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7013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2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机架上设有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共同围成容纳空间,每个翻爪式承载架的安装板自上而下设有多个可转动安装的翻爪,翻爪远离容纳空间一端通过联动件连接,操作人员通过将货物放置在下层翻爪上,在联动件的作用下,带动上层翻爪自动翻转。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自动翻爪式堆叠架,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并且每个承载架自上而下设置多层翻爪,相邻翻爪通过联动件联动,大大提高实用灵活性,从而提高堆叠架的承载量,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劳动效率。

An automatic claw stack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
本技术涉及锂电池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
技术介绍
目前锂电池PACK成品组装车间,大量的货物往往面临缺乏足够的空间放置、工作效率不高问题。生产制造过程中,当应对大量货物安置的情况,货物架将面临利用效率不高,选用大尺寸安装架等都会压缩现场空间,同时人工工作量较大;现场货物较少又会造成货架空置,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设计一种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可多选择移动方式和承载量大的货物架,即自动翻爪式堆叠车。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包括:至少一个机架;机架上设有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翻爪式承载架成周状分布且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共同围成容纳空间;翻爪式承载架包括两个安装板、多个翻爪、多个联动件;两个安装板竖直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平行设置,两个安装板之间设有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的第一转轴;翻爪包括依次连接的承载部、转动部、联动部,所述转动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板上,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联动部位于安装板远离所述容纳空间一侧,所述联动部上设有平行于第一转轴设置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端部设有铰接部,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转动部一端位于第一转轴所在水平面上方且其至第一转轴的距离为D1,所述联动部远离所述转动部一端位于第一转轴所在水平面上方且其至第一转轴的距离为D2,D1>D2,所述联动部上还设有从侧面伸出的限位栓,限位栓位于安装板和第二转轴之间;联动件位于安装板远离所述容纳空间一侧,联动件上设有竖直分布且竖直延伸的两个腰形孔,两个腰形孔分别套设在相邻两个翻爪的第二转轴的铰接部外部。优选地,翻爪式承载架包括多个第一联动件和多个第二联动件,第二转轴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第一联动件和第二联动件分别位于两个安装板两侧且交错布置,第一联动件的两个腰形孔分别套设在相邻两个第一铰接部上,第二联动件的两个腰形孔分别套设在相邻两个第二铰接部上。优选地,包括多个机架,机架顶部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机架底部设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与下方机架的第一限位结构配合限位。优选地,第一限位结构上设有限位孔,第二限位结构上设有与限位孔配合的限位栓。优选地,机架底部设有移动滑轮。优选地,机架底部设有叉车槽。优选地,机架上设有多个第一翻爪式承载架和多个第二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第一翻爪式承载架和多个第二翻爪式承载架分别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两侧且相对设置。优选地,翻爪的承载部设有绝缘垫。本技术中,所提出的自动翻爪式堆叠架,机架上设有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共同围成容纳空间,每个翻爪式承载架的安装板自上而下设有多个可转动安装的翻爪,翻爪远离容纳空间一端通过联动件连接,操作人员通过将货物放置在下层翻爪上,在联动件的作用下,带动上层翻爪自动翻转。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自动翻爪式堆叠架,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并且每个承载架自上而下设置多层翻爪,相邻翻爪通过联动件联动,大大提高实用灵活性,从而提高堆叠架的承载量,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劳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翻爪式承载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翻爪式承载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包括:至少一个机架1;机架1上设有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翻爪式承载架成周状分布且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共同围成容纳空间;翻爪式承载架包括两个安装板2、多个翻爪3、多个联动件;两个安装板2竖直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平行设置,两个安装板2之间设有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的第一转轴51;翻爪3包括依次连接的承载部、转动部、联动部,所述转动部通过第一转轴51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板2上,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联动部位于安装板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一侧,所述联动部上设有平行于第一转轴51设置的第二转轴52,第二转轴52端部设有铰接部,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转动部一端位于第一转轴51所在水平面上方且其至第一转轴51的距离为D1,所述联动部远离所述转动部一端位于第一转轴51所在水平面上方且其至第一转轴51的距离为D2,D1>D2,所述联动部上还设有从侧面伸出的限位栓9,限位栓9位于安装板2和第二转轴52之间;联动件位于安装板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一侧,联动件上设有竖直分布且竖直延伸的两个腰形孔,两个腰形孔分别套设在相邻两个翻爪3的第二转轴52的铰接部外部。