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67253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8 0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包括控制区、雨水收集区、蓄水池、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清水池,控制区分别控制雨水收集区、蓄水池、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清水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对雨水进行净化、消毒,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且在水处理过程中可实现自动弃流,使用效果好,利于推广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水的供需矛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工业生产的巨大阻碍。天然的雨水具有污染物少,硬度低等优点,在居住区、建筑群、大型公用建筑等屋面及地面雨水,在收集后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用于灌溉、用于绿化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可大大缓解国内的缺水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对雨水进行净化、消毒,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且在水处理过程中可实现自动弃流,使用效果好,利于推广实施。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包括控制区、雨水收集区、蓄水池、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清水池,控制区分别控制雨水收集区、蓄水池、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清水池;控制区内分别设有控制柜、风机、污泥泵、计量泵加药装置、恒压罐、供水泵;雨水收集区由雨水收集管、雨水井、弃流井构成,雨水收集管末端与雨水井相连接,雨水井通过进水管连接有弃流井,弃流井内设有第一提升泵,且弃流井通过收集管连接有蓄水池;蓄水池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曝气机构、第二提升泵,第二提升泵接有雨水管,雨水管末端接有汇集管,且汇集管设于侧向流斜板沉淀池底端,侧向斜流板沉淀池内设有折流板混凝反应区,计量泵加药装置通过加药管与汇集管相连接;清水池内设有第二曝气机构,清水池下方通过水管连接有供水泵,供水泵一侧连接有恒压罐,风机通过空气管分别连接有第一曝气机构、第二曝气机构;蓄水池、侧向斜流板沉淀池分别通过污泥管与汇集管相连接,污泥管连接有污泥排放管,污泥排放管末端设有污泥泵。进一步的,弃流井上方设有溢流管。进一步的,弃流井下方设有弃流管。进一步的,侧向斜流板沉淀池与清水池之间设有雨水管,且雨水管设于侧向斜流板沉淀池与清水池的上方。进一步的,污泥泵通过管道连接有污泥排放井。进一步的,恒压罐一侧接有绿化浇灌回用水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对雨水进行净化、消毒,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且在水处理过程中可实现自动弃流,使用效果好,利于推广实施;本技术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后,再经折板混凝和斜板沉淀使雨水由浑浊变清澈,用于绿化浇灌、景观用水等;本技术中风机将产生的风力,通过空气管传输到第一曝气机构与第二曝气机构,对蓄水池与清水池内的水进行生物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控制区、2-雨水收集区、3-蓄水池、4-侧向流斜板沉淀池、5-清水池、6-控制柜、7-风机、8-污泥泵、9-计量泵加药装置、10-恒压罐、11-供水泵、12-雨水收集管、13-雨水井、14-弃流井、15-第一提升泵、16-第一曝气机构、17-第二提升泵、18-汇集管、19-折流板混凝反应区、20-第二曝气机构、21-污泥排放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本技术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如图1所示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包括控制区1、雨水收集区2、蓄水池3、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清水池5,所述控制区1分别控制雨水收集区2、蓄水池3、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清水池5;所述控制区1内分别设有控制柜6、风机7、污泥泵8、计量泵加药装置9、恒压罐10、供水泵11,所述污泥泵8通过管道连接有污泥排放井,所述恒压罐10一侧接有绿化浇灌回用水管;所述雨水收集区2由雨水收集管12、雨水井13、弃流井14构成,所述雨水收集管12末端与雨水井13相连接,所述雨水井13通过进水管连接有弃流井14,所述弃流井14上方设有溢流管,所述弃流井14下方设有弃流管,所述弃流井14内设有第一提升泵15,且所述弃流井14通过收集管连接有蓄水池3;所述蓄水池3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曝气机构16、第二提升泵17,所述第二提升泵17接有雨水管,所述雨水管末端接有汇集管18,且所述汇集管18设于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底端,所述侧向斜流板沉淀池4内设有折流板混凝反应区19,所述计量泵加药装置9通过加药管与汇集管18相连接;所述清水池5内设有第二曝气机构20,所述清水池5下方通过水管连接有供水泵11,所述供水泵11一侧连接有恒压罐10,所述风机7通过空气管分别连接有第一曝气机构16、第二曝气机构20;所述蓄水池3、侧向斜流板沉淀池4分别通过污泥管与汇集管18相连接,所述污泥管连接有污泥排放管21,所述污泥排放管21末端设有污泥泵8。