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U散热机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79602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5 2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1U散热机箱。其包括底板、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前板、左侧板、后板和右侧板依次连接的设置于底板上,使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在底板上形成机箱安装腔体;在机箱安装腔体内的底板上设置有与机箱内热源相接触的散热凸台;散热凸台通过第一散热管与左侧板和/或右侧板相连接;并且在左侧板和/或右侧板位于机箱安装腔体外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留原常规散热方式的同时,在机箱内形成有“热源→散热凸台→散热管→左侧板和/或右侧板”的散热通道,并在机箱侧板上设置散热结构,增加机箱散热面积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机柜系统风道对侧板进行主动散热,从而进一步增强机箱散热能力。

A 1U heat sink box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1U radiator box. It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 front plate, a back plate, the left plate and the right side plate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the front plate, the left plate and the back plate and a right side plate arranged on the bottom plate, the front plate and the back plate, the left plate and the right side plate box mounting cavity is formed on the bottom plate; at the bottom chassis mounting cavity is arranged on the heat dissipation the boss in the case of heat source and contact heat; the boss through the first heat pipe and the left side board and / or the right side plate is connected; and in the chassis side of the installation outside of the chamber is provided with a cooling plate structure in the left and / or right side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in the original conventional heat dissipation way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oling channel heat, cooling, heat pipe, the boss left and / or right board board \formed in the chassis, 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is arranged in a machine on the side to increase the heat dissipation area at the same time,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cabinet system of active cooling duct on the side,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heat dissipation capability of the chas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1U散热机箱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的机箱,进一步说是涉及一种散热机箱,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1U散热机箱。
技术介绍
常规1U机箱一般采用热源贴底的方式来进行系统散热。由于1U机箱高度限制(1U机箱高度仅为44.45mm),在机箱上下表面加工散热鳍片几无可能,同时也无法引入有效风道,因此标准19英寸1U机箱散热能力有限。虽然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在机箱两侧分别加风扇通过吹风和抽风的方式散热的1U几箱,但这种散热方式由于需要在机箱上面开许多孔来通风,这样会导致开孔处容易进入灰尘,长期使用灰尘积累过多容易使设备里面的芯片坏掉,另一方面由于风扇长时间使用很容易因风扇失效导致散热效率下降直至完全失效,风扇的使用也增加了整机的功耗,且风扇的转动也会带来一定的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1U散热机箱。本技术的一种1U散热机箱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1U散热机箱,其包括底板、前板、后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前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后板和所述右侧板依次连接的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使所述前板、所述后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在所述底板上形成机箱安装腔体;在所述机箱安装腔体内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机箱内热源相接触的散热凸台;所述散热凸台通过第一散热管与所述左侧板和/或所述右侧板相连接;并且在所述左侧板和/或所述右侧板位于所述机箱安装腔体外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本技术的1U散热机箱,在保留原常规散热方式,即将热量通过机箱底板导出的同时;在机箱内热源处设置于热源接触的散热凸台,在通过散热管使散热凸台与左侧板和/或右侧板接触连接,并在左侧板和/或右侧板外侧设置散热结构,在机箱内形成散热通道,使得机箱内热源的热量可以通过“热源→散热凸台→散热管→左侧板和/或右侧板”的散热通道将热量转移到机箱侧板上,在机箱侧板上加工出散热结构,增加系统散热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机柜系统风道对机箱侧板风道进行主动散热,从而进一步增强系统散热能力。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散热凸台的数量与机箱内热源数量相同,在机箱内每一个热源处均设置有所述散热凸台;并且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台之间设置有第二散热管。通过在相邻两个散热凸台之间设置第二散热管,可以进一步增加热源热量的散热渠道好面积,提高机箱整体的散热效果。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散热管在与所述左侧板和/或所述右侧板接触端设置有折弯结构,使所述第一散热管管壁贴合在左侧板和/或所述右侧板上,以增大所述第一散热管与所述左侧板和/或所述右侧板的接触面积。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前板与所述后板平行设置,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平行设置,并且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垂直设置于所述前板与所述后板之间,以形成所述机箱安装腔体。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一顶板;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前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后板和所述右侧板顶端并与所述底板平行。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散热凸台为银质散热凸台、铜质散热凸台或铝质散热凸台。