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及其铆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7759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0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及其铆接方法,其中: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的末端外侧安装有旋转上料机构6;所述的旋转上料机构6的外侧安装有链条传送机构K3;链条传送机构K3的内侧从左往右依次安装有摆平机构K4、正负极调整机构K5、切脚机构K6、整形机构K7、立式元件质量检测机构K8、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所述的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位于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与链条传送机构K3之间;所述的第一铜带机K10的右侧安装有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自动化率高,生产效率高,易于操作。

Vertical element riveting system and its riveting method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vertical components riveting system and riveting method, of which: two feet of vertical vibration on the outer ends of element K1 feeding mechanism is provided with a rotary feed mechanism 6; the rotating feeding mechanism 6 is provided with a chai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K3; inner chain transfer mechanism of K3 from left to right installation mechanism. K4, positive and negative adjustment mechanism, K5 cut foot mechanism K6 and shaping mechanism of K7, K8, the quality of vertical element detection mechanism of vertical element transport mechanism K9; between the lower die and the chain transfer mechanism of K3 transport mechanism of K9 in the first copper machine K10 vertical components of the first machine; the K10 copper strip is arrang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K11 treatment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wir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utomation,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easy to ope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及其铆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铆接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元件铆接系统。本专利技术同时还涉及一种立式元件铆接系统铆接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立式元件与电线、电阻的铆接都为人工,工作效率低,成品合格率低;生产自动化率急需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立式元件铆接系统,使得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包括: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旋转上料机构6、链条传送机构K3、摆平机构K4、正负极调整机构K5、切脚机构K6、整形机构K7、立式元件质量检测机构K8、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线材自动夹取机构k12、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卧式二脚元件自动夹取机构K13、联动运输机构k15、成品回收装置、定位夹子k2、第一铜带机K10、第二铜带机K14、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其中: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的末端外侧安装有旋转上料机构6;所述的旋转上料机构6的外侧安装有链条传送机构K3;链条传送机构K3的内侧从左往右依次安装有摆平机构K4、正负极调整机构K5、切脚机构K6、整形机构K7、立式元件质量检测机构K8、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所述的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位于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与链条传送机构K3之间;所述的第一铜带机K10的右侧安装有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所述的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与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之间安装有线材自动夹取机构k12;所述的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的左侧安装有第二铜带机K14;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与链条传送机构K3之间安装有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所述的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与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之间安装有卧式二脚元件自动夹取机构K13;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的左侧安装有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所述的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与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之间、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之间安装有联动运输机构k15;上述的所有的机构都安装在工作台面上;同时安装的还有一个控制器a;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的一侧还安装有一个成品回收装置。