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26689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包含一发光二极管以及一基板。该发光二极管包含一中心轴,且该基板包含一第一连接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该发光二极管的该中心轴穿过该第一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围且与该第一连接部相隔一大于零的距离,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与该发光二极管电连接。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which includes a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a substrate. The light emitting diode contains a central axis, and the substrate includes a first connection part and a second connection part.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light emitting diode passes through the first connection part.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is arranged around the outer part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is separated from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to a distance greater than zero,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re no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L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流体自组装的方式所组成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显示装置为一转换电子信号至可见图像的光电装置,使观看者可观看上述电子信号中所负载的信息。近年来,电子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Liquidcrystaldisplay)及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display)等相关产品已相当普及。为了进一步减少显示装置的体积,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Micro-light-emitting-diodedisplay)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显示装置,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不仅体积小,更具有高对比、低功率消耗以及快速的反应时间等优点。然而,由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尺寸相当微小,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且稳定地将每一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组装于显示装置的一驱动背板(drivingbackplane)上。有鉴于此,一种准确且稳定地将每一个微型发光二极管组装于驱动背板(drivingbackplane)上便是现在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包含一发光二极管以及一基板。该发光二极管包含一中心轴。该基板包含一第一连接部以及一第二连接部。该发光二极管的该中心轴穿过该第一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围且与该第一连接部相隔一大于零的距离,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与该发光二极管电连接。在部分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包含一基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该基板具有多个凹槽,各该凹槽内设置有一电性接点。该些发光二极管配置以安装于该些凹槽,各该发光二极管具有一本体、一第一接点、一第二接点以及一第一介电层。该第一接点以及该第二接点设置于该本体上,且该第一接点与该第二接点分别通过相对应的该电性接点电连接于该基板。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显示器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包含有具有多个凹槽的基板以及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其中,每一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上可设置有至少一介电层,使得在流体自组装的过程中,微型发光二极管可以受到外加电场的影响而被驱动至基板上相对应的凹槽,用于正确地组装于相对应的凹槽上。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本体也可设计为长方体或梯形体,通过这样的设计,微型发光二极管可以更正确地安装于基板上相对应的凹槽。此外,凹槽中对应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的连接垫(例如第一连接部)可配置为圆形结构,且凹槽中对应于微型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的连接垫(例如第二连接部)可配置为环形结构,因此可以使得微型发光二极管安装于凹槽内时,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准确地接触到相对应的连接垫。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3与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于流道中的下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二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基板与凹槽的上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基板与凹槽的上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基板与凹槽的上视图;图16为图15中沿A-A’线段的剖视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基板的剖视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第十二实施例的基板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00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100A~100K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101金属层102基板102A~100C基板103驱动电路层104凹槽104A凹槽105绝缘层106凹槽107底层108凹槽109侧墙结构110第一驱动电路112第一连接部1121圆形部1122凸出部114第二连接部116第一贯孔118第二贯孔120第二驱动电路200发光二极管200A~200I发光二极管202本体2021第一侧面2022第二侧面204第一接点206第二接点208第一介电层210第二介电层212第三介电层214第四介电层A1主动区A2非主动区AC交流电压C中心轴D1直径D2直径D3孔径DC1直径DC2直径E1电场E2电场EC1电性接点EC2电性接点EM驱动信号EM1第一驱动信号EM2第二驱动信号H凹孔M1第一晶体管M2第二晶体管M3第三晶体管M4第四晶体管M5第五晶体管P1位置P2位置S斜坡结构VDD第一直流电压VSS第二直流电压W1宽度W2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做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中的各元件的配置是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且实施例中附图标号的部分重复,是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的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必需了解的是,为特别描述或图示的元件可以此技术人士所熟知的各种形式存在。此外,当某层在其它层或基板「上」时,有可能是指「直接」在其它层或基板上,或指某层在其它层或基板上,或指其它层或基板之间夹设其它层。此外,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较低」或「底部」及「较高」或「顶部」,以描述图示的一个元件对于另一元件的相对关系。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示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较低」侧的元件将会成为在「较高」侧的元件。在此,「约」、「大约」的用语通常表示在一给定值或范围的20%之内,较佳是10%之内,且更佳是5%之内。在此给定的数量为大约的数量,意即在没有特定说明的情况下,仍可隐含「约」、「大约」的含义。[第一实施例]请参考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在此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100包含一基板102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200(为了简化说明,本实施例仅画出一发光二极管200),该些发光二极管200可为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Emitting-Diode)。其中,基板102上可包含一驱动电路层103、一绝缘层105以及一底层107,驱动电路层103设置于底层107上,且绝缘层105设置于驱动电路层103上并形成有多个凹槽。为了方便说明,于此实施例中仅表示有二凹槽104以及106。发光二极管200是配置以安装于凹槽104与凹槽106,且发光二极管200包含有一本体202、第一接点204、第二接点206以及一第一介电层208。于此实施例中,本体202为一正方体或长方体,并且具有一第一侧面2021以及一第二侧面2022。第一接点204、第二接点206以及第一介电层208是设置于本体202的相同侧,例如设置于本体202的第一侧面2021。当要进行流体自组装(FluidSelf-Assembly)时,发光二极管200与基板102是沉浸在一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发光二极管,包含一中心轴;基板,包含:第一连接部,其中该发光二极管的该中心轴穿过该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其中该第二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围且与该第一连接部相隔一大于零的距离,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与该发光二极管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05 US 62/371,246;2016.09.14 US 62/394,2251.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发光二极管,包含一中心轴;基板,包含:第一连接部,其中该发光二极管的该中心轴穿过该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其中该第二连接部设置于该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围且与该第一连接部相隔一大于零的距离,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与该发光二极管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基板还包含一凹槽,配置以容纳该发光二极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基板还包含:金属层;绝缘层,设置于该金属层上;第一贯孔,贯穿该绝缘层,其中该第一贯孔内设有导电材质,配置以电连接该第一连接部与该金属层;以及第二贯孔,贯穿该绝缘层,其中该第二贯孔内设有导电材质,配置以电连接该第二连接部与该金属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一曲率中心位于该第一贯孔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连接部沿该中心轴方向观察为环形,该第二贯孔沿该中心轴方向观察为环形,该第二贯孔的宽度小于该第二连接部的宽度,且靠近该第二连接部的外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连接部具有相连接的圆形部与凸出部,该第一贯孔设置于该凸出部下方。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二连接部沿该中心轴方向观察为圆弧形结构,该凸出部朝向该圆弧形结构的一缺口凸出该圆形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基板还具有斜坡结构,邻近于该基板的非主动区与主动区的交界处。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基板上还具有至少一凹孔以及一凹槽,该凹孔设置于该基板的一非主动区,该凹槽设置于该基板的一主动区,且该凹孔的孔径小于该凹槽的孔径。10.一种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基板,具有多个凹槽,各该凹槽内设置有电性接点;多个发光二极管,配置以安装于该些凹槽,各该发光二极管具有:本体;第一接点以及一第二接点,设置于该本体上,且该第一接点与该第二接点分别通过相对应的该电性接点电连接于该基板。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该发光二极管还包含第一介电层,其中该第一接点、该第二接点以及该第一介电层设置于该本体的相同侧。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中该发光二极管还包含第一介电层及第二介电层,且该第一介电层与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贤林明昌颜子旻谢朝桦刘同凯柯瑞峰王惠洁
申请(专利权)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