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196357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3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煤炭开采领域,提出了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判断上部残煤位置,若位于下煤层开采的冒落带之上则进行步骤S2,否则判定为不可开采;S2、通过钻探得到残煤开采区域的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岩层物理力学参数;S3、确定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控制岩层的位置;S4、计算控制岩层破断距和作用在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扰动载荷的大小;S5、对扰动载荷作用下,复合残采区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是否发生回转变形失稳进行分析,若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不发生回转变形失稳,可以进行开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可采性判定准确度以及开采安全性,适用于控制岩层坚硬,形成砌体梁结构的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炭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扰动载荷下砌体梁结构回转变形失稳为判据的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
技术介绍
残煤复采是涉及煤炭开发方向甚至国家能源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煤层群为特征的残煤储量占全部储量的45%,残采区上行开采是残煤复采的重要内容。当前,残采区上行开采的可行性研究及判定方法主要借鉴煤层群上行开采的比值判别法、数理统计法、“三带”判别法、围岩平衡法。比值判别法的判定标准是采动影响倍数,反映层间距与下煤层采厚两个参数,该方法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应用,但是采动影响倍数的范围为6-20,差别很大。数理统计法研究了现有开采实例,认为上、下煤层的采高与层间距满足如下关系即可进行上行开采。计算公式如下:H>1.14M2+4.14+M“三带”判别法考虑了冒落带岩石的碎胀性,基于工程类比的“三带法”中,其统计公式的适用条件为采厚小于3m的坚硬、中硬、软岩顶板条件。前苏联和波兰的学者也得出了考虑碎胀系数和下煤层厚度的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公式。围岩平衡法进一步考虑了平衡岩层的厚度,认为平衡围岩之上的煤层即可进行上行开采,给出了围岩平衡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P=M/(K1-1)+hP,K1、M和hP分别为碎胀系数、下煤层采厚和平衡岩层厚度。该方法进一步考虑到上煤层底板岩层结构的稳定性,但是并没有给出平衡岩层的稳定条件和定量判定方法。上述方法为上行开采以及残采区上行开采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但是上述方法是半定量的、经验性的。对于控制岩层坚硬的条件,下部工作面开采其控制岩层结构会形成砌体梁岩层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上述方法没有考虑岩层结构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没有考虑上部扰动载荷的作用。实际上,上部扰动载荷是造成岩层结构回转变形失稳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有必要考虑扰动载荷对岩层结构导致的残煤开采的影响。考虑上部煤层开采扰动以及上部存在采空区和遗留煤柱等存在各种载荷的情况下,从“岩层结构稳定性”的角度研究上部煤层开采可行性判定。这为残采区上行残煤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准确判断残采区上行开采,提高开采安全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当前煤炭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残采区上行残煤资源回收率,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煤炭行业可持续按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扰动载荷下砌体梁结构回转变形失稳为判据的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控制岩层坚硬,形成砌体梁结构的条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方法是经验方法不能定量判定且没有考虑扰动载荷的影响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矿井地质资料和开采资料,通过下煤层采高及其与上部残煤之间的层间距关系初步判断上部残煤位置,若上部残煤位置位于下煤层开采的冒落带之上则进行步骤S2,否则直接判定为不可开采;S2、通过钻探的方法,得到残煤开采区域的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岩层物理力学参数情况;S3、根据残采区原下部煤层开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资料和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第i岩层的厚度hi、容重γi、弹性模量Ei,利用组合梁理论和层间岩层控制岩层的判定公式,判定控制岩层的位置,该控制岩层可以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S4、计算控制岩层破断距lk,即待采残煤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长度;计算支承压力在经过传播衰减之后作用于控制岩层形成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上的扰动载荷qa的大小;S5、对扰动载荷作用下,复合残采区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是否发生回转变形失稳进行分析,判定条件为:式中,df为载荷系数,df=qa/qk,qk表示原作用于控制岩层形成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上的载荷;j表示扰动载荷的分布系数,j=b/lk,b表示扰动载荷长度;ηc表示端角挤压因子,取值0.3;ηe表示综合环境影响因子,取值通过室内实验室实验获得;i表示块体的块度,i=hk/lk,hk表示待采残煤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厚度;σc表示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单轴抗压强度;θ1、θ2分别表示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块体的回转角度;若任一控制岩层形成的底板岩层结构满足上述判定条件,则判定该底板岩层结构不发生回转变形失稳,可以进行开采,若所有控制岩层均不满足上述条件,则判定所有底板岩层结构发生回转变形失稳,不能进行开采。