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输出直线自滑动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7142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2 04:40
一种双输出直线自滑动开关,通过静触头的两组不同样式,将档位分成单数和双数两组,两组静触头交替设置,其位置分别和动触头座上的两组动触头配合,通过交替接触,在两个动触头的引出线上给同时出12、23、34档位这样交替变化的档位信号。它允许静触头之间预留出更大的间隔空间,减少了动触头移动在两个静触头之间所发生的漏电现象,比传统的滑动档位开关的可靠性更好。

Double output linear self sliding switch

A dual output line from the slide switch, through two sets of different style static contact, will shift into singular and dual two groups, two groups of static contacts arranged alternately, its posi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movable contact seat of the two groups of moving contacts with, through alternating contact in two out of line to the moving contact 12, 23, 34 stalls that alternate gear signal. It allows larger spacing between the static contacts, and reduces the leakage phenomenon between moving contacts in two static contacts, which is more reliable than the traditional sliding gear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输出直线自滑动开关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挡位开关,特别是双输出滑动开关。
技术介绍
直线式挡位开关和旋转式挡位开关是常用的两种挡位开关的结构,其中直线式挡位开关也叫滑动开关。它通过运动机构推动装有动触点的钮柄滑动,使动触片从一组静触片接到另一组静触片上实现电路的换接。传统的电力部门所采用的挡位选择开关,大多采用旋转开关,它在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体积较大。它通常为筒式结构,为了避免开关内的静触点之间发生漏电现象,还需要在开关内灌注大量的绝缘油,因此转动是阻力较大,切换速度较慢。静触头之间的间距较小,在动触头处于两个静触头之间时,容易漏电是此类开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得不将静触头之间的间距增大,以此来减少静触头之间存在动触头时候所产生的漏电现象,这样做,无疑大大增加了静触头之间的间距,导致整个挡位开关的长度大大增加,严重增加了挡位开关的体积。不方便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静触头分离程度更好的双输出结构的直线自滑动开关,适合产品的小型化。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输出直线自滑动开关,包含相互平行设置的两组静触头组和同步直线运动的动触头组所组成的挡位选择机构,其中一组静触头为单数静触头,与其相对的动触头引出线为单数引出线,另一组静触头为双数静触头,其动触头引出线为双数引出线;所述静触头设置在静触头支架上,静触头支架内设置有滑轨,单数动触头和双数动触头分别设置在动触头支架的两边,同时与一个单数静触头和一个双数静触头发生接触;动触头支架与推动装置相连;动触头支架与推动装置相连接,单数动触头和双数动触头设置在动触头支架的两侧;所述静触头交替与动触头发生接触。所述推动装置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与设置在动触头支架下方的丝杆相连,动触头支架上设置有丝杆副,通过丝杆副带动动触头支架运动。所述挡位选择机构设置有三组完全相同,且同步运动的动触头支架,三个动触头支架之间固定连接成一体,通过一个丝杆副和步进电机所驱动的丝杆连接。该结构能够适应三相电的同步换挡要求。所述挡位选择机构的静触头为L形,两排静触头接触点位置通过设置在静触头支架顶部的触点延伸段,集中到静触头支架的一侧。该设计有利于挡位触点的连续分布,便于接线和信号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它采用直线式挡位结构,通过双组静触头交替与动触触头发生接触的方式,来增大静触头之间的间距。由原来的1、2、3、4挡位依次过渡,变成单数动触头引出线仅仅输出1、3挡位信号,而双数动触头引出线仅仅输出2、4挡位信号。这样设计后,以双数挡位为例,2、4挡位之间的间距可以增加一个单数静触头3挡位的宽度,因此2、4挡位间距可以大大增加。避免了相邻的两个静触头之间漏电。