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散热管为银质散热管、铜质散热管或铝质散热管。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散热管为银质散热管、铜质散热管或铝质散热管。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散热结构为散热鳍片。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上设置有散热孔。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1U散热机箱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1U散热机箱是一种结构简单、散热面积大、无噪音、能耗小的1U高效率散热机箱;其在保留原常规散热方式,即将热量通过机箱底板导出的同时;在机箱内热源处设置于热源接触的散热凸台,在通过散热管使散热凸台与左侧板和/或右侧板接触连接,并在左侧板和/或右侧板外侧设置散热结构,在机箱内形成散热通道,使得机箱内热源的热量可以通过“热源→散热凸台→散热管→左侧板和/或右侧板”的散热通道将热量转移到机箱侧板上,在机箱侧板上加工出散热结构,增加系统散热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机柜系统风道对机箱侧板风道进行主动散热,从而进一步增强系统散热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1U散热机箱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0-底板20-前板30-后板40-左侧板50-右侧板60-机箱安装腔体70-散热凸台81-第一散热管82-第二散热管90-散热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1U散热机箱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1U散热机箱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本技术1U散热机箱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一种1U散热机箱具体技术方案如下:如图1所示,一种1U散热机箱,其包括底板10、前板20、后板30、左侧板40和右侧板50。前板20、左侧板40、后板30和右侧板50依次连接的设置于底板10上,使前板20、后板30、左侧板40和右侧板50在底板10上形成机箱安装腔体60。具体的,前板20、左侧板40、后板30和右侧板50垂直设置于底板10上。前板20与后板30平行设置。左侧板40和右侧板50平行设置,并且左侧板40和右侧板50垂直设置于前板20与后板30之间,以形成机箱安装腔体60。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1U散热机箱还包括一顶板(图中未示出)。顶板设置于前板20、左侧板40、后板30和右侧板50顶端并与底板10平行。优选的,在顶板上以腐蚀等方式形成有微小的散热坑或散热槽等散热结构,以增加顶板的散热面积。在机箱安装腔体60内的底板10上设置有与机箱内热源相接触的散热凸台70。优选的,散热凸台70采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成,如散热凸台70可以是为银质散热凸台、铜质散热凸台或铝质散热凸台。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银质散热凸台、铜质散热凸台或铝质散热凸台仅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散热凸台7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材料制成的散热凸台。散热凸台70通过第一散热管81与左侧板40和/或右侧板50相连接。优选的,第一散热管81采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成,如银质散热管、铜质散热管或铝质散热管。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银质散热管、铜质散热管或铝质散热管仅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第一散热管81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材料制成的散热管。进一步的,第一散热管81在与左侧板40和/或右侧板50接触端设置有折弯结构,使第一散热管81管壁贴合在左侧板40和/或右侧板50上,以增大第一散热管81与左侧板40和/或右侧板50的接触面积。在左侧板40和/或右侧板50位于机箱安装腔体60外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90。优选的,散热结构90为散热鳍片。最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散热凸台70的数量与机箱内热源数量相同,在机箱内每一个热源处均设置有散热凸台70。并且相邻两个散热凸台70之间设置有第二散热管82。优选的,第二散热管82采用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成,如银质散热管、铜质散热管或铝质散热管。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银质散热管、铜质散热管或铝质散热管仅为示例性的,本技术的第二散热管82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材料制成的散热管。通过在相邻两个散热凸台70之间设置第二散热管82,可以进一步增加热源热量的散热渠道好面积,提高机箱整体的散热效果。为进一步增加散热效果,还可以在前板20和后板30上设置有散热孔。本技术的1U散热机箱是一种结构简单、散热面积大、无噪音、能耗小的1U高效率散热机箱;其在保留原常规散热方式,即将热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1U散热机箱

【技术保护点】
一种1U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板(10)、前板(20)、后板(30)、左侧板(40)和右侧板(50);所述前板(20)、所述左侧板(40)、所述后板(30)和所述右侧板(50)依次连接的设置于所述底板(10)上,使所述前板(20)、所述后板(30)、所述左侧板(40)和所述右侧板(50)在所述底板(10)上形成机箱安装腔体(60);在所述机箱安装腔体(60)内的所述底板(10)上设置有与机箱内热源相接触的散热凸台(70);所述散热凸台(70)通过第一散热管(81)与所述左侧板(40)和/或所述右侧板(50)相连接;并且在所述左侧板(40)和/或所述右侧板(50)位于所述机箱安装腔体(60)外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9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U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板(10)、前板(20)、后板(30)、左侧板(40)和右侧板(50);所述前板(20)、所述左侧板(40)、所述后板(30)和所述右侧板(50)依次连接的设置于所述底板(10)上,使所述前板(20)、所述后板(30)、所述左侧板(40)和所述右侧板(50)在所述底板(10)上形成机箱安装腔体(60);在所述机箱安装腔体(60)内的所述底板(10)上设置有与机箱内热源相接触的散热凸台(70);所述散热凸台(70)通过第一散热管(81)与所述左侧板(40)和/或所述右侧板(50)相连接;并且在所述左侧板(40)和/或所述右侧板(50)位于所述机箱安装腔体(60)外的一侧设置有散热结构(9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U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凸台(70)的数量与机箱内热源数量相同,在机箱内每一个热源处均设置有所述散热凸台(70);并且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台(70)之间设置有第二散热管(8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U散热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管(81)在与所述左侧板(40)和/或所述右侧板(50)接触端设置有折弯结构,使所述第一散热管(81)管壁贴合在左侧板(40)和/或所述右侧板(50)上,以增大所述第一散热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军尤文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蓝玛世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