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其中:所述的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包括震动盘1、第一矩形裂缝2、震动盘导轨3、第二矩形裂缝4、振动导轨5、旋转上料机构6;其中:震动盘1的一侧固定的连接有震动盘导轨3的一端,所述的震动盘导轨3上设置有贯穿了震动盘导轨3上下表面的第一矩形裂缝2,震动盘导轨3的另一端连接有振动导轨5的一端,所述的振动导轨5上设置有贯穿了振动导轨5上下表面的第二矩形裂缝4;所述的振动导轨5的另一端上的一侧放置有旋转上料机构。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其中:所述的旋转上料机构6包括:旋转圆盘60、机械夹61、旋转气缸62、连杆63、支撑座64、活塞杆65、气缸66、底座67构成;其中底座67上滑动的安装有支撑座64,底座67上固定的安装有气缸66,气缸66通过活塞杆65与支撑座64相连;所述的支撑座64上固定的安装有旋转气缸62;所述的旋转气缸62的右侧通过旋转轴与旋转圆盘60相连;所述的旋转圆盘60的圆弧外壁上固定的安装有一个连杆63;所述的连杆63的一端固定的安装有一个机械夹61。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其中:所述的链条传送机构K3包括:横板70、第一夹子71、链条72构成;所述的旋转上料机构6的左侧设置有一个挡板73;挡板73的左侧两端分别活动的安装有链条驱动从动轮771、链条驱动主动轮772;所述的链条驱动从动轮771、链条驱动主动轮772之间通过链条72传动相连;所述的链条驱动主动轮772通过转动轴与链条驱动伺服电机772相连;所述的链条驱动步进电机772安装在挡板73右侧;所述的链条72的外端面上固定的安装有均匀分布的横板70;所述的每一个横板70的右端固定的安装有一个第一夹子71;所述的第一夹子71由下夹板710、夹槽712、导槽713、档头714、小导轨715、上夹板716、通孔717、导杆718、横板70构成;所述的下夹板710的左端设置有一个导槽713,所述的下夹板710右端上表面设置有一个夹槽712;所述的下夹板710的中部设置有一个通孔717;所述的下夹板710的下端面固定在横板70的上表面上;所述的通孔717在贯穿了下夹板710的同时还贯穿了横板70;所述的导杆718的一端上固定有一个档头714;所述的导杆718的另一端穿过横板70上的通孔717、下夹板710上的通孔717与上夹板716的下端面固定相连;所述的上夹板716的左侧固定的设置有一个小导轨715;所述的小导轨715与导槽713滑动连接;所述的导杆718分别与横板70、下夹板710滑动相连;所述的档头714通过弹簧与横板70的下端面固定相连;此外所述的挡板73的右侧端面上;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气缸74;所述的每一个第一气缸74均通过活塞杆与一个推板75固定相;所述的每一个推板75均位于一个档头714的下方;所述的链条72的上部放置有均匀分布的小横板78;每一个小横板78均分别固定在链条72右侧的挡板73上。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其中:摆平机构K4:由磁铁7801、摆平支架7802组成,其中摆平支架7802的一端固定的安装有一个磁铁7801。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其中:所述的正负极调整机构K5由上夹80、下夹81、齿轮82、基座83、齿条84、驱动气缸85、活塞杆86、L型连杆87、推杆88、圆筒89、大通孔801、外凸802、固定板803、连接板804构成;其中:所述的齿条84的一端通过活塞杆与一个驱动气缸85相连;所述的基座83的上部设置有一个贯穿基座83左右两侧端面的大通孔801;所述的大通孔801内活动的安装有一个圆筒89;所述的圆筒89可以自由的转动,但是不可以在大通孔8内左右滑动;所述的圆筒89中部外壁上固定的套有一个中部有通孔的齿轮82;使得圆筒89中部外壁上形成一圈凸齿;所述的圆筒89的内部中空,且滑动的安装有推杆88;所述的圆筒89的左端与两个连接板804的固定相连;所述的两个连接板804之间设置有上夹80、下夹81;所述的上夹80、下夹81之间通过弹簧相连;所述的推杆88的右端放置有L型连杆87的上端;所述的L型连杆87的中部与固定板803转动连接;所述的固定板803固定在基座83上;所述的L型连杆87的下端放置有活塞杆86;所述的活塞杆86的另一端与一个驱动气缸85相连;所述的齿条84的另一端穿过基座83与齿轮82啮合相连;所述的齿条84与基座83滑动相连;所述的上夹80尾端设置有一个外凸,所述的下夹81的尾端设置有一个内凹;所述的上夹80尾端与下夹81的尾端分别都与两个连接板804铰接;所述的上夹80尾端设置的外凸位于圆筒89上的通孔的左端。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其中:所述的切脚机构K6包括:固定杆90、固定座91、小气缸92、支撑套93、下切刀94、上切刀95、刀架96、活动导杆97、导料管98;其中:固定杆90的一侧与固定座91的左侧固定相连;所述的固定杆90的右侧上部与支撑套93的左侧固定相连;所述的支撑套93的上设置有一个贯穿的通孔717;所述的固定座91上安装有一个小气缸92;所述的小气缸92通过一根活塞杆与活动导杆97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及其铆接方法

【技术保护点】
