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3079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4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砂石填充层、混凝土防水层和混凝土基层;所述混凝土防水层上设有集水槽,所述混凝土基层上设有与所述集水槽相对应的后浇带,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为锯齿状结构;所述集水槽与后浇带的衔接处设有混凝土台坎;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止水带,该止水带的正下方设有吸水层。其不会漏浆,防水性好,结构强度高,无须费时清理雨水,施工效率高。

A waterproof post pouring bel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aterproof pouring belt comprises a structure,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sand filling concrete layer, waterproof layer and concrete base; the concrete waterproof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tank, wherein the concret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tank corresponding to the pouring belt, wherein both sides after pouring with the sawtooth structure; the set of connection tank and after pouring concrete with Taiwan ridge; the rear sides of the pouring belt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on the two water stop, just below the water with the water absorption layer. It does not leak the pulp, has good waterproof and high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needs no time to clean up the rain, and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is hig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
技术介绍
针对大型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在混凝土基层浇注时,要预留温度伸缩缝、沉降缝等变形缝(施工中称为后浇带);在混凝土基层变形稳定后,再用混凝土封堵后浇带,使变形缝两侧与混凝土基层结构连接起来,以保证混凝土基层的整体性和完整性。随着混凝土结构工程发展,更多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后浇带的运用越来越频繁;以至于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主体结构工程的安全性能。主体结构施工时,若不严格控制后浇带施工质量,将影响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甚至造成结构工程质量不达标。在混凝土基层后浇带预留过程中,后浇带两侧下口往往漏浆严重,清理非常繁琐,即费时又费工,且传统后浇带的截面为四边形,在后期浇注过程中,后浇带内的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基层不能很好的契合,造成容易漏水,同时还影响整个结构强度,同时,在后浇带浇注前,还需要清理后浇带内聚集的雨水,否则雨水会稀释浇注时的混凝土,造成各处混凝土浓度不一致,影响浇注质量,进而影响整个结构强度,而后浇注带内雨水的清理费时费力,极大地延误了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其不会漏浆,防水性好,结构强度高,无须费时清理雨水,施工效率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砂石填充层、混凝土防水层和混凝土基层;所述混凝土防水层上设有集水槽,所述混凝土基层上设有与所述集水槽相对应的后浇带,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为锯齿状结构;所述集水槽与后浇带的衔接处设有混凝土台坎;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止水带,该止水带的正下方设有吸水层。施工过程中,砂石填充层和混凝土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防水层的集水槽的两侧浇注混凝土台坎,待混凝土台坎干燥变形稳定后,浇注混凝土基层,浇注混凝土基层时,利用预先制备好的锯齿形混凝土挡板预留出后浇带,由于混凝土台坎的封堵作用,后浇带底部两侧不会出现漏浆现象,节约了清理时间,即节约了清理的人工成本,又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工期;待混凝土基层干燥变形稳定后,取下锯齿形混凝土挡板,向后浇带中浇注混凝土,由于止水带将可能下漏至后浇带内的雨水汇集于吸水层上,由吸水层吸收,故而在浇注前,无须专门费时费力清理后浇带内的雨水;由于后浇带两侧为锯齿形,在压实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与后浇带的两侧可充分受力,使后浇带内的混凝土压实得更紧密,并使后浇带内的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基层契合更紧密,使整个结构强度更高,且防水性更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锯齿形结构中每个齿缝的夹角为120度-150度。齿缝太小,反而会影响后浇带内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基层的契合,必须保证齿缝足够大,以120度-150度为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凝土台坎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伸缩缝,相邻两伸缩缝之间的间距为45m-55m。避免混凝土台坎过长时温度变形影响台坎质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锯齿状结构的表面黏贴有防水保护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浇带顶部开口处设有密封板。