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风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1558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4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风管路,属于太阳能技术领域,包括与出气口连通的下管道及置于所述下管道顶部且与所述下管道固接的上管道;所述下管道的顶端伸入所述上管道内部并与所述上管道连通;所述上管道内设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内设有连通于所述上管道和所述下管道的内管,所述内管靠近所述下管道一端的端口的内径大于所述下管道的外径;所述下管道与所述上管道及所述内管同轴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排风管路避免了废液倒流至下管道而腐蚀机台或产品的情况发生;此外,排风管路采用直径不同的上管道与下管道进行拼接的设置,减小了排风管路空间占用面积,降低了安装难度。

An air exhaust pip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xhaust pip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olar energy, including pipeline and placed and communicated with an air outlet of the pipeline on the pipeline and the top and the lower fixed; the top of the pipe into the pipeline internal and the pipeline connected by; the cooling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pipe, the cooling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pipe communicated with the pipeline and the lower inner tube, the inner tube near the pipeline end diameter great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pipeline; pipeline and the pipeline and the inner coaxial tube set. The exhaust pip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avoids the waste back to the pipeline corrosion machine or product case; in addition, the exhaust pipe with different diameter pipes were assembled and under the pipeline, reduces the exhaust pipe size, reduces the difficulty of instal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风管路
本技术涉及太阳电池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排风管路。
技术介绍
在太阳能电池制造
中,排风管经常被用到各工序中,其中包括以下工序:1、湿法制绒/刻蚀机台抽风时,可过滤废气中的废液,并将废液通过排风管排出以防止冷凝倒流入机台内部;2、扩散酸排时,过滤废气中的偏磷酸后,并将其通过排风管定期及时排出;3、丝网有机排:过滤废气中的有机物后,并将其通过排风管定期排出;现有的排风管结构存在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的直管,此种结构形式的管路形式单一,且缺乏废液收集装置;另一种结构为由弯管和直管组合形成的管路,此种结构形式的管路存在着占用空间较大、生产工艺复杂且安装也不方便的技术问题。因此,在现有的生产中,急需一种排风管路可以解决上述两种管路中存在的诸多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排风管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废液收集装置、占用空间大及安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排风管路,包括与出气口连通的下管道及置于所述下管道顶部且与所述下管道固接的上管道;所述下管道的顶端伸入所述上管道内部并与所述上管道连通;所述上管道设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内设有连通于所述上管道和所述下管道的内管,所述内管靠近所述下管道一端的端口的内径大于所述下管道的外径;所述下管道与所述上管道及所述内管同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上管道包括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所述冷却装置位于所述第一管件或第二管件内且所述内管连通于所述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所述下管道伸入所述第二管件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管件底部。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装置为圆柱形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内管两端的上顶面和下底面,及连接所述上顶面和所述下底面的壳体;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分别固接于所述上顶面和所述下底面。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有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容置腔。进一步的,所述上顶面和下底面分别周向均布有对应设置的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所述容置腔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通风孔的通风管。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液口和位于所述进液口上方的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连通于所述容置腔。进一步的,所述上管道底部设有排液口。进一步的,所述下管道与所述第二管件之间形成有储液腔,所述排液口连通于所述储液腔。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为内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回转体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下管道的内径D1为120-200mm,所述上管件的内径D2为240-320mm,且D2=D1+(80~160)mm。