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冬虫夏草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15077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冬虫夏草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青藏高原蝠蛾适生地建立温室大棚蝠蛾圈养场,根据蝠蛾昆虫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圈养场内温度和湿度;通过降低蝠蛾天敌危害以及促进草本植物和灌丛植物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同时在圈养场内释放蝠蛾虫卵、幼虫、蛹或/和成虫,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65d~385d,并发育成蛹及羽化为成虫,以及经交配后产卵并经孵化为蝠蛾幼虫,提升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密度;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圈养的健康蝠蛾达118~350万头,在蝠蛾适生地的蝠蛾幼虫生长发育至6~8龄期时,经冬虫夏草菌感染形成虫生子囊真菌,于次年5月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可采收冬虫夏草47万根~225万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冬虫夏草是鳞翅目蝙蝠蛾科蝠蛾属(Hepialus)幼虫被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X.J.liu et al.)寄生后形成的一种虫生子囊真菌,属于真菌界(Fungi)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纲(Ascomycetcs)、粪壳菌亚纲(Sordariomycetidae)、肉座菌目(Hypocreales)、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虫草菌属之一种。每年5月,青藏高原冻土融化后冬虫夏草子座发育露出土面,6月冬虫夏草子座头部迅速发育肥大,形成子囊果和子囊孢子,成熟的子囊孢子从子囊果顶部开口弹射出来,随冻土融化后的雪水及雨水渗入土中感染生活于土壤中的蝠蛾幼虫。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需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高原冬虫夏草适生地几乎进入冻土期,蝠蛾幼虫在土壤中处于休眠状态,蝠蛾幼虫约需经历6~8龄期的生长发育期才能化蛹,蝠蛾幼虫生长周期因种类而异,十分缓慢,如玉树蝠蛾幼虫约需996d,康定蝠蛾约1000d,贡嘎蝠蛾875~1040d,且终年均可在土中找到不同龄期的蝠蛾幼虫。自然环境中蝠蛾属昆虫的繁育受到生态地理分布、食物、植被、土壤结构、温度、湿度和自然天敌等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制约控制,蝠蛾幼虫在自然环境中极为缓慢的繁育速率已成为制约青藏高原冬虫夏草产量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缩短冬虫夏草生产周期及增加冬虫夏草产量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青藏高原蝠蛾适生地建立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并在冬春季节因地制宜采用热能保暖措施有效调控大棚内温度,为生活在土壤中的蝠蛾幼虫营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65~385d,有效缩短蝠蛾生长的世代交替周期;通过在大棚蝠蛾圈养场中喷施冬虫夏草菌感染生活于土壤中的蝠蛾幼虫形成虫生子囊真菌,可以有效缩短冬虫夏草的生产周期及增加冬虫夏草产量。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是,在青藏高原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本植物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现代农业通常使用的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以下简称大棚蝠蛾圈养场);根据蝠蛾昆虫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温度和湿度;通过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以及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同时通过释放适量的蝠蛾虫卵或/和幼虫或/和蛹或/和成虫;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以数量级递增幅度有效提升大棚蝠蛾圈养场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蝠蛾幼虫生长发育至6~8龄期时,收集冬虫夏草子囊孢子配制成子囊孢子稀释液或/和将冬虫夏草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配制成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稀释液,然后进行人工喷施感染,可有效感染生活于土壤中的蝠蛾幼虫形成虫生子囊真菌,并于次年5月在青藏高原冻土融化后,冬虫夏草子座发育露出土面;在冬虫夏草子座头部子囊果仍未发育肥大之前及时采收冬虫夏草。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1、在青藏高原高寒生境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本植物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通常的带可开闭活动窗户的玻璃温室大棚和/或可拆卸的塑料薄膜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按常规现代农业温室大棚管理的方法,调控大棚内土壤湿度为43%~98%,空气相对湿度为60%~98%;在夏秋季节,灵活机动采用降温措施,如通过采用现代农业通常使用的黑色遮阳网以及通过通风口和/或玻璃温室大棚窗户和/或拆卸塑料薄膜温室大棚的塑料薄膜,调节控制大棚内温度为9.5℃±8℃;在冬春季节,因地制宜采用热能有效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温度为9.5℃±8℃;为生活在土壤中的蝠蛾幼虫在寒冬天气特别是阴雨天气及夜晚有效营造良好的连续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所述热能的能源可以是通常水力发电、太阳能、地热温泉、工业电和工业锅炉蒸汽中的一种或两种。