密封板的设置,避免杂物掉入后浇带中,并起到防水作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凝土基层以及后浇带内均设有加强筋。加强筋的设置增加结构强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水层为生物降解吸水材料构成的层状结构。通常在浇注后浇带前,需要将吸水层拆除,由于后浇带较多,因而要将后浇带内的吸水层一一拆除同样费时费力,采用生物降解吸水材料,吸水层可自动降解,浇注后浇带时,降解后的残渣融入混凝土中,残渣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可为混凝土的热伸缩变形提供伸缩空间,避免产生裂缝,且整个结构的强度主要靠混凝土基层,后浇带内浇注的混凝土中存在少量的吸水层残渣并不会影响整个结构强度。生物降解吸水材料为现有材料,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提供的出防水后浇带结构,其不会漏浆,防水性好,结构强度高,无需费时清理雨水,施工效率高;(2)由于混凝土台坎的封堵作用,后浇带底部两侧不会出现漏浆现象,节约了清理时间,即节约了清理的人工成本,又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工期;(3)止水带将可能下漏至后浇带内的雨水汇集于吸水层上,由吸水层吸收,故而在浇注前,无须专门费时费力清理后浇带内的雨水,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4)由于后浇带两侧为锯齿形,在压实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与后浇带的两侧可充分受力,使后浇带内的混凝土压实得更紧密,并使后浇带内的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基层契合更紧密,使整个结构强度更高,且防水性更好;(5)通过合理设计后浇带两侧齿缝的大小,使后浇带内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基层更好的契合,增强结构强度和稳定性;(6)吸水层采用生物降解吸水材料,吸水层可自动降解,无需一一拆除,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所述防水后浇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混凝土台坎与混凝土防水层的俯视图;图3是混凝土基层的施工示意图;图4是后浇带的混凝土浇注施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砂石填充层,20混凝土防水层,21集水槽,30混凝土基层,31后浇带,40混凝土台坎,41伸缩缝,50锯齿形混凝土挡板,60防水保护膜,70密封板,80加强筋,90混凝土,91止水带,92吸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砂石填充层10、混凝土防水层20和混凝土基层30;所述混凝土防水层20上设有集水槽21,所述混凝土基层30上设有与所述集水槽21相对应的后浇带31,所述后浇带31的两侧为锯齿状结构;所述集水槽21与后浇带31的衔接处设有混凝土台坎40;所述后浇带31的两侧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止水带91,该止水带91的正下方设有吸水层92。施工过程中,砂石填充层10和混凝土防水层20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防水层20的集水槽21的两侧浇注混凝土台坎40,待混凝土台坎40干燥变形稳定后,浇注混凝土基层30,浇注混凝土基层30时,利用预先制备好的锯齿形混凝土挡板50预留出后浇带,由于混凝土台坎40的封堵作用,后浇带31底部两侧不会出现漏浆现象,节约了清理时间,即节约了清理的人工成本,又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工期;待混凝土基层30干燥变形稳定后,取下锯齿形混凝土挡板50,向后浇带31中浇注混凝土,由于止水带91将可能下漏至后浇带31内的雨水汇集于吸水层92上,由吸水层92吸收,故而在浇注前,无须专门费时费力清理后浇带31内的雨水;由于后浇带31两侧为锯齿形,在压实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与后浇带31的两侧可充分受力,使后浇带31内的混凝土压实得更紧密,并使后浇带31内的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基层30契合更紧密,使整个结构强度更高,且防水性更好。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锯齿形结构中每个齿缝的夹角a为120度,也可为135度或是150度。齿缝太小,反而会影响后浇带31内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基层30的契合,必须保证齿缝足够大,以120度-150度为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台坎40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伸缩缝41,相邻两伸缩缝41之间的间距为50m,也可为45m或是55m。避免混凝土台坎40过长时温度变形影响台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砂石填充层、混凝土防水层和混凝土基层;所述混凝土防水层上设有集水槽,所述混凝土基层上设有与所述集水槽相对应的后浇带,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为锯齿状结构;所述集水槽与后浇带的衔接处设有混凝土台坎;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止水带,该止水带的正下方设有吸水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砂石填充层、混凝土防水层和混凝土基层;所述混凝土防水层上设有集水槽,所述混凝土基层上设有与所述集水槽相对应的后浇带,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为锯齿状结构;所述集水槽与后浇带的衔接处设有混凝土台坎;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止水带,该止水带的正下方设有吸水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形结构中每个齿缝的夹角为120度-15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后浇带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箭霄杨阳易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