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出气口排出的废气从下管道进入上管道,然后经过上管道流入冷却装置的内管中进行冷却,使大部分废气冷却为废液,废液沿内管的内壁滑落至上管道底部,从而完成对废气的收集,使废液存储于上管道与下管道之间形成的间隙内,避免了废液倒流至下管道而腐蚀机台或产品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减弱了废气对与上管道连接的机台的腐蚀情况及避免了由于机台被废气污染而难清理的情况;此外,本技术中的排风管路采用直径不同的上管道与下管道进行拼接的设置,减小了排风管路空间占用面积,降低了安装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排风管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排风管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管道;11、排液口;2、上管道;21、第一管件;22、第二管件;3、冷却装置;31、内管;32、上顶面;321、第一通风孔;33、下底面;331、第二通风孔;34、壳体;341、进液口;342、出液口;35、容置腔;36、通风管;4、储液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排风管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与出气口连通的下管道1及置于所述下管道1上方且与所述下管道1固接的上管道2;所述下管道1的顶端伸入所述上管道2内部并与所述上管道2连通;所述上管道2内设有冷却装置3,所述冷却装置3内设有连通于所述上管道2和所述下管道1的内管31,所述内管31靠近所述下管道1一端的端口的内径大于所述下管道1的外径;所述下管道1与所述上管道2及所述内管31同轴设置。从出气口排出的废气从下管道1进入上管道2,然后经过上管道2流入冷却装置3的内管31中进行冷却,使大部分废气冷却为废液,废液沿内管31的内壁滑落至上管道2的底部,从而完成对废气的收集,使废液存储于上管道2与下管道1之间形成的间隙内,避免了废液倒流至下管道1而腐蚀机台或产品的情况发生;同时也减弱了废气对与上管道连接的部件的腐蚀情况及避免了由于与上管道连接的部件被废气污染而难清理的情况;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排风管路采用直径不同的上管道2与下管道1进行拼接的设置,减小了排风管路空间占用面积,降低了安装难度。其中,所述内管31为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回转体结构。使得在内管31冷凝为废液后可以快速地沿所述内管31的内壁滑落至上管道2的底部;同时,由于流经所述内管31的气流在随内管31内径逐渐较小,而得到加速,使得更多的气流得到汇聚并冷却,从而提高了冷却装置3的冷却速度及冷却效果。所述上管道2包括第一管件21和第二管件22,所述冷却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管件21或第二管件22内且所述内管31连通所述第一管件21和第二管件22;所述下管道1伸入所述第二管件22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管件22底部。所述冷却装置3为圆柱形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内管31两端的上顶面32和下底面33,及连接所述上顶面32和所述下底面33的壳体34;所述第一管件21和所述第二管件22分别固接于所述上顶面32和所述下底面33。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件21、第二管件22及冷却装置3为拼接管路,且所述第一管件21、第二管件22均为直管,减小了排风管的占用空间。废气由出气口排出后,依次经过下管道1和第二管件22后流入冷却装置3中的内管31中,通过冷却装置3的冷却作用,使废气冷凝为废液,废液沿所述内管31的内壁滑落至所述上管道2的底部。所述壳体34与所述内管31之间形成有用于储存冷却液的容置腔35。分别周向均布有对应设置的第一通风孔321和第二通风孔331,所述第一通风孔321和所述第二通风孔331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管件21和所述第二管件22;所述容置腔35内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321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通风孔331的通风管36。本实施例中对第一通风孔321和第二通风孔331的数量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作为优选,第一通风孔321和第二通风孔331的数量均为20个,可以使进入通风管36内的废气得到充分的冷凝。本实施例中,废气经过下管道1排出后,一部分进入冷却装置3的内管31进行冷却,另一部分则由第二通风孔331进入通风管36内进行冷却,冷凝后形成的废液沿风管的内壁滑落至所述上管道2的底部。通过第一通风孔321、第二通风孔331及通风管36配合所述内管31对废气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却装置3的冷却效果;此外,由于第一通风孔321与第二通风孔331对应设置且均布能够使废气得到充分的冷却。所述壳体34上设有进液口341和位于所述进液口341上方的出液口3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排风管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风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出气口连通的下管道(1)及置于所述下管道(1)顶部且与所述下管道(1)固接的上管道(2);所述下管道(1)的顶端伸入所述上管道(2)内部并与所述上管道(2)连通;所述上管道(2)内设有冷却装置(3),所述冷却装置(3)内设有连通于所述上管道(2)和所述下管道(1)的内管(31),所述内管(31)靠近所述下管道(1)一端的端口的内径大于所述下管道(1)的外径;所述下管道(1)与所述上管道(2)及所述内管(31)同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风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出气口连通的下管道(1)及置于所述下管道(1)顶部且与所述下管道(1)固接的上管道(2);所述下管道(1)的顶端伸入所述上管道(2)内部并与所述上管道(2)连通;所述上管道(2)内设有冷却装置(3),所述冷却装置(3)内设有连通于所述上管道(2)和所述下管道(1)的内管(31),所述内管(31)靠近所述下管道(1)一端的端口的内径大于所述下管道(1)的外径;所述下管道(1)与所述上管道(2)及所述内管(31)同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风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道(2)包括第一管件(21)和第二管件(22),所述冷却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管件(21)或第二管件(22)内且所述内管(31)连通所述第一管件(21)和第二管件(22);所述下管道(1)伸入所述第二管件(22)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管件(22)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风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3)为圆柱形结构,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内管(31)两端的上顶面(32)和下底面(33),及连接所述上顶面(32)和所述下底面(33)的壳体(34);所述第一管件(21)和所述第二管件(22)分别固接于所述上顶面(32)和所述下底面(3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风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4)与所述内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升辉李邦勇潘岳林党继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盐城阿特斯协鑫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