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31528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4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两用鞋,可在普通休闲鞋和滑轮鞋之间快速切换,无需拆装动作,简单方便。具体为:前掌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前外掌面、前中掌面及向上倾斜的前内掌面,后跟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后外跟面、后中跟面及向上倾斜的后内跟面,中足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中外掌面和中内掌面,前外掌面、中外掌面和后外跟面同在第一阶面上且各自内端在同一直线上,前中掌面内端和后中跟面同在第二阶面上,第一阶面与鞋底顶面的高度大于第二阶面与鞋底顶面的高度;前掌部上设有前轮装置,后跟部上设有后轮装置,且前轮体相对第一阶面凸出1.5~2.0mm,后轮体相对第一阶面凸出1.5~2.0mm。

A pair of dual-use sho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uble use shoe, which can quickly switch between the ordinary leisure shoes and the pulley shoes without the need for disassembly and disassembly, and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Specifically: front bottom,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nd outside are set before the palm, before palm and palm to the front inner inclined surface,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heel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nd outside are set to face, with surface and upward sloping within with surface, midleg the bottom surface from the outside and inside are set and palmar and palmar surface in front, outside the palm, palm surface and foreign outside surface with the same first order on the surface and their inner ends in the same lin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ner end of the palmar surface to surface with second order surface. The first step surface and the top surface of the sole is higher than the second step surface and the top surface of the sole high degree; the front wheel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rear part of the forefoot and heel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wheel and the body relative to the first order surface protruding from 1.5 to 2.0mm, the rear wheel body relative to the first order surface protruding from 1.5 to 2.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用鞋
本技术涉及鞋类
,特别是涉及一种两用鞋。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轮滑鞋多为鞋体和刀架滚轮部分一体式结构,使用时仅能滑行,不具备普通行走的功能。经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公报中公开有可拆卸刀架滚轮部分的轮滑鞋,但都各有不同。有用螺纹件连接的,拆和装都需要专用的工具;有用卡槽和套管连接的,轮子是双排结构;有用卡槽和连接板连接的,利用鞋子的弹性来拆装轮架,需要脱下鞋子来进行拆装;有用护拦和绑紧带连接的,但整个刀架鞋底模还是略显笨重。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两用鞋,可在普通休闲鞋和滑轮鞋之间快速切换,无需拆装动作,简单方便。本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两用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顶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鞋底包括与前脚掌位置对应的前掌部、与后脚跟位置对应的后跟部及位于前掌部和后跟部之间的中足部,所述前掌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前外掌面、前中掌面及相对前中掌面向上倾斜设置的前内掌面,所述后跟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后外跟面、后中跟面及相对后中跟面向上倾斜设置的后内跟面,所述中足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中外掌面和中内掌面,所述前外掌面、中外掌面和后外跟面同在第一阶面上且各自内端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前中掌面内端和后中跟面同在第二阶面上,所述第一阶面与鞋底顶面之间的高度大于第二阶面与鞋底顶面之间的高度;所述前掌部上设有第一槽体及适配固设在第一槽体内的前轮装置,所述后跟部上设有第二槽体及适配固设在第二槽体内的后轮装置,且所述前轮装置的前轮体相对第一阶面凸出1.5mm~2.0mm,所述后轮装置的后轮体相对第一阶面凸出1.5mm~2.0mm。