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6836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解决了现有冷却模块无法满足紧凑型混动车型性能及布置的要求,且现有冷却模块布置自身存在的缺陷,冷却风扇、冷凝器、电机电热器、电池散热器和中冷器均固定于散热器上,散热器直接固定于前端安装模块上;冷却风扇处于整个冷却模块的最后面,冷凝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上部的位置,中冷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下部的位置,电机散热器固定于冷凝器上,电池散热器固定于中冷器上。冷却模块的各部件均固定到散热器上,减少各部件与车身的连接,中冷器与冷凝器分别固定于散热器的下部和上部,电池散热器和电机散热器又分别固定于中冷器和冷凝器上,结构比较紧凑,降低冷却模块在Z向空间上的要求。

A cooling module of a mixed mod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冷却模块,尤其是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油耗法规日趋严格,目前混动车型的销量在不断上升,国标要求2020年乘用车油耗要低于5.0L/100km,为了满足此要求,常规动力车型几乎无一能达到要求,各车企也开始新能源车型的开发。对于A级混动车型,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冷却模块要在紧凑的空间内满足发动机冷却、电池冷却、电机冷却的要求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开发出一款紧凑、高效的冷却模块。随着车辆平台化集成化的发展,冷却系统零部件已经开始进行模块化开发,传统车型的冷却模块包含:散热器、冷却风扇、中冷器、冷凝器等,对于混动车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电池散热器、电机散热器,目前已经存在的几种冷却模块布置形式:第一种,中冷器与散热器中间下方连接,散热器上部与车身连接,中冷器下部与车身连接,冷凝器与散热器相连;第二种,中冷器连接于散热器下部,冷凝器与中冷器相连,散热器上方与车身连接,散热器下方与车身连接;第三种,省去了中冷器,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冷却模块布置形式。但是,现有的这三种布置形式均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种冷却模块散热器和冷凝器Z向高度受到限制,对发动机冷却及空调降温性能影响较大;第二种冷却模块中冷器放在中间,整个冷却模块风阻较大,对风扇性能及噪声影响较大,同时电机散热器和电池散热器分布在冷凝器前部,对空调性能影响较大,第三种冷却模块无法用于增压发动机,同时由于冷凝器布置与电池散热器和电机散热器两个低温换热器前,对电池和电机的降温有很大的影响,存在电池过热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了现有冷却模块无法满足紧凑型混动车型性能及布置的要求,且现有冷却模块布置自身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适合混动车型,且结构紧凑,冷却性能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包括冷却风扇、散热器、中冷器、冷凝器和电机散热器及电池散热器,冷却模块的安装结构设置于散热器上;冷却风扇处于整个冷却模块的最后面,冷凝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上部的位置,中冷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下部的位置,电机散热器固定于冷凝器上,电池散热器固定于中冷器上。冷却模块的安装结构设置于散热器上,表示冷却模块的安装固定是通过散热器安装固定来实现,其他部件不与车身安装固定,只要散热器安装固定就表示整个冷却模块安装固定完成,模块的各部件均固定到散热器上,散热器再固定于前端安装模块上,减少各部件与车身的连接,中冷器与冷凝器分别固定于散热器的下部和上部,电池散热器和电机散热器又分别固定于中冷器和冷凝器上,结构比较紧凑,降低冷却模块在Z向空间上的要求。作为优选,所述的中冷器采用空空中冷器,空空中冷器处于冷凝器的下方位置,空空中冷器的长度从散热器的左侧延伸到散热器的右侧。空空中冷器的长度增加,横跨散热器的整个长度方向,满足发动机对中冷器压降的要求,而且中冷器处于冷凝器下方,避免对冷凝器造成遮挡。作为优选,空空中冷器的气室采用塑料气室,空空中冷器下部与散热器两侧边相卡接,空空中冷器上部与散热器两侧边采用螺栓固定。采用塑料气室,降低中冷器的重量。作为优选,冷却风扇采用单风扇,冷却风扇固定于散热器的背面,冷却风扇采用PWM无极调速控制,冷却风扇的长度从散热器的左侧延伸到散热器的右侧。冷却风扇固定于散热器背面,采用吸风式对整个冷却模块提供风量需求,单风扇成本较低,PWM无极调速控制节省能源,并降低噪音。作为优选,冷却风扇与散热器之间通过四个固定点固定,上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采用螺钉连接,下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采用卡接方式固定。作为优选,冷凝器采用逆流式结构,过冷区处于冷凝器的上部;冷凝器通过四个固定点与散热器固定,冷凝器上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冷凝器下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通过卡接方式连接固定。