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包括: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 旋转上料机构6、链条传送机构K3、摆平机构K4、正负极调整机构K5、切脚机构K6、整形机构K7、立式元件质量检测机构K8、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线材自动夹取机构k12、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卧式二脚元件自动夹取机构K13、联动运输机构k15、成品回收装置、定位夹子k2、第一铜带机K10、第二铜带机K14、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其特征在于: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的末端外侧安装有旋转上料机构6;所述的旋转上料机构6的外侧安装有链条传送机构K3;链条传送机构K3的内侧从左往右依次安装有摆平机构K4、正负极调整机构K5、切脚机构K6、整形机构K7、立式元件质量检测机构K8、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所述的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位于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与链条传送机构K3之间;所述的第一铜带机K10的右侧安装有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所述的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与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之间安装有线材自动夹取机构k12;所述的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的左侧安装有第二铜带机K14;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与链条传送机构K3之间安装有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所述的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与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之间安装有卧式二脚元件自动夹取机构K13;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的左侧安装有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所述的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与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之间、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之间安装有联动运输机构k15;上述的所有的机构都安装在工作台面上;同时安装的还有一个控制器a;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的一侧还安装有一个成品回收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包括: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旋转上料机构6、链条传送机构K3、摆平机构K4、正负极调整机构K5、切脚机构K6、整形机构K7、立式元件质量检测机构K8、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线材自动夹取机构k12、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卧式二脚元件自动夹取机构K13、联动运输机构k15、成品回收装置、定位夹子k2、第一铜带机K10、第二铜带机K14、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其特征在于: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的末端外侧安装有旋转上料机构6;所述的旋转上料机构6的外侧安装有链条传送机构K3;链条传送机构K3的内侧从左往右依次安装有摆平机构K4、正负极调整机构K5、切脚机构K6、整形机构K7、立式元件质量检测机构K8、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所述的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位于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与链条传送机构K3之间;所述的第一铜带机K10的右侧安装有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所述的右侧线材处理机构k11与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之间安装有线材自动夹取机构k12;所述的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的左侧安装有第二铜带机K14;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与链条传送机构K3之间安装有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所述的卧式二脚元件处理机构K17与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之间安装有卧式二脚元件自动夹取机构K13;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的左侧安装有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所述的左侧线材处理机构k16与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之间、第一铜带机K10的下模之间安装有联动运输机构k15;上述的所有的机构都安装在工作台面上;同时安装的还有一个控制器a;所述的第二铜带机K14的下模的一侧还安装有一个成品回收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脚立式元件震动上料机构K1包括震动盘1、第一矩形裂缝2、震动盘导轨3、第二矩形裂缝4、振动导轨5、旋转上料机构6;其中:震动盘1的一侧固定的连接有震动盘导轨3的一端,所述的震动盘导轨3上设置有贯穿了震动盘导轨3上下表面的第一矩形裂缝2,震动盘导轨3的另一端连接有振动导轨5的一端,所述的振动导轨5上设置有贯穿了振动导轨5上下表面的第二矩形裂缝4;所述的振动导轨5的另一端上的一侧放置有旋转上料机构;所述的旋转上料机构6包括:旋转圆盘60、机械夹61、旋转气缸62、连杆63、支撑座64、活塞杆65、气缸66、底座67构成;其中底座67上滑动的安装有支撑座64,底座67上固定的安装有气缸66,气缸66通过活塞杆65与支撑座64相连;所述的支撑座64上固定的安装有旋转气缸62;所述的旋转气缸62的右侧通过旋转轴与旋转圆盘60相连;所述的旋转圆盘60的圆弧外壁上固定的安装有一个连杆63;所述的连杆63的一端固定的安装有一个机械夹61;所述的链条传送机构K3包括:横板70、第一夹子71、链条72构成;所述的旋转上料机构6的左侧设置有一个挡板73;挡板73的左侧两端分别活动的安装有链条驱动从动轮771、链条驱动主动轮772;所述的链条驱动从动轮771、链条驱动主动轮772之间通过链条72传动相连;所述的链条驱动主动轮772通过转动轴与链条驱动伺服电机772相连;所述的链条驱动步进电机772安装在挡板73右侧;所述的链条72的外端面上固定的安装有均匀分布的横板70;所述的每一个横板70的右端固定的安装有