优选地,所述前外掌面、中外掌面和后外跟面的内端分别对应在第二跖骨和第三跖骨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阶面和第二阶面的高度差为6mm~10mm。优选地,所述第一槽体连通设置在前中掌面和前外掌面上,所述前轮装置包括前轮盖体、前轮组件及具有开口腔的前轮壳体,所述前轮壳体底部的外端部位于前外掌面上,所述前轮壳体底部的内端部位于前中掌面上,所述前轮壳体的内外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前轮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前轮轴及轴向固定且周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前轮轴上的前轮体,所述前轮轴的轴向两端相对前轮体外凸并插设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前轮盖体为具有与前轮壳体的开口腔形状相同的框体结构,所述前轮盖体盖合在前轮壳体底部并与所述前轮轴相抵接,且所述前轮盖体的内侧与第一阶面相平齐,外侧与第二阶面相平齐。优选地,所述前轮体的中心孔由隔片分成两个安装腔,各安装腔内压装有滚动轴承,所述前轮体通过滚动轴承套设在前轮轴上,且所述前轮轴与滚动轴承远离隔片的端部相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缩径圈,所述缩径圈内卡固设置有与滚动轴承相抵接的卡簧。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置槽与开口腔相对的侧壁上凸设有第一卡条,所述前轮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卡条相配合的第一卡槽。优选地,所述第二槽体连通设置在后中跟面和后外跟面上,所述后轮装置包括后轮盖体、后轮组件及具有开口腔的后轮壳体,所述后轮壳体底部的外端部位于后外跟面上,所述后轮壳体底部的内端部位于后中跟面上,所述后轮壳体的内外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后轮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后轮轴及轴向固定且周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后轮轴上的后轮体,所述后轮轴的轴向两端相对后轮体外凸并插设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后轮盖体为具有与后轮壳体的开口腔形状相同的框体结构,所述后轮盖体盖合在后轮壳体底部并与所述后轮轴相抵接,且所述后轮盖体的内侧与第一阶面相平齐,外侧与第二阶面相平齐。优选地,所述后轮体的中心孔由隔片分成两个安装腔,各安装腔内压装有滚动轴承,所述后轮体通过滚动轴承套设在后轮轴上,且所述后轮轴与滚动轴承远离隔片的端部相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缩径圈,所述缩径圈内卡固设置有与滚动轴承相抵接的卡簧。优选地,所述第二容置槽与开口腔相对的侧壁上凸设有第二卡条,所述后轮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二卡条相配合的第二卡槽。优选地,所述前内掌面相对前中掌面向上倾斜45°~60°,所述后内跟面相对后中跟面向上倾斜45°~6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第一阶面覆盖面积较大且位于鞋底底面外侧,前轮装置的前轮体及后轮装置的后轮体分别相对第一阶面凸出较小高度,这样在实际穿着过程中可利用鞋底外侧着地实现正常步行而作为普通休闲鞋使用,并具有一定的助力滑行作用,且行走过程也容易控制步伐,较大面积的第一阶面有助于触地止滑并保证对脚步动作的控制;又由于前轮体主要位于前中掌面,穿着者稍微向内侧施力倾斜后即可实现前后双轮滑行而作为滑轮鞋使用,且由于在前中掌面内端设有向上倾斜的前内掌面,在后中跟面的内端设有向上倾斜的后内跟面,如此可避免在滑行过程中鞋底内侧碰触地面而产生摩擦阻力,方便顺畅滑行。因此,本技术可在普通休闲鞋和滑轮鞋之间的快速切换,使用方便,操作灵活,无需任何拆装动作。另外,本技术的前轮装置和后轮装置均包括可拆卸盖体,由此便于视情况自由更换前轮组件或后轮组件,而在可拆卸盖体与壳体相配合面之间设置加强结构,有助于保证盖体与壳体之间的结合牢固性及对前轮组件或后轮组件的限制与保护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沿图2中所示A-A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前轮轴轴向端部剖面图。图5为沿图2中所示B-B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后轮轴轴向端部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1、前外掌面;12、前中掌面;13、前内掌面;21、中外掌面;22、中内掌面;31、后外跟面;32、后中跟面;33、后内跟面;40、前轮装置;41、前轮盖体;420、第一卡槽;421、前轮轴;422、前轮体;423、滚动轴承;424、卡簧;43、前轮壳体;44、第一容置槽;45、第一加强结构;50、后轮装置;51、后轮盖体;520、第二卡槽;521、后轮轴;522、后轮体;523、滚动轴承;524、卡簧;53、后轮壳体;54、第二容置槽;55、第二加强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两用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顶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鞋底包括与前脚掌位置对应的前掌部、与后脚跟位置对应的后跟部及位于前掌部和后跟部之间的中足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