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7279 阅读:2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厌氧发酵技术运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酵仓、用于存储垃圾的垃圾储藏容器,其中发酵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料仓、厌氧发酵主反应仓和出料仓,其中厌氧发酵主反应仓包括厌氧反应中的水解产酸阶段、产氧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水解产酸阶段产生的渗滤液与产甲烷阶段产生的渗滤液可实现交互回流,产氧产乙酸阶段产生的渗滤液可回流供产氧产乙酸阶段循环使用。本装置实现了厌氧密封仓和垃圾容器的分离、垃圾厌氧系统的连续进料和出料、对垃圾发酵处理过程中填加的微生物在处理过程中的循环进行了有效的组合和调配,使得系统运行效率提升,相应的也节省了处理垃圾的成本。(*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厌氧发酵技术运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迅速扩大和增加,伴随而来的城市生活垃圾也与日俱增,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中运用厌氧发酵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厌氧发酵过程是在厌氧环境下通过细菌促进有机物质自然降解。是一种将垃圾转化为甲烷气体的有效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同时还能产生大量甲烷气体,最终产品还可用做肥料。从而实现了将能源的回收利用与环境治理有机的结合。目前市场上运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一种是封闭型舱式容器,另一种就是敞开式发酵。封闭舱式发酵又可细分为两种:静态与动态。在静态系统中,空气一般直接通入封闭容器,空气可被正压吹入或负压吸进封闭容器内,相比之下动态翻滚式系统用得较多,通过在发酵容器内填加厌氧微生物完成发酵过程。然而,不论是封闭型舱式容器还是敞开式发酵,在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已有的垃圾厌氧系统大多为独立装置的简单叠加,日处理垃圾量很小,离工业化应用有比较大的距离;其次、已有的垃圾厌氧系统在实现连续进料和出料时有很大的缺陷,许多厌氧发酵系统需要建设多个厌氧发酵罐,建设费用高昂;最后、已有的垃圾厌氧系统在每一个单独的厌氧发酵罐中,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均是一个独立的少--多--少的过程,各个厌氧发酵罐中的微生物系统没有相互的关联性,这样整体的垃圾厌氧发酵系统运行效率低下,反应速率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垃圾日处理量小、垃圾处理过程中连续进料和-->出料效率低,垃圾处理过程中所填加的厌氧微生物数量不能实现通过系统自身供给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酵仓、用于存储垃圾的垃圾储藏容器,其中,发酵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料仓、厌氧发酵主反应仓和出料仓,厌氧发酵主反应仓包括厌氧反应中的水解产酸阶段、产氧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在厌氧发酵反应过程中水解产酸阶段产生的渗滤液与产甲烷阶段产生的渗滤液可实现交互回流,产氧产乙酸阶段产生的渗滤液可回流供所述产氧产乙酸阶段循环使用。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渗滤液的回流通过喷淋装置实现。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渗滤液收集容器、用于导流所述渗滤液流入所述渗滤液收集容器的渗滤液收集斗、用于将所述渗滤液收集容器内渗滤液提升以实现所述渗滤液回流的渗滤液输送泵,所述渗滤液收集容器与渗滤液输送管相连通,通过所述渗滤液输送泵使所述渗滤液从与所述渗滤液输送管相连通的喷淋头喷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发酵反应的主反应仓在进行垃圾发酵处理过程中处于密封状态。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电动机和传送装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传送装置上设有螺旋。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垃圾储藏容器设有螺旋。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垃圾储藏容器出水端设有渗液孔。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渗滤液收集箱上设有溢流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厌氧密封仓和垃圾容器的分离,实现了垃圾厌氧系统的连续进料和出料,提高了垃圾处理的速度,有利于工业化应用的实现;将垃圾厌氧发酵处理分为三段,并对三段在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使用加以综合考虑、对填加的微生物在处理过程中的循环进行了有效的组合和调配,实现了在对整体的垃圾处理过程中对所需要的微生物的自供给,使得系统运行效率提升,相应的也节省了处理垃圾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结构连接关系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结构连接关系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图2,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包括发酵仓、用于存储垃圾的垃圾车4、带动所述垃圾车4在所述发酵仓内移动的传动装置20、在发酵仓内安装的用于向所述垃圾车4内存储的垃圾填加厌氧微生物的喷淋装置和用于检测发酵仓温度、厌氧微生物酸碱度的检测控制装置,发酵仓由进料仓2、由厌氧反应中的水解产酸阶段15、产氧产乙酸阶段14、产甲烷阶段13组成的厌氧发酵主反应仓8、和出料仓9组成。