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3479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上框架,该上框架形成座椅靠背的上骨架,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侧框架,该侧框架形成座椅靠背的侧骨架,并且在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其中,侧框架的上端在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直至上框架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并且其中,侧框架包括:一般表面部,该一般表面部在其表面面向座椅宽度方向的情况下从下方与上框架接触;以及凸缘部,该凸缘部在其表面面向座椅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从一般表面部突出,并且从前侧和后侧中的至少一侧与上框架接触,并且被焊接到上框架。

Seat backrest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rame of a seat backrest. Includes a seat back frame: frame, the upper frame is formed on the frame of the seat back, seat and extending in a width direction; and the side frame, the side frame form a side frame of the seat back, and extends in the height direction on the upper end of the side frame seat which extends until the frame extending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seat on the part of the seat in the height direction and the side frame includes: general surface, the general surface width direct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seat for the case from below and on the frame and contact; a flange portion of the flange par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eat surface facing the situation from the general surface of prominent. And at least one side from the front side and the rear side of the frame and the contact, and is welded to the upper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靠背框架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6年5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00225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一种座椅靠背框架。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沿着座椅靠背的外周部形成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
技术介绍
作为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已知一种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沿着座椅靠背的外周部以在前视图中大致倒置的U形形状组装(JP-A-2002-337585)。具体而言,座椅靠背框架通过由在竖直方向上细长的钢板材制成的一对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和由圆钢管制成的上管以及在各侧框架的上端部之间的桥以在前视图中大致倒置的U形形状组装。上管被构造成在前视图中以大致倒置的U形形状折弯。上管的在两侧上的折弯端部从内侧装配到在各侧框架的上端部处形成且变窄成半圆形的装配部,并且被焊接到装配部。在上述技术中,上管的向下折弯的端部从横向侧与各侧框架的上端部接触。因此,在上管和各侧框架之间的在高度方向上的重叠裕度是大的,因此,重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一方面已经被做出以便解决以上问题,并且由本公开的该方面要解决的目的是减小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框架和侧框架之间的接头结构的重量。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沿着座椅靠背的外周部的骨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上框架,所述上框架形成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骨架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侧框架,所述侧框架形成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骨架并且在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侧框架的上端在所述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直至所述上框架的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并且其中,所述侧框架包括:一般表面部,所述一般表面部在所述一般表面部的表面面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的情况下从下方与所述上框架接触;以及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凸缘部的表面面向座椅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从所述一般表面部突出,从前侧和后侧中的至少一侧与所述上框架接触,并且被焊接到所述上框架。根据第一方面,由于侧框架从下方与上框架接触并且被焊接到上框架,所以侧框架和上框架的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彼此不重叠。因此,侧框架和上框架能够在具有较小的重叠量的情况下被组装到彼此。此外,就上框架而言的焊接长度能够通过凸缘部而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更长。利用这些构造,能够减小在上框架和侧框架之前的接头结构的重量。根据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的座椅靠背框架,其中,所述凸缘部包括: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在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与所述上框架重叠并且被焊接到所述上框架;以及非焊接部,所述非焊接部从所述焊接部向下延伸并且在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不与所述上框架重叠,并且其中,所述焊接部的宽度比所述非焊接部的宽度宽。根据第二方面,被焊接到上框架的凸缘部的形状被形成为在被焊接到上框架的焊接部处局部地突出。因此,能够有效地增加两个框架之间的结合强度而不伴随重量的大程度增加。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座椅靠背框架,其中,所述一般表面部的从下方与所述上框架接触的部分包括被焊接到所述上框架的焊接部。根据第三方面,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增加上框架和侧框架之间的结合强度和结构强部,而不伴随两个框架的重量的增加。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座椅靠背框架,其中,所述一般表面部的从下方与所述上框架接触的部分包括凹部,所述凹部接收所述上框架,以便在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包围所述上框架。