本实施例的自动翻爪式堆叠架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在自然状态下,最底部的翻爪在重力作用下朝所述容纳空间转动,通过限位销和安装板端部限位,翻爪的承载部处于45度角状态,上部其他翻爪在联动件的作用下向安装板方向收起;当货物放置在翻爪上时,翻爪发生转动,直至限位销抵靠安装部端部,翻爪的承载部处于水平状态,同时在联动件的作用下上方空载翻爪发生转动,使得上方翻爪的承载部下落处于45度角状态,为上方货物提供承载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提出的自动翻爪式堆叠架,机架上设有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共同围成容纳空间,每个翻爪式承载架的安装板自上而下设有多个可转动安装的翻爪,翻爪远离容纳空间一端通过联动件连接,操作人员通过将货物放置在下层翻爪上,在联动件的作用下,带动上层翻爪自动翻转。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自动翻爪式堆叠架,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并且每个承载架自上而下设置多层翻爪,相邻翻爪通过联动件联动,大大提高实用灵活性,从而提高堆叠架的承载量,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劳动效率。在翻爪联动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翻爪式承载架包括多个第一联动件41和多个第二联动件42,第二转轴52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第一联动件41和第二联动件42分别位于两个安装板2两侧且交错布置,第一联动件41的两个腰形孔分别套设在相邻两个第一铰接部上,第二联动件42的两个腰形孔分别套设在相邻两个第二铰接部上,从而保证联动作用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机架可堆叠设置,本实施例的自动翻爪式堆叠架包括多个机架1,机架1顶部设有第一限位结构,机架1底部设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与下方机架1的第一限位结构配合限位。在具体设计方式中,第一限位结构上设有限位孔,第二限位结构上设有与限位孔配合的限位栓,使得上下两个机架通过栓孔配合限位。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机架1底部设有移动滑轮,提高移动灵活性。为了便于搬运,机架1底部设有叉车槽7,叉车可通过叉车槽将机架整体移动。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机架1上设有多个第一翻爪式承载架和多个第二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第一翻爪式承载架和多个第二翻爪式承载架分别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两侧且相对设置,提高承载稳定性。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翻爪的承载部设有绝缘垫8,在承载货物时起到绝缘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机架(1);机架(1)上设有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翻爪式承载架成周状分布且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共同围成容纳空间;翻爪式承载架包括两个安装板(2)、多个翻爪(3)、多个联动件;两个安装板(2)竖直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平行设置,两个安装板(2)之间设有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的第一转轴(51);翻爪(3)包括依次连接的承载部、转动部、联动部,所述转动部通过第一转轴(51)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板(2)上,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联动部位于安装板(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一侧,所述联动部上设有平行于第一转轴(51)设置的第二转轴(52),第二转轴(52)端部设有铰接部,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转动部一端位于第一转轴(51)所在水平面上方且其至第一转轴(51)的距离为D1,所述联动部远离所述转动部一端位于第一转轴(51)所在水平面上方且其至第一转轴(51)的距离为D2,D1>D2,所述联动部上还设有从侧面伸出的限位栓(9),限位栓(9)位于安装板(2)和第二转轴(52)之间;联动件位于安装板(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一侧,联动件上设有竖直分布且竖直延伸的两个腰形孔,两个腰形孔分别套设在相邻两个翻爪(3)的第二转轴(52)的铰接部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翻爪式堆叠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机架(1);机架(1)上设有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多个翻爪式承载架成周状分布且多个翻爪式承载架共同围成容纳空间;翻爪式承载架包括两个安装板(2)、多个翻爪(3)、多个联动件;两个安装板(2)竖直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室内且平行设置,两个安装板(2)之间设有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的第一转轴(51);翻爪(3)包括依次连接的承载部、转动部、联动部,所述转动部通过第一转轴(51)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板(2)上,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联动部位于安装板(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一侧,所述联动部上设有平行于第一转轴(51)设置的第二转轴(52),第二转轴(52)端部设有铰接部,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转动部一端位于第一转轴(51)所在水平面上方且其至第一转轴(51)的距离为D1,所述联动部远离所述转动部一端位于第一转轴(51)所在水平面上方且其至第一转轴(51)的距离为D2,D1>D2,所述联动部上还设有从侧面伸出的限位栓(9),限位栓(9)位于安装板(2)和第二转轴(52)之间;联动件位于安装板(2)远离所述容纳空间一侧,联动件上设有竖直分布且竖直延伸的两个腰形孔,两个腰形孔分别套设在相邻两个翻爪(3)的第二转轴(52)的铰接部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畅许茂盛蔡翔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