所述侧向斜流板沉淀池4与清水池5之间设有雨水管,且所述雨水管设于侧向斜流板沉淀池4与清水池5的上方。工作原理:首先通过雨水收集区2进行收集雨水,所收集的雨水通过收集管将雨水传输到蓄水池3,蓄水池3下方的雨水管将初步净化的雨水传输到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经折板混凝和斜板沉淀使雨水由浑浊变清澈,且计量泵加药装置9通过加药管使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内雨水进行消毒后,污泥泵8对污泥进行排放,最后雨水将传输到清水池5,清水池5通过供水泵8与恒压罐10将水输出。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对雨水进行净化、消毒,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且在水处理过程中可实现自动弃流,使用效果好,利于推广实施;本技术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3后,再经折板混凝和斜板沉淀使雨水由浑浊变清澈,用于绿化浇灌、景观用水等;本技术中风机7将产生的风力,通过空气管传输到第一曝气机构16与第二曝气机构20,对蓄水池3与清水池5内的水进行生物处理。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但以上内容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技术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区(1)、雨水收集区(2)、蓄水池(3)、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清水池(5),所述控制区(1)分别控制雨水收集区(2)、蓄水池(3)、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清水池(5);所述控制区(1)内分别设有控制柜(6)、风机(7)、污泥泵(8)、计量泵加药装置(9)、恒压罐(10)、供水泵(11);所述雨水收集区(2)由雨水收集管(12)、雨水井(13)、弃流井(14)构成,所述雨水收集管(12)末端与雨水井(13)相连接,所述雨水井(13)通过进水管连接有弃流井(14),所述弃流井(14)内设有第一提升泵(15),且所述弃流井(14)通过收集管连接有蓄水池(3);所述蓄水池(3)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曝气机构(16)、第二提升泵(17),所述第二提升泵(17)接有雨水管,所述雨水管末端接有汇集管(18),且所述汇集管(18)设于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底端,所述侧向斜流板沉淀池(4)内设有折流板混凝反应区(19),所述计量泵加药装置(9)通过加药管与汇集管(18)相连接;所述清水池(5)内设有第二曝气机构(20),所述清水池(5)下方通过水管连接有供水泵(11),所述供水泵(11)一侧连接有恒压罐(10),所述风机(7)通过空气管分别连接有第一曝气机构(16)、第二曝气机构(20);所述蓄水池(3)、侧向斜流板沉淀池(4)分别通过污泥管与汇集管(18)相连接,所述污泥管连接有污泥排放管(21),所述污泥排放管(21)末端设有污泥泵(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区(1)、雨水收集区(2)、蓄水池(3)、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清水池(5),所述控制区(1)分别控制雨水收集区(2)、蓄水池(3)、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清水池(5);所述控制区(1)内分别设有控制柜(6)、风机(7)、污泥泵(8)、计量泵加药装置(9)、恒压罐(10)、供水泵(11);所述雨水收集区(2)由雨水收集管(12)、雨水井(13)、弃流井(14)构成,所述雨水收集管(12)末端与雨水井(13)相连接,所述雨水井(13)通过进水管连接有弃流井(14),所述弃流井(14)内设有第一提升泵(15),且所述弃流井(14)通过收集管连接有蓄水池(3);所述蓄水池(3)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曝气机构(16)、第二提升泵(17),所述第二提升泵(17)接有雨水管,所述雨水管末端接有汇集管(18),且所述汇集管(18)设于侧向流斜板沉淀池(4)底端,所述侧向斜流板沉淀池(4)内设有折流板混凝反应区(19),所述计量泵加药装置(9)通过加药管与汇集管(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明葛春尧檀炳超龚子雨成一青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金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