其中,厌氧发酵主反应仓8是密封的,能够防止仓体外部的空气进入及内部气体的逸出,在发酵仓的顶部设集气罩及出气口5,厌氧发酵产成的沼气由出气口5排出并予以收集。进料仓2和出料仓9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整个厌氧发酵系统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所要求的连续运行,保证每天的垃圾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当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进料时,垃圾车4首先通过吊装,安装在进料仓2的固定位置,然后关闭进料仓外门20,再打开进料仓的内门19,然后关闭出料仓的外门10,再打开出料仓的内门11,此时进料仓2、出料仓9和厌氧发酵主反应仓8连通。传动装置20由电动机1、传动螺旋3组成,通过电动机1的转动,驱动螺旋3旋转,再通过螺旋3的旋转,驱动垃圾车4向前运动。通过控制电动机1的转动时间和转速,可以控制垃圾车4的行进距离,当垃圾车4向前行进至预定的位置时,电动机1停转,此时垃圾车4均向前进方向均匀了移动了一格,代替了前面一个垃圾车4在向前运动前所处的位置。此时,关闭进料仓的内门19和出料仓的内门11,然后再打开进料仓的外门20和出料仓的外门10,通风后,位于出料仓的垃圾车中的就是完成厌氧发酵后的垃圾,通过吊装予以运走。垃圾车4顶部开口,底部设有筛孔式结构23,便于垃圾渗滤液的下渗排出,垃圾车4底部设置了轮子,同时在中轴处设置了与传动螺旋相对应的螺纹24,当螺旋24转动时,可以驱动垃圾车4前进。喷淋装置由渗滤液收集斗16、渗滤液收集箱18、渗滤液输送泵12、渗滤液输送管21和喷淋头7组成。当垃圾车4位于厌氧发酵主反应仓8中时,产生的渗滤液通过垃圾车4底部的筛孔结构23排出下渗至渗滤液收集斗16之后,进入密封的垃圾渗滤液收集箱18中,通过渗滤液输送泵12的提升,经过渗滤液输送管21,最终由喷淋头7喷出,进入垃圾车4中。垃圾渗滤液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通过渗滤液的回喷可以有效地对垃圾车中的垃圾产生接种作用(将菌种投加到垃圾中时的微生物培养过程),提高厌氧反应的速度。在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系统中,对垃圾的厌氧反应过程进行了三段式的划分,其中第一段是厌氧反应中的水解产酸阶段15、第二段是厌氧反应中的产氢产乙酸阶段14、第三段是产甲烷阶段13。垃圾渗滤液的收集斗16和收集箱18设三组,垃圾渗滤液输送泵12、管线21和喷淋头7也相应的设为三组,其中,第一段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回喷至第三段的垃圾车中,第二段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回喷至第二段的垃圾车中,第三段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回喷至第一段中,这样的交错回喷处理是因为第一段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第二段经过前面第一段的反应渗滤液中的微生物含量比较丰富,在第三段由于前面阶段的反应,在该阶段渗滤液中微生物的含量是过剩的,这时交错回喷的目的是调控三段的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提升整体的厌氧发酵反应速率。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包括发酵仓、用于存储垃圾的垃圾储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料仓(2)、厌氧发酵主反应仓(8)和出料仓(9),其中所述厌氧发酵主反应仓(8)包括厌氧反应中的水解产酸阶段(15)、产氧产乙酸阶段(14)、产甲烷阶段(13);在所述厌氧发酵反应过程中所述水解产酸阶段(15)产生的渗滤液与所述产甲烷阶段(13)产生的渗滤液可实现交互回流,所述产氧产乙酸阶段(14)产生的渗滤液可回流供所述产氧产乙酸阶段(14)循环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1、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包括发酵仓、用于存储垃圾的垃圾储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料仓(2)、厌氧发酵主反应仓(8)和出料仓(9),其中所述厌氧发酵主反应仓(8)包括厌氧反应中的水解产酸阶段(15)、产氧产乙酸阶段(14)、产甲烷阶段(13);在所述厌氧发酵反应过程中所述水解产酸阶段(15)产生的渗滤液与所述产甲烷阶段(13)产生的渗滤液可实现交互回流,所述产氧产乙酸阶段(14)产生的渗滤液可回流供所述产氧产乙酸阶段(14)循环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液的回流通过喷淋装置实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渗滤液收集容器(18)、用于导流所述渗滤液流入所述渗滤液收集容器(18)的渗滤液收集斗(16)、用于将所述渗滤液收集容器(18)内渗滤液提升以实现所述渗滤液回流的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月唐锋
申请(专利权)人:光大环保工程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