单数静触头也同样道理。多余出来的间距,可以适当增加静触头的宽度,使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行程更长,进而使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更加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斜向下俯视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斜向上仰视立体图。图3为隐藏静触点安装板后的结构图。图4为动触头相关部分结构图。图5为动触头的零件爆炸图。图6为动触头的组件图。其中1为安装底座,11为步进电机,12为转向器,13为丝杆,14为丝杆副,15为联动杆,16为导电滑轨,17为挡位选择机构的滑片,18为动触片座,19为竖直支架,20为挡位选择机构的静触头的安装板,21为单数静触头,22为双数静触头,23为第一弹簧杆,24为第一弹簧,25为固定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为直线式,可以实现实现了三相电同步切换的功能。如图3所示,动力部分由步进电机11和丝杆13组成,为了节约空间,将步进电机垂直安装,通过伞齿轮换向器,将转动水平输出。杆和换向器相连,丝杆13与底座1水平设置。丝丝杆13上套装有丝杆副14,丝杆副上安装有联动杆15。因此,随着丝杆转动,螺纹推动丝杆副上的螺牙左右移动,进而带动与丝杆副相连的动触片座18和联动杆15发生自动移动。安装底板1和竖直支架19相互垂直,联动杆15穿过竖直支架19上的通孔,与丝杆平行。图4为挡位选择机构的运动部分结构图,联动杆15上设置有动触片座18,本实施例用于三相电,采用了三组同步工作的动触片座。竖直支架19的中心还设置有导电轨16,导电轨有三根,分别对应三相电。动触片座上的滑片17下端始终与导电滑轨16连接。竖直支架的顶部固定有挡位选择机构的静触头的安装板20。与常规的挡位开关不同,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单数挡位和双数挡位平行分离设置的结构,来实现挡位的切换。从图3可以看出,因此导电滑轨16有两根,分别对应单数挡位和双数挡位。而静触头为L形结构设置,单数挡位的静触头21短,双数挡位的静触头22长,因而形成两列交替的静触头,一侧均连接在静触头安装座,便于接线,静触头的另外一侧分成两列,与两根导电滑轨16相对应。动触片座18安装在联动杆15上,并且也是分为两组动触头,一组和单数挡位的静触头21发生接触,另一组和双数挡位的静触头22发生接触。如图3所示,两个动触头,按照12、23、34……的模式,交替与静触头发生接触。图5提供了动触头安装座的零件爆炸图,图6为动触头安装座的结构图。动触头安装座的基座上设置有左右两套滑片,每片动触片通过第一弹簧夹持在基座上,第一弹簧杆穿过第一弹簧、第一动触片后,被固定片所固定。因此两个动触片17均为弹性接触静触头的一侧。挡位选择机构的滑片17为凸字形,较窄的一端位于下方,与导电滑轨16接触,较宽的一端位于上方,与静触头发生接触。静触头设置有圆弧倒角,两个滑片和静触头的两侧发生接触时,滑片会在弹簧的作用下发生退让,然后牢牢贴合在静触头上。弹簧也能避免静触头和滑片发生直接碰撞,避免滑片变形,延长分接开关的使用寿命。动触头接触片长度远大于静触头的宽度,因此动触头在连动杆的推动下滑动时,两个动触头能够确保静触头和动触头实现提前接触和延迟分离,该设计能够防止挡位切换时,在挡位开关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发生电弧放电。它本身只有两个静态,但结构简单,切换速度快。能进行高速挡位切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输出直线自滑动开关,包含相互平行设置的两组静触头组和同步直线运动的动触头组所组成的挡位选择机构,动触头支架与推动装置相连;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组静触头为单数静触头,与其相对的动触头引出线为单数引出线,另一组静触头为双数静触头,其动触头引出线为双数引出线;所述静触头设置在静触头支架上,静触头支架内设置有滑轨,单数动触头和双数动触头分别设置在动触头支架的两边,同时与一个单数静触头和一个双数静触头发生接触;动触头支架与推动装置相连接,单数动触头和双数动触头设置在动触头支架的两侧;所述静触头交替与动触头发生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输出直线自滑动开关,包含相互平行设置的两组静触头组和同步直线运动的动触头组所组成的挡位选择机构,动触头支架与推动装置相连;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组静触头为单数静触头,与其相对的动触头引出线为单数引出线,另一组静触头为双数静触头,其动触头引出线为双数引出线;所述静触头设置在静触头支架上,静触头支架内设置有滑轨,单数动触头和双数动触头分别设置在动触头支架的两边,同时与一个单数静触头和一个双数静触头发生接触;动触头支架与推动装置相连接,单数动触头和双数动触头设置在动触头支架的两侧;所述静触头交替与动触头发生接触。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安德奥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