一个第一夹子71;所述的第一夹子71由下夹板710、夹槽712、导槽713、档头714、小导轨715、上夹板716、通孔717、导杆718、横板70构成;所述的下夹板710的左端设置有一个导槽713,所述的下夹板710右端上表面设置有一个夹槽712;所述的下夹板710的中部设置有一个通孔717;所述的下夹板710的下端面固定在横板70的上表面上;所述的通孔717在贯穿了下夹板710的同时还贯穿了横板70;所述的导杆718的一端上固定有一个档头714;所述的导杆718的另一端穿过横板70上的通孔717、下夹板710上的通孔717与上夹板716的下端面固定相连;所述的上夹板716的左侧固定的设置有一个小导轨715;所述的小导轨715与导槽713滑动连接;所述的导杆718分别与横板70、下夹板710滑动相连;所述的档头714通过弹簧与横板70的下端面固定相连;此外所述的挡板73的右侧端面上;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气缸74;所述的每一个第一气缸74均通过活塞杆与一个推板75固定相;所述的每一个推板75均位于一个档头714的下方;所述的链条72的上部放置有均匀分布的小横板78;每一个小横板78均分别固定在链条72右侧的挡板73上;摆平机构K4:由磁铁7801、摆平支架7802组成,其中摆平支架7802的一端固定的安装有一个磁铁7801;所述的正负极调整机构K5由上夹80、下夹81、齿轮82、基座83、齿条84、驱动气缸85、活塞杆86、L型连杆87、推杆88、圆筒89、大通孔801、外凸802、固定板803、连接板804构成;其中:所述的齿条84的一端通过活塞杆与一个驱动气缸85相连;所述的基座83的上部设置有一个贯穿基座83左右两侧端面的大通孔801;所述的大通孔801内活动的安装有一个圆筒89;所述的圆筒89可以自由的转动,但是不可以在大通孔8内左右滑动;所述的圆筒89中部外壁上固定的套有一个中部有通孔的齿轮82;使得圆筒89中部外壁上形成一圈凸齿;所述的圆筒89的内部中空,且滑动的安装有推杆88;所述的圆筒89的左端与两个连接板804的固定相连;所述的两个连接板804之间设置有上夹80、下夹81;所述的上夹80、下夹81之间通过弹簧相连;所述的推杆88的右端放置有L型连杆87的上端;所述的L型连杆87的中部与固定板803转动连接;所述的固定板803固定在基座83上;所述的L型连杆87的下端放置有活塞杆86;所述的活塞杆86的另一端与一个驱动气缸85相连;所述的齿条84的另一端穿过基座83与齿轮82啮合相连;所述的齿条84与基座83滑动相连;所述的上夹80尾端设置有一个外凸,所述的下夹81的尾端设置有一个内凹;所述的上夹80尾端与下夹81的尾端分别都与两个连接板804铰接;所述的上夹80尾端设置的外凸位于圆筒89上的通孔的左端;所述的切脚机构K6包括:固定杆90、固定座91、小气缸92、支撑套93、下切刀94、上切刀95、刀架96、活动导杆97、导料管98;其中:固定杆90的一侧与固定座91的左侧固定相连;所述的固定杆90的右侧上部与支撑套93的左侧固定相连;所述的支撑套93的上设置有一个贯穿的通孔717;所述的固定座91上安装有一个小气缸92;所述的小气缸92通过一根活塞杆与活动导杆97的一端固定相连;所述的活动导杆97的另一端穿过支撑套93上的通孔717与刀架96固定相连;所述的刀架96的右端固定有上切刀95;所述的上切刀95的下部,且位于支撑套93的右侧上端面上固定的安装有一个下切刀94;所述的支撑套93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斜置的导料管98;所述的整形机构K7包括:第二气缸101、连板102、立杆103、整形杆104、导向槽105、侧压块106、套座107、导孔108、滑条109、上移滑柱1010、辅助夹子1011、辅助气缸1012、小外凸1061;所述的套座107的底部设置有一个贯穿了套座107左右两个侧面的导孔108;套座107右侧固定的安装有一个导向槽105;所述的导向槽105的上设置有一个槽,该槽与导孔108相连通;所述的滑条109的右端的上表面与立杆103的底部固定相连;所述的滑条109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导向槽105上的槽、导孔108,并且与导向槽105、导孔108滑动连接;所述的套座107内部设置有直立贯穿的一个通孔,上移滑柱1010穿过上述的通孔与套座107滑动连接,所述的滑条109的上端面设置有一个斜坡;上移滑柱1010的下端与滑条109的上端的斜坡滑动连接;所述的上移滑柱1010的顶端安装有两个侧压块106,上述的两个侧压块106的右端分别与上移滑柱1010的顶端转动连接;上述的两个侧压块10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小外凸1061;上述的两个小外凸1061相对放置;所述的整形杆104的一端与立杆103的上端固定相连;所述的整形杆104的另一端位于两个侧压块106之间;所述的滑条109的右端与连板102的左侧端面固定相连;所述的连板102的左侧通过活塞杆与第二气缸101相连;所述的辅助夹子1011位于两个侧压块106的前端;所述的辅助夹子1011通过连杆与辅助气缸1012相连;所述的辅助气缸1012为气动手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元件铆接系统,其特征在于:立式元件质量检测机构K8,包括:第三驱动气缸1602、第三横板1603、第三支撑板1604、第三立柱1605、第三气动手指1601;第三驱动气缸1602通过活塞杆与第三横板1603的左侧固定相连;第三横板1603与第三支撑板1604固定相连;第三支撑板1604的上端面上安装有一个第三立柱1605;第三立柱1605上安装有一个第三气动手指1601;所述的第三气动手指1601的两个夹板之间设置有通电触点;上述的通电触点与控制器a相连;所述的立式元件运送机构K9包括:旋转电机200、挂架201、上夹子202、下夹子203、微型气缸204、上导轨205、螺杆206、上滑块208、固定架209;固定架209的左侧固定的安装有旋转电机200;所述的固定架209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上导轨205;所述的上滑块208与上导轨205滑动连接;所述的上滑块208与螺杆206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的螺杆206的一端与旋转电机200相连;所述的上滑块20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挂架201;所述的挂架201上安装有第一微型气缸204;所述的第一微型气缸204通过活塞杆分别与上夹子202、下夹子203相连;所述的卧式二脚元件自动夹取机构K13包括第四气缸400、第四固定板401、第四气动手指402、第四夹子403、第四驱动气缸404、第四支撑杆405、第四滑块406、第四活塞杆407;所述的第四固定板401的一侧固定的安装有第四气缸400;第四滑块406与第四固定板401滑动连接;第四滑块406通过第四活塞杆407与第四气缸400相连;第四滑块406的上端面固定的安装有第四支撑杆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惠军黎爱兵邓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厚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