2、在建立大棚蝠蛾圈养场后(通常在建立大棚后一个月内),通过对大棚蝠蛾圈养场内喷施杀真菌剂控制和杀灭虫生真菌,以及对鼠洞填埋堵塞及施放灭鼠药诱杀灭鼠,施放灭蚂蚁药及灭昆虫病源线虫药和杀寄生蜂、寄生蝇杀虫药,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大棚蝠蛾圈养场繁育的蝠蛾的危害;3、通过采用现代农业通常植保管理方法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在土壤中营隧道式穴居生活的蝠蛾幼虫取食,并营造蝠蛾幼虫连续生长发育的良好的生态环境;采用现代农业通常作物育种的营养保育袋培育种苗并在培育棚种植培育成根系发达的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小植株种苗,移栽补种至大棚蝠蛾圈养场;4、通过在大棚蝠蛾圈养场内释放适量的蝠蛾虫卵、幼虫、蛹或/和成虫;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65d~385d,并发育成蛹及羽化为成虫,以及经交配后产卵并经孵化为蝠蛾幼虫;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大棚蝠蛾圈养场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以数量级递增幅度有效提升,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65d~385d;5、在蝠蛾幼虫生长发育至6~8龄期时,收集从青藏高原冬虫夏草适生地采收的新鲜冬虫夏草子囊果弹射的子囊孢子,经配制成子囊孢子稀释液后对上述大棚蝠蛾圈养场进行喷施感染;以及将收集到的新鲜冬虫夏草子囊孢子或新鲜冬虫夏草经通常工业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进一步培养为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经配制成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稀释液后进行喷施感染,两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这样可有效提高蝠蛾幼虫形成虫生子囊真菌的感染率,从而提高冬虫夏草的产量;在受感染的蝠蛾幼虫已形成虫生子囊真菌后的20~60d内,让大棚内温度降低至接近室外温度,并逐渐形成自然状况的冻土生态环境;于次年5月在青藏高原冻土融化后,冬虫夏草子座发育露出土面,在冬虫夏草子座头部子囊果仍未发育肥大之前及时采收冬虫夏草。按照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通常在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中投入10~25对蝠蛾成虫经交配后所产的受精卵或其孵化的幼虫,蝠蛾幼虫从1龄期生长发育至6~8龄期仅需365d~385d,蝠蛾幼虫成活率高达92~95%,在每年5月至6月形成蛹及羽化为成虫,经交配产卵及孵化后,大棚蝠蛾圈养场的蝠蛾幼虫圈养数量以数量级递增幅度有效提升,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圈养的健康蝠蛾达118~350万头。在蝠蛾幼虫生长发育至6~8龄期时,经喷施冬虫夏草菌感染形成虫生子囊真菌;在经检测受感染的蝠蛾幼虫已形成虫生子囊真菌后的20~60d内,可将玻璃大棚/或可拆卸的塑料薄膜温室大棚打开通风口或掀掉塑料薄膜,让大棚内温度降低至接近室外温度,并逐渐形成自然状况的冻土生态环境。于次年5月在青藏高原冻土融化后,冬虫夏草子座发育露出土面;在冬虫夏草子座头部子囊果仍未发育肥大之前及时采收冬虫夏草。据统计,每公顷大棚蝠蛾圈养场可采收冬虫夏草47万根~152万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蝠蛾属昆虫适生地包括海拔从2900米至520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本植物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本植物及灌丛植物包括常年生长于高寒生境中的草本植物冰川蓼(Polygonvm gla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冬虫夏草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在青藏高原蝠蛾属昆虫适生地草本植物植被区和/或灌丛植物植被区,建立现代农业通常使用的温室大棚作为蝠蛾圈养场;根据蝠蛾昆虫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温度和湿度;通过控制和降低蝠蛾天敌对蝠蛾的危害,以及通过有效监控水、肥管理和植株密植,促进大棚蝠蛾圈养场内的草本植物和/或灌丛植物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形成丰富发达的植被嫩根体系,以提供给蝠蛾幼虫取食;同时通过释放蝠蛾虫卵、幼虫、蛹或/和成虫,在经历蝠蛾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世代交替之后,以数量级递增幅度有效提升大棚蝠蛾圈养场圈养的蝠蛾幼虫数量和繁育密度;在蝠蛾幼虫生长发育至6~8龄期时,收集冬虫夏草子囊孢子配制成子囊孢子稀释液或/和将冬虫夏草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配制成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稀释液,然后进行人工喷施感染,有效提高蝠蛾幼虫形成虫生子囊真菌的感染率;于次年5月在青藏高原冻土融化后,冬虫夏草子座发育露出土面;在冬虫夏草子座头部子囊果仍未发育肥大之前及时采收冬虫夏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古忍刘昕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