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5963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05:00
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桥体和增力转向机构,所述增力转向机构横向穿过所述转向桥体,所述转向桥体和所述增力转向机构均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转向桥体包括转向桥板体总成和设置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前后两侧的车架铰接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包括上桥板和下桥板,所述上桥板的左右两端、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主销连接部,所述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竖向布置的连杆固定轴,所述连杆固定轴位于左右两端的主销连接部的内侧,所述车架铰接部的上端设有前后方向布置的车架铰接轴,所述车架铰接轴位于所述上桥板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增加转向推拉力,稳定性较高,结构简单,内转角较大的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

A large turning angle forklift steering mechanism with an increase of force

A force of large angle forklift steering mechanism, including steering bridge and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the power steering transverse through the steering bridge, the steering bridge and the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 symmetrical structure, the steering bridge comprises a steering assembly and arranged on deck the steering frame hinge assembly on both sides of the bridge before and after, the steering bridge assembly comprises a bridge and Bridge on the left, the two ends of the two ends, the span of the bridge on the left and right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main pin connecting part, around the two ends of the bridge under the vertical arrangement of the connecting rod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side the fixed axis. The connecting rod fixing shaft is positioned around both ends of the main pin connecting part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hinged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front direction of hinged frame shaft, the frame hinge shaft positioned on the upper deck. Squa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large turning angle forklift steering mechanism which can increase the steering pull force, the stability is high,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the inner turning angle is lar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
技术介绍
叉车是物料搬运车辆,广泛应用于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等场所,是机械化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的高效设备。随着叉车机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叉车应具有越来越小的转弯半径,这就要求叉车的转向机构需要实现越来越大的内转角,现有技术产品的内转角为76-82°,仍需进一步扩大,并且使用过程中的叉车转向较为费力,增加了使用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叉车转向机构存在内转角较小、转向费力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增加转向推拉力,稳定性较高,结构简单,内转角较大的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桥体和增力转向机构,所述增力转向机构横向穿过所述转向桥体,所述转向桥体和所述增力转向机构均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转向桥体包括转向桥板体总成和设置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前后两侧的车架铰接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包括上桥板和下桥板,所述上桥板的左右两端、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主销连接部,所述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竖向布置的连杆固定轴,所述连杆固定轴位于左右两端的主销连接部的内侧,所述车架铰接部的上端设有前后方向布置的车架铰接轴,所述车架铰接轴位于所述上桥板的上方;所述增力转向机构位于所述上桥板与下桥板之间,所述增力转向机构包括横向拉杆、连杆机构和转向节结构,所述转向节结构包括转向节和转向节臂,所述转向节包括轴孔端和轮毂连接端,所述转向节的轮毂连接端与轮毂连接,车轮安装在所述轮毂上;所述转向节臂固定在转向节的轴孔端上,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横向拉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套装在连杆固定轴上,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转向节臂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同一个销轴铰接;主销自上而下依次穿过上桥板的主销连接部、转向节的轴孔端的轴孔和下桥板的主销连接部。进一步,所述增力转向机构为十连杆机构。再进一步,所述横向拉杆与连杆机构以及转向节结构构成了六杆增力机构。再进一步,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为“W”形。