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2823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4 2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包括外壳和机架,所述的机架为表面为矩形结构,机架中心布置有飞控计算机,飞控计算机两侧沿机架分别依次分布有油箱、航空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每个传动装置分别连接有一对旋翼;所述的外壳中部为载荷区,外壳两端分别开有“8”字形涵道,四副旋翼两两一对布置于外壳两端的涵道内,同一端两个旋翼部分交叉,由传动装置保证其转速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旋翼之间不会发生碰撞。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避免旋翼下洗流的不利影响,能大幅度提高旋翼效率,增大全机有效载荷,同时提高安全性。

Variable distance multi rot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based on culve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旋翼无人机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
技术介绍
多旋翼无人机,是一种具有三个及以上旋翼的特殊的无人飞行器。现有的多旋翼无人机,通过每个轴上的电动机转动,带动旋翼,从而产生升推力。通过改变不同旋翼之间的相对转速,可以改变单轴推进力的大小,从而进行飞行控制。存在以下缺点:1)受制于电机,难以大型化发展,有效载荷低,续航时间短;2)经典的正方形旋翼布局导致有效载荷只能分布在旋翼下方,而旋翼的高速下洗流会产生不利影响;3)旋翼高速旋转,存在安全隐患,同时通过改变转速进行控制其机动性不足。随着各行业的发展需求,对无人机的需求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电动四旋翼无人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短途航空运输和消防救援等特殊行业,需要一种大载重且安全可靠的无人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能够避免旋翼下洗流的不利影响,能大幅度提高旋翼效率,增大全机有效载荷,同时提高安全性。本专利技术包括外壳和机架,所述的机架为表面为矩形结构,机架中心布置有飞控计算机,飞控计算机两侧沿机架分别依次分布有油箱、航空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每个传动装置分别连接有一对旋翼;所述的外壳中部为载荷区,外壳两端分别开有“8”字形涵道,四副旋翼两两一对布置于外壳两端的涵道内,同一端两个旋翼部分交叉,由传动装置保证其转速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旋翼之间不会发生碰撞。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每个旋翼均通过旋翼旋转轴与传动装置连接,旋翼旋转轴连接有变距操纵机构,变距操纵机构包括变距摇臂、变距拉杆、动环、定环、抗扭臂、舵机摇臂和舵机,其中旋翼旋转轴圆周上从上往下依次套有桨夹、动环和定环,旋翼固定在桨夹上,桨夹通过依次通过变距摇臂和变距拉杆连接到动环;定环通过抗扭臂与传动装置连接,定环通过舵机摇臂连接有舵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载荷区安装有红外探测器、担架、灭火弹发射器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机架底部安装有起落架。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航空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大尺寸的变距旋翼与之匹配,有效载荷较传统电动四旋翼大幅提高;非常规的旋翼布局,有效载荷区位于旋翼之间,避免旋翼下洗流的不利影响;旋翼交叉使得旋翼直径进一步加大的同时保证其外形尺寸得以减小,方便运输;涵道设计为‘8’字形与旋翼交叉相匹配,能大幅度提高旋翼效率,增大全机有效载荷,同时提高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涵道变距多旋翼无人机总体布局示意图。图2为涵道变距多旋翼无人机机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涵道变距多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示意图。图4为涵道旋翼剖面示意图。图5为交叉旋翼和“8”字形涵道示意图。图6为变距操纵机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壳1和机架8,机架8底部安装有起落架7。机架8为表面为矩形结构,机架8中心布置有飞控计算机11,飞控计算机11两侧沿机架8分别依次分布有油箱10、航空发动机9和传动装置12,每个传动装置12分别连接有一对旋翼6;所述的外壳1中部为载荷区2,外壳1两端分别开有“8”字形涵道19(如图5所示),四副旋翼两两一对布置于外壳1两端的涵道19内,同一端两个旋翼6部分交叉,形成交叉旋翼桨盘重叠区18,由传动装置保证其转速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旋翼之间不会发生碰撞。涵道变距多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示意图如图3所示,两台发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分别带动同一端的两个可变距旋翼转动,同时两台发动机的转速始终保持一致,A号旋翼和C号旋翼顺时针转动,B号旋翼和D号旋翼逆时针转动。悬停时,2台发动机到达额定转速,4副旋翼的总距保持一致;向前飞时,C号旋翼和D号旋翼增大总距;向左滚转时,B号旋翼和C号旋翼增大总距;向左偏航时,B号旋翼和D号旋翼增大总距;其他的姿态控制方式与此类似。如图4所示,旋翼绕旋翼旋转轴线17旋转,涵道内壁和旋翼之间有间隙15,涵道唇口14和扩张段16使得涵道具有增升作用。所述的每个旋翼6均通过旋翼旋转轴24与传动装置12连接,旋翼旋转轴24连接有变距操纵机构(如图6所示),变距操纵机构包括变距摇臂21、变距拉杆22、动环23、定环25、抗扭臂26、舵机摇臂27和舵机28,其中旋翼旋转轴24圆周上从上往下依次套有桨夹20、动环23和定环25,旋翼6固定在桨夹21上,桨夹20通过依次通过变距摇臂21和变距拉杆22连接到动环23;定环25通过抗扭臂26与传动装置12连接,定环25通过舵机摇臂27连接有舵机28。所述的载荷区2可以用来放置有效载荷,安装有红外探测器3、担架4、灭火弹发射器5中的一种或几种。用于短途航空运输,有效载荷可以是时令蔬菜或者冷链物流产品;用于消防救援,有效载荷可以是救援物资,还可以放置担架运送伤员。针对消防救援可以增加配件红外探测器和灭火弹发射机,更好的辅助消防搜救工作。本专利技术具体应用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包括外壳(1)和机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8)为表面为矩形结构,机架(8)中心布置有飞控计算机(11),飞控计算机(11)两侧沿机架(8)分别依次分布有油箱(10)、航空发动机(9)和传动装置(12),每个传动装置(12)分别连接有一对旋翼(6);所述的外壳(1)中部为载荷区(2),外壳(1)两端分别开有“8”字形涵道(19),四副旋翼两两一对布置于外壳(1)两端的涵道(19)内,同一端两个旋翼(6)部分交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包括外壳(1)和机架(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8)为表面为矩形结构,机架(8)中心布置有飞控计算机(11),飞控计算机(11)两侧沿机架(8)分别依次分布有油箱(10)、航空发动机(9)和传动装置(12),每个传动装置(12)分别连接有一对旋翼(6);所述的外壳(1)中部为载荷区(2),外壳(1)两端分别开有“8”字形涵道(19),四副旋翼两两一对布置于外壳(1)两端的涵道(19)内,同一端两个旋翼(6)部分交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涵道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旋翼(6)均通过旋翼旋转轴(24)与传动装置(12)连接,旋翼旋转轴(24)连接有变距操纵机构,变距操纵机构包括变距摇臂(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松严咸浩杨静宇李小光尹建宏刘思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