所述上杆体为圆柱型杆体,所述下杆体为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减少的锥台,所述横担上设置有导流板组,所述导流板组包括两个导流板,两个所述导流板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担的顶部或底部,所述上杆体上设置有锥形导流帽,所述锥形导流帽通过连接杆与所述上杆体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板和所述锥形导流帽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引流棱。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导流板相互铰接,且均通过磁力块与所述横担连接,所述底盘底部设置有锥形柱。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杆体还通过若干个拉线与所述下杆体连接。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杆体高度为所述下杆体高度的2~5倍。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杆体上设置有安装座,所述连接杆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本技术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改变了传统电线杆杆体采用单一圆柱体结构的固有模式,在其底部加设了底盘,增加了杆体底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将杆体设置为上杆体和下杆体的组合形式,其中下杆体采用体积和重量较大的锥台结构,使得杆体下部与土地连接关系足够稳定,降低了电线杆使用过程中发生倾斜或移动的风险,上杆体采用体积和重量较轻的圆柱型杆体,降低了上杆体与风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了风将电线杆刮倒的风险,保证了电线杆使用时的安全性。线缆固定环的设置限制了线缆被风吹起的浮度,进而降低了线缆被风吹断的风险,保证了电线杆使用的安全性。导流板组的设置使得刮风时冲击向横担的气流可被导流板引导至横担之外的空间,进而降低了风力对横担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了电线杆被刮倒的风险。锥形导流帽的设置,使得吹向上杆体的气流被引导至其他区域,进而降低了风流对上杆体的影响,这一设置进一步增加了电线杆的防风性。引流棱的设置实现了气流在导流板或锥形导流帽上的均匀性分布,确保了引流作用的顺利进行,保证了电线杆的防风性良好。两个导流板铰接,增加了导流板组的灵活组装性,使其可更好的适于不同规格横担的使用需求。磁力块的设置增加了导流板与横担连接的便捷性,设置科学合理。锥形柱的设置增加了底盘与地面连接的稳定性,进而确保了电线杆与地面连接的稳定性。拉线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上杆体与下杆体连接的稳固性,降低了上杆体发生折断的风险。安装座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杆与上杆体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增加了锥形导流帽安装或拆卸的便捷性,增加了电线杆组装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杆体,11-上杆体,12-下杆体,2-底盘,3-横担,4-支撑绝缘子,5-线缆固定环,6-导流板组,61-导流板,7-锥形导流帽,8-引流棱,9-拉线,10-安装座,13-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包括杆体1,杆体1底部设置有底盘2,杆体1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上杆体11和下杆体12,下杆体12与底盘2连接,上杆体11上设置有横担3,横担3上设置有若干支撑绝缘子4,支撑绝缘子4之间设置有线缆固定环5,上杆体11为圆柱型杆体,下杆体12为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减少的锥台,横担3上设置有导流板组6,导流板组6包括两个导流板61,两个导流板61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设置在横担3的顶部或底部,上杆体11上设置有锥形导流帽7,锥形导流帽7通过连接杆13与上杆体11连接。本技术改变了传统电线杆杆体1采用单一圆柱体结构的固有模式,在其底部加设了底盘2,增加了杆体1底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将杆体1设置为上杆体11和下杆体12的组合形式,其中下杆体12采用体积和重量较大的锥台结构,使得杆体1下部与土地连接关系足够稳定,降低了电线杆使用过程中发生倾斜或移动的风险,上杆体11采用体积和重量较轻的圆柱型杆体,降低了上杆体11与风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了风将电线杆刮倒的风险,保证了电线杆使用时的安全性。线缆固定环5的设置限制了线缆被风吹起的浮度,进而降低了线缆被风吹断的风险,保证了电线杆使用的安全性。导流板组6的设置使得刮风时冲击向横担3的气流可被导流板61引导至横担3之外的空间,进而降低了风力对横担3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了电线杆被刮倒的风险。锥形导流帽7的设置,使得吹向上杆体11的气流被引导至其他区域,进而降低了风流对上杆体11的影响,这一设置进一步增加了电线杆的防风性。进一步,导流板61和锥形导流帽7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引流棱8。引流棱8的设置实现了气流在导流板61或锥形导流帽7上的均匀性分布,确保了引流作用的顺利进行,保证了电线杆的防风性良好。进一步,两个导流板61相互铰接,且均通过磁力块与横担3连接,底盘2底部设置有锥形柱。两个导流板61铰接,增加了导流板组6的灵活组装性,使其可更好的适于不同规格横担3的使用需求。磁力块的设置增加了导流板61与横担3连接的便捷性,设置科学合理。锥形柱的设置增加了底盘2与地面连接的稳定性,进而确保了电线杆与地面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上杆体11还通过若干个拉线9与下杆体12连接。拉线9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上杆体11与下杆体12连接的稳固性,降低了上杆体11发生折断的风险。进一步,上杆体11高度为下杆体12高度的2~5倍。进一步,上杆体11上设置有安装座10,连接杆13设置在安装座10上。安装座10的设置实现了连接杆13与上杆体11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增加了锥形导流帽7安装或拆卸的便捷性,增加了电线杆组装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杆体(1),所述杆体(1)底部设置有底盘(2),所述杆体(1)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上杆体(11)和下杆体(12),所述下杆体(12)与所述底盘(2)连接,所述上杆体(11)上设置有横担(3),所述横担(3)上设置有若干支撑绝缘子(4),所述支撑绝缘子(4)之间设置有线缆固定环(5),所述上杆体(11)为圆柱型杆体,所述下杆体(12)为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减少的锥台,所述横担(3)上设置有导流板组(6),所述导流板组(6)包括两个导流板(61),两个所述导流板(61)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担(3)的顶部或底部,所述上杆体(11)上设置有锥形导流帽(7),所述锥形导流帽(7)通过连接杆(13)与所述上杆体(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风水泥电线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杆体(1),所述杆体(1)底部设置有底盘(2),所述杆体(1)包括上下依次连接的上杆体(11)和下杆体(12),所述下杆体(12)与所述底盘(2)连接,所述上杆体(11)上设置有横担(3),所述横担(3)上设置有若干支撑绝缘子(4),所述支撑绝缘子(4)之间设置有线缆固定环(5),所述上杆体(11)为圆柱型杆体,所述下杆体(12)为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减少的锥台,所述横担(3)上设置有导流板组(6),所述导流板组(6)包括两个导流板(61),两个所述导流板(61)一端连接,另一端分别设置在所述横担(3)的顶部或底部,所述上杆体(11)上设置有锥形导流帽(7),所述锥形导流帽(7)通过连接杆(13)与所述上杆体(11)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兴江水泥制品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