根据第四方面,侧框架能够在从前侧和后侧被更有力地支撑的状态下被组装到上框架。根据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个方面的座椅靠背框架,其中,所述凸缘部包括前焊接部和后焊接部,所述前焊接部和所述后焊接部分别地从所述前侧和所述后侧与所述上框架接触,并且被焊接到所述上框架。根据第五方面,侧框架能够被更牢固地结合到上框架。同时,在用于软化边缘的折弯部形成在侧框架的前侧和后侧处的构造中,能够通过使用该构造容易地并且合理地形成凸缘部。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示意性构造的透视图;图2是在图1中的部分II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图2的前视图;图5是图2的侧视图;图6是图2的后视图;并且图7是图2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此后,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首先,将参考图1至7描述包括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此后,称作“靠背框架”)10的座椅1(交通工具座椅)的构造。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座椅1的基本结构。同时,在以下描述中,在描述添加有词语“座椅”的各种方向的情形中,诸如“座椅宽度方向”和“座椅高度方向”,假设相对于座椅1来指示各种方向。本实施例的座椅1被构造成在汽车的后侧上的单个座椅。座椅1被构造成包括:用作就座乘员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2;用作就座乘员的就座部的座垫3;以及用作就座乘员的头部支撑部的头枕4。上述座椅靠背2以使得靠背角度能够经由一对左和右倾角调节器5进行调节的状态被连接到座垫3的后端部。具体而言,上述倾角调节器5中的每个倾角调节器通常被保持在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中,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是固定的。此外,每个倾角调节器5均被构造成被切换到如下状态,在该状态中,通过拉起倾角调节杆的操作,每个锁定状态被同时释放,由此能够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调节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该倾角调节杆被设置在面向入口门侧的、座垫3的在交通工具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未示出)。此外,在倾角调节杆(未示出)返回的操作时,每个倾角调节器5均被偏置由此再次返回到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固定的锁定状态。这里,将省略上述每个倾角调节器5的具体构造的详细描述,这是因为其基本构造与在诸如JP-A-2015-029635的文献中公开的已知构造相同。头枕4处于从上方插入并且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上表面部的状态。上述座椅靠背2被构造成使得形成座椅靠背2的内部的主要骨架的金属靠背框架10沿着座椅靠背2的外周形状以在前视图中的大致倒置的U形形状组装。具体而言,上述靠背框架10通过在竖直方向上细长的钢板材制成的一对左和右侧框架11以及圆钢管制成的上管12以在前视图中的大致倒置的U形形状组装。上管12被整体地桥接在各侧框架11的上端部之间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直线形式延伸。上述头枕4装配到的矩形管支撑架12A被整体地焊接并且联接到在上述上管12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两个前部位置。此外,在各侧框架11的在座椅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之间,由圆钢管制成的加强管13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穿透的状态被插入并且通过焊接牢固地并且整体地联接。这里,上管12与本公开的“上框架”对应。上述侧框架11中的每个侧框架分别通过单个挤压成型的钢板材料形成为具有形成座椅靠背2的整个侧骨架的高度。具体而言,如在图1和图3中示出的,每个侧框架11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细长的一般表面部11A,其中该一般表面部11A的表面面向座椅宽度方向;前凸缘部11B,该前凸缘部11B从一般表面部11A的前边缘部折弯以便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以及后凸缘部11C,该后凸缘部11C从一般表面部11A的后边缘部折弯以便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向内突出。这里,前凸缘部11B和后凸缘部11C分别与本公开的“凸缘部”对应。如在图1中示出的,上述一般表面部11A被形成为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座椅靠背框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沿着座椅靠背的外周部的骨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特征在于包括:上框架,所述上框架形成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骨架,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侧框架,所述侧框架形成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骨架,并且在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侧框架的上端在所述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直至所述上框架的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并且其中,所述侧框架包括:一般表面部,所述一般表面部在所述一般表面部的表面面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的情况下从下方与所述上框架接触,以及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凸缘部的表面面向座椅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从所述一般表面部突出,从前侧和后侧中的至少一侧与所述上框架接触,并且被焊接到所述上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19 JP 2016-1002251.一种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沿着座椅靠背的外周部的骨架,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特征在于包括:上框架,所述上框架形成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骨架,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及侧框架,所述侧框架形成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骨架,并且在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侧框架的上端在所述座椅高度方向上延伸,直至所述上框架的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并且其中,所述侧框架包括:一般表面部,所述一般表面部在所述一般表面部的表面面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的情况下从下方与所述上框架接触,以及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凸缘部的表面面向座椅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从所述一般表面部突出,从前侧和后侧中的至少一侧与所述上框架接触,并且被焊接到所述上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川公恭本井嘉浩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