作为优选,电机散热器的高度低于冷凝器的高度,电机散热器固定于冷凝器的中间部位。作为优选,电机散热器通过三个固定点与冷凝器固定,两个固定点处于电机散热器左侧,一个固定点处于电机散热器右侧,三个固定点均采用螺钉连接。作为优选,电池散热器通过三个固定点与中冷器相固定,两个固定点处于中冷器右侧,一个固定点处于中冷器左侧,三个固定点均采用螺钉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冷却模块的各部件均固定到散热器上,散热器再固定于前端安装模块上,减少各部件与车身的连接,中冷器与冷凝器分别固定于散热器的下部和上部,电池散热器和电机散热器又分别固定于中冷器和冷凝器上,结构比较紧凑,降低冷却模块在Z向空间上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布置示意图;图中:1、散热器,2、冷却风扇,3、中冷器,4、冷凝器,5、电机散热器,6、电池散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参见图1图2),包括冷却风扇2、散热器1、中冷器3、冷凝器4和电机散热器5及电池散热器6,冷却风扇、冷凝器、电机电热器、电池散热器和中冷器均固定于散热器上,散热器通过减震垫直接固定于前端安装模块上。冷却风扇处于整个冷却模块的最后面,冷却风扇采用单风扇,冷却风扇固定于散热器的背面,冷却风扇采用PWM无极调速控制,冷却风扇的长度从散热器的左侧延伸到散热器的右侧。冷却风扇与散热器之间通过四个固定点固定,上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采用螺钉连接,下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采用卡接方式固定。冷凝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上部的位置,冷凝器采用逆流式结构,过冷区处于冷凝器的上部。冷凝器通过四个固定点与散热器固定,冷凝器上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冷凝器下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通过卡接方式连接固定。中冷器采用空空中冷器,中冷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下部的位置,空空中冷器处于冷凝器的下方位置,空空中冷器的长度从散热器的左侧延伸到散热器的右侧。空空中冷器的气室采用塑料气室,空空中冷器下部与散热器两侧边相卡接,空空中冷器上部与散热器两侧边采用螺栓固定。电机散热器的高度低于冷凝器的高度,电机散热器固定于冷凝器的中间部位。电机散热器通过三个固定点与冷凝器固定,两个固定点处于电机散热器左侧,一个固定点处于电机散热器右侧,三个固定点均采用螺钉连接。电池散热器固定于中冷器上。电池散热器通过三个固定点与中冷器相固定,两个固定点处于中冷器右侧,一个固定点处于中冷器左侧,三个固定点均采用螺钉连接。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种较佳方案,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包括冷却风扇、散热器、中冷器、冷凝器和电机散热器及电池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冷却模块的安装结构设置于散热器上;冷却风扇处于整个冷却模块的最后面,冷凝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上部的位置,中冷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下部的位置,电机散热器固定于冷凝器上,电池散热器固定于中冷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包括冷却风扇、散热器、中冷器、冷凝器和电机散热器及电池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冷却模块的安装结构设置于散热器上;冷却风扇处于整个冷却模块的最后面,冷凝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上部的位置,中冷器固定于散热器前方下部的位置,电机散热器固定于冷凝器上,电池散热器固定于中冷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冷器采用空空中冷器,空空中冷器处于冷凝器的下方位置,空空中冷器的长度从散热器的左侧延伸到散热器的右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空空中冷器的气室采用塑料气室,空空中冷器下部与散热器两侧边相卡接,空空中冷器上部与散热器两侧边采用螺栓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冷却风扇采用单风扇,冷却风扇固定于散热器的背面,冷却风扇采用PWM无极调速控制,冷却风扇的长度从散热器的左侧延伸到散热器的右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动车型冷却模块,其特征在于冷却风扇与散热器之间通过四个固定点固定,上部两个固定点与散热器之间采用螺钉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义许俊波陈志刚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