掌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前外掌面11、前中掌面12及相对前中掌面12向上倾斜设置的前内掌面13,优选地所述前内掌面13相对前中掌面12向上倾斜45°~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跟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后外跟面31、后中跟面32及相对后中跟面32向上倾斜设置的后内跟面33,所述后内跟面33相对后中跟面32向上倾斜45°~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足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中外掌面21和中内掌面22,所述前外掌面11、中外掌面21和后外跟面31同在第一阶面上且各自内端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前外掌面11、中外掌面21和后外跟面31的内端分别对应在第二跖骨和第三跖骨之间。所述前中掌面12内端和后中跟面32同在第二阶面上,所述第一阶面与鞋底顶面之间的高度大于第二阶面与鞋底顶面之间的高度,所述第一阶面和第二阶面的高度差为6mm~10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掌部上设有第一槽体及适配固设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两用鞋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用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顶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鞋底包括与前脚掌位置对应的前掌部、与后脚跟位置对应的后跟部及位于前掌部和后跟部之间的中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掌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前外掌面、前中掌面及相对前中掌面向上倾斜设置的前内掌面;所述后跟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后外跟面、后中跟面及相对后中跟面向上倾斜设置的后内跟面;所述中足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中外掌面和中内掌面;所述前外掌面、中外掌面和后外跟面同在第一阶面上且各自内端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前中掌面内端和后中跟面同在第二阶面上,所述第一阶面与鞋底顶面之间的高度大于第二阶面与鞋底顶面之间的高度;所述前掌部上设有第一槽体及适配固设在第一槽体内的前轮装置,所述后跟部上设有第二槽体及适配固设在第二槽体内的后轮装置,且所述前轮装置的前轮体相对第一阶面凸出1.5mm~2.0mm,所述后轮装置的后轮体相对第一阶面凸出1.5mm~2.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用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顶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鞋底包括与前脚掌位置对应的前掌部、与后脚跟位置对应的后跟部及位于前掌部和后跟部之间的中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掌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前外掌面、前中掌面及相对前中掌面向上倾斜设置的前内掌面;所述后跟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后外跟面、后中跟面及相对后中跟面向上倾斜设置的后内跟面;所述中足部底面由外及内依次设为中外掌面和中内掌面;所述前外掌面、中外掌面和后外跟面同在第一阶面上且各自内端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前中掌面内端和后中跟面同在第二阶面上,所述第一阶面与鞋底顶面之间的高度大于第二阶面与鞋底顶面之间的高度;所述前掌部上设有第一槽体及适配固设在第一槽体内的前轮装置,所述后跟部上设有第二槽体及适配固设在第二槽体内的后轮装置,且所述前轮装置的前轮体相对第一阶面凸出1.5mm~2.0mm,所述后轮装置的后轮体相对第一阶面凸出1.5mm~2.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外掌面、中外掌面和后外跟面的内端分别对应在第二跖骨和第三跖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面和第二阶面的高度差为6mm~1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连通设置在前中掌面和前外掌面上,所述前轮装置包括前轮盖体、前轮组件及具有开口腔的前轮壳体,所述前轮壳体底部的外端部位于前外掌面上,所述前轮壳体底部的内端部位于前中掌面上,所述前轮壳体的内外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前轮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前轮轴及轴向固定且周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前轮轴上的前轮体,所述前轮轴的轴向两端相对前轮体外凸并插设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所述前轮盖体为具有与前轮壳体的开口腔形状相同的框体结构,所述前轮盖体盖合在前轮壳体底部并与所述前轮轴相抵接,且所述前轮盖体的内侧与第一阶面相平齐,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仁强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腾强鞋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