更进一步,所述增力转向机构的内转角α为9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将六杆增力机构应用于转向机构,减小了转向过程中的推拉力,节省了能源的消耗;增大车轮中心线与主销中心的距离,减小干涉,使得内转角扩大到了94°,从而减小转弯半径,进一步增大了叉车的机动性;将车架铰接轴置于转向机构的上方,增加了整车的稳定性;该叉车转向结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更加节能,降低了加工成本和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转向桥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增力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六杆增力机构的原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极限位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照图1~图5,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桥体1和增力转向机构2,所述增力转向机构2横向穿过所述转向桥体1,所述转向桥体1和所述增力转向机构2均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转向桥体1包括转向桥板体总成14和设置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14前后两侧的车架铰接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14包括上桥板和下桥板,所述上桥板的左右两端、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主销连接部13,所述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竖向布置的连杆固定轴12,所述连杆固定轴12位于左右两端的主销连接部的内侧,所述车架铰接部的上端设有前后方向布置的车架铰接轴11,所述车架铰接轴11位于所述上桥板的上方;所述增力转向机构2位于所述上桥板与下桥板之间,所述增力转向机构2包括横向拉杆21、连杆机构22和转向节结构,所述转向节结构包括转向节23和转向节臂231,所述转向节包括轴孔端和轮毂连接端,所述转向节的轮毂连接端与轮毂24连接,车轮25安装在所述轮毂24上;所述转向节臂231固定在转向节23的轴孔端上,所述连杆机构22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横向拉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套装在连杆固定轴12上,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转向节臂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同一个销轴铰接;主销自上而下依次穿过上桥板的主销连接部、转向节的轴孔端的轴孔和下桥板的主销连接部。进一步,所述增力转向机构2为十连杆机构。再进一步,所述横向拉杆21与连杆机构22以及转向节结构构成了六杆增力机构。再进一步,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14为“W”形。更进一步,所述增力转向机构2的内转角α为94°。如图1所示,所述增力转向机构2在水平方向上穿过所述转向桥体1,并且位于所述转向桥体1的中部及两侧。如图3所示,第二连杆通过其上的通孔可绕连杆固定轴12转动,转向节23通过其上的轴孔可绕主销转动。如图4所示,其中,横向拉杆21的受力为式中,Fx为横向拉杆的水平方向分力;FBC为连杆BC的受力,FCD为连杆CD的受力;固定点E到连杆BC和CD的距离分别为l、n;λ为连杆CD与水平方向上的夹角;连杆BC为第三连杆,连杆CD为第一连杆,连杆EC为第二连杆,连杆AB为转向节臂。因此,增大l,减小n,调整相关参数使得λ减小,就可以达到增力的目。如图5所示,所述增力转向机构2的内转角为α,外转角为β;车轮中心线3与主销中心的距离为m。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当需要转向时,液压缸带动横向拉杆21移动,带动连杆机构22转动,连杆机构22通过转向节臂231带动转向节23转动,从而带动轮毂24转动,轮毂24带动车轮25转动,实现整车转向。将六杆增力机构应用于转向机构,减小了转向过程中的推拉力,节省了能源的消耗;增大车轮中心线与主销中心的距离m,减小干涉,使得内转角扩大到了94°;将车架铰接轴11置于增力转向机构2的上方,增加了整车的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桥体和增力转向机构,所述增力转向机构横向穿过所述转向桥体,所述转向桥体和所述增力转向机构均为左右对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桥体包括转向桥板体总成和设置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前后两侧的车架铰接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包括上桥板和下桥板,所述上桥板的左右两端、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主销连接部,所述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竖向布置的连杆固定轴,所述连杆固定轴位于左右两端的主销连接部的内侧,所述车架铰接部的上端设有前后方向布置的车架铰接轴,所述车架铰接轴位于所述上桥板的上方;所述增力转向机构位于所述上桥板与下桥板之间,所述增力转向机构包括横向拉杆、连杆机构和转向节结构,所述转向节结构包括转向节和转向节臂,所述转向节包括轴孔端和轮毂连接端,所述转向节的轮毂连接端与轮毂连接,车轮安装在所述轮毂上;所述转向节臂固定在转向节的轴孔端上,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横向拉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套装在连杆固定轴上,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转向节臂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同一个销轴铰接;主销自上而下依次穿过上桥板的主销连接部、转向节的轴孔端的轴孔和下桥板的主销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增力的大转角叉车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桥体和增力转向机构,所述增力转向机构横向穿过所述转向桥体,所述转向桥体和所述增力转向机构均为左右对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桥体包括转向桥板体总成和设置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前后两侧的车架铰接部,所述转向桥板体总成包括上桥板和下桥板,所述上桥板的左右两端、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主销连接部,所述下桥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竖向布置的连杆固定轴,所述连杆固定轴位于左右两端的主销连接部的内侧,所述车架铰接部的上端设有前后方向布置的车架铰接轴,所述车架铰接轴位于所述上桥板的上方;所述增力转向机构位于所述上桥板与下桥板之间,所述增力转向机构包括横向拉杆、连杆机构和转向节结构,所述转向节结构包括转向节和转向节臂,所述转向节包括轴孔端和轮毂连接端,所述转向节的轮毂连接端与轮毂连接,车轮安装在所述轮毂上;所述转向节臂固定在转向节的轴孔端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富强胡冲马亮亮汪内利黄松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