所述步骤S4中,控制岩层破断距lk的计算公式为:上式中,hk表示控制岩层厚度,RTk表示控制岩层抗拉强度,qk表示原作用于控制岩层形成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上的载荷;作用于控制岩层所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上的扰动载荷的大小qa的计算公式为:上式中,γ表示上覆岩层的容重,H表示上覆岩层的厚度,x0表示待采残煤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宽度、l0表示支承压力的长度、ki表示载荷集中系数,z表示控制岩层的深度。所述步骤S3中,确定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控制岩层的位置的公式为:若某一岩层满足上式,则该岩层是控制岩层,可以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若不满足,则该岩层不是控制岩层,不能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所述步骤S5中,对扰动载荷作用下,复合残采区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是否发生回转变形失稳进行分析的判定条件为: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避免经验性方法误差较大的情况,提高可采性判定准确度,提高开采安全性。(2)为残采区上行残煤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残采区上行残煤资源回收率,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扰动载荷作用下复合残采区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模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某煤矿的地层综合柱状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矿井地质资料和开采资料,通过下煤层采高及其与上部残煤之间的层间距关系初步判断上部残煤位置,若上部残煤位置位于下煤层开采的冒落带之上则进行步骤S2,否则直接判定为不可开采。S2、通过钻探的方法,得到残煤开采区域的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岩层物理力学参数情况。S3、根据残采区原下部煤层开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资料和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第i岩层的厚度hi、容重γi、弹性模量Ei,利用组合梁理论和层间岩层控制岩层的判定公式,判定控制岩层的位置,该控制岩层可以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其中,确定可以形成底板砌体粱岩层结构的控制岩层的位置的公式为:式中,m表示岩层标号,从下往上,岩层编号依次增加,若满足式(1),则该岩层是控制岩层,可以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若不满足,则该岩层不是控制岩层,不能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S4、计算控制岩层破断距lk,即待采残煤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长度;计算支承压力在经过传播衰减之后作用于控制岩层所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上的扰动载荷qa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矿井地质资料和开采资料,通过下煤层采高及其与上部残煤之间的层间距关系初步判断上部残煤位置,若上部残煤位置位于下煤层开采的冒落带之上则进行步骤S2,否则直接判定为不可开采;S2、通过钻探的方法,得到残煤开采区域的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岩层物理力学参数情况;S3、根据残采区原下部煤层开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资料和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第i岩层的厚度hi、容重γi、弹性模量Ei,利用组合梁理论和层间岩层控制岩层的判定公式,判定控制岩层的位置,该控制岩层可以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S4、计算控制岩层破断距lk,即待采残煤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长度;计算支承压力在经过传播衰减之后作用于控制岩层形成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上的扰动载荷qa的大小;S5、对扰动载荷作用下,复合残采区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是否发生回转变形失稳进行分析,判定条件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残采区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定量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矿井地质资料和开采资料,通过下煤层采高及其与上部残煤之间的层间距关系初步判断上部残煤位置,若上部残煤位置位于下煤层开采的冒落带之上则进行步骤S2,否则直接判定为不可开采;S2、通过钻探的方法,得到残煤开采区域的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岩层物理力学参数情况;S3、根据残采区原下部煤层开采工作面的矿压观测资料和岩层组成、岩层结构及第i岩层的厚度hi、容重γi、弹性模量Ei,利用组合梁理论和层间岩层控制岩层的判定公式,判定控制岩层的位置,该控制岩层可以形成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S4、计算控制岩层破断距lk,即待采残煤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长度;计算支承压力在经过传播衰减之后作用于控制岩层形成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上的扰动载荷qa的大小;S5、对扰动载荷作用下,复合残采区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是否发生回转变形失稳进行分析,判定条件为:式中,df为载荷系数,df=qa/qk,qk表示原作用于控制岩层形成的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上的载荷;j表示扰动载荷的分布系数,j=b/lk,b表示扰动载荷长度;ηc表示端角挤压因子,取值0.3;ηe表示综合环境影响因子,取值通过室内实验室实验获得;i表示块体的块度,i=hk/lk,hk表示待采残煤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的厚度;σc表示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单轴抗压强度;θ1、θ2分别表示底板砌体梁岩层结构块体的回转角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江冯国瑞杜献杰白锦文杜云楼牛利凯杨创前李泽康立勋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