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5205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1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梢状组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第一凸缘部从第一本体的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第一本体的后端,且第一配合部设置在第一本体的第一右侧壁上。第二凸缘部从第二本体的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第二本体的后端,且第二配合部设置在第二本体的第二左侧壁上。借此,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第一梢件与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Zipper head composite structure and its tip shaped componen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mbination structure of a zipper head and a tip shaped component. The tip consists of a first tip and a second tip. The first piec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ody, a first flange, a first matching part and a first front end part. The second tip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body, a second flange, a second matching part and a second front end part. The first flange is protruded from the first left wall of the first body and is adjacent to the rear end of the first body, and the first mating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right side wall of the first body. The second flange part protrudes from the second right side wall of the second body and is adjacent to the second end of the second body, and the second mating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left wall of the second body. In this way, the first coordination part and the second matching part are mutually matched so that the first tip and the second tip can be disassembled and connected toge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组合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技术介绍
常见服装的基本拉合组件不外乎使用钮扣或者拉链结构。相较于钮扣,使用拉链结构拥有更好的使用性以及较为坚固的结构特性。一般拉链结构具有一拉链头以及一拉链带,拉链头主要配合拉链带做为拉链结构进行往复拉动的链接组件,使得拉链结构应用在服饰以及配件将更为普及。然而,先前技术的插入梢与固定梢在与拉链结构的配合上仍具有可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梢状组件,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且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且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其中,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且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一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且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二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一第一拉链头的一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一第二拉链头的一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其中,所述第一梢件为一插入梢,且所述第二梢件为一固定梢。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梢状组件,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顶端凹槽、一第一底端凹槽、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顶端凹槽、一第二底端凹槽、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凸缘部,且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其中,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凸缘部,且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其中,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一第一拉链头的一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一第二拉链头的一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另外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其包括一拉链头组件以及一梢状组件。所述拉链头组件包括一第一拉链头以及一与所述第一拉链头能拆卸地相互配合的第二拉链头,且所述第一拉链头具有一第一内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内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侧壁。所述梢状组件与所述拉链头组件相互配合,其中,所述梢状组件包括一第一梢件以及一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插入所述拉链头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所述第一拉链头的所述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所述第二拉链头的所述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且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一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梢状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梢状组件包括:一第一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以及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其中,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24 TW 1062074221.一种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梢状组件包括:一第一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凸缘部、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以及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凸缘部、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其中,所述第一凸缘部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左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一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凸缘部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右侧壁向外凸出且紧邻所述第二本体的后端,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且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一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一溢料口的第一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一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二溢料口的第一底端连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且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顶端凹槽以及一第二底端凹槽,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三溢料口的第二顶端连接部,且所述第二底端凹槽具有一用于连通一第四溢料口的第二底端连接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梢件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被一第一拉链头的一第一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二梢件,且所述第二梢件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被一第二拉链头的一第二内侧壁所顶抵而被推向所述第一梢件,其中,所述第一梢件为一插入梢,且所述第二梢件为一固定梢。5.一种梢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梢状组件包括:一第一梢件,所述第一梢件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顶端凹槽、一第一底端凹槽、一第一配合部以及一第一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左侧壁、一与所述第一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右侧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左侧壁与所述第一右侧壁之间的第一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一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底端壁;以及一第二梢件,所述第二梢件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顶端凹槽、一第二底端凹槽、一第二配合部以及一第二前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左侧壁、一与所述第二左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右侧壁、一连接于所述第二左侧壁与所述第二右侧壁之间的第二顶端壁以及一与所述第二顶端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底端壁;其中,所述第一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顶端壁上,所述第一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底端壁上,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第一右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二顶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顶端壁上,所述第二底端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底端壁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第二左侧壁上,且所述第二前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前端;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梢件与所述第二梢件能拆卸地相互连接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于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