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6048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前轴。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包括前轴,所述前轴包括横杆和位于横杆两端的两个悬臂,所述滑杆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侧碰吸能结构,所述侧碰吸能结构包括设置在横杆内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气缸、密封滑动连接在气缸一端内的压缩活塞和驱动压缩活塞的驱动架,所述横杆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避让孔,所述驱动架穿设在所述长条形避让孔内,所述气缸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所述喷射孔内连接有当所述气缸内的气压上升到设定值时被气缸内的气体压出的密封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产生侧碰时无须车架溃缩变形即可吸收侧碰能量的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解决了现有的汽车侧碰时需要车身溃缩吸能而导致的安全性差的问题。

A front axle of a car with a side impact energy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front axle of a car. A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front axle, a front side includes the front axle, including two cantilever bar and bar located at both ends of the left and the right ends of the sliding rod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sid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the sid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arranged in the bar in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 extension compression the piston and drive frame compression piston cylinder, extending seal sliding connected to the cylinder end, the rail is provided with strip-shaped avoidance holes extending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 of the driving frame is arranged on the long strip to avoid wearing a hole, the other end of the cylinder is provided with an injection hole, the injection hole when the pressure of the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rise to the set value is sealed within the cylinder head gas press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front axle which generates side collision and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without side frame collision when the side frame is broken,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poor safety caused by the vehicle's crumple and energy absorption when the vehicle is on the side colli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
本技术涉及汽车前轴,尤其涉及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
技术介绍
汽车前轴用于安装前轮、支撑汽车前部重量,用前悬挂架与车架连接。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201792654、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12月28日、名称为“汽车前桥总成”的专利文件中即公开了一种现有结构的汽车前轴。汽车前轴包括横杆和两个悬臂,横杆的两端各设有一个车架支撑部,横杆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悬臂,悬臂设有主销孔。使用时,将转向节通过主销穿设在主销孔中而同前轴连接在一起,前轮安装于转向节。现有的前轴存在以下不足:不能够有效地进行侧碰防护,使得车辆产生侧碰撞时只能通过车架的变形溃缩来实现吸能,车架的变形溃缩容易伤害到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产生侧碰时无须车架溃缩变形即可吸收侧碰能量的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解决了现有的汽车侧碰时需要车身溃缩吸能而导致的安全性差的问题。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包括前轴,所述前轴包括横杆和位于横杆两端的两个悬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侧碰吸能结构,所述侧碰吸能结构包括设置在横杆内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气缸、密封滑动连接在气缸一端内的压缩活塞和驱动压缩活塞的驱动架,所述横杆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避让孔,所述驱动架穿设在所述长条形避让孔内,所述气缸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所述喷射孔内连接有当所述气缸内的气压上升到设定值时被气缸内的气体压出的密封头。使用时,使驱动架从车身的侧面伸出车身,然后连接上侧保险杠,当受到侧碰撞时侧保险柜驱动驱动架,驱动架驱动压缩活塞压缩气缸内的气体起到吸能的作用,随着气缸内的压力的升高,流体将密封头冲开,流体从喷射孔中流出而实现吸能,如果以上两个过程能够将碰撞能量消耗掉,从而实现侧碰吸能。通过设置喷射孔且连接上密封头,能够提高碰撞吸能效果,如果不设置密封头,则碰撞吸能效果会减弱较多。作为优选,所述侧碰吸能结构还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摩擦消能缸,第一摩擦消能缸内表面设有第一摩擦层,所述长条形避让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消能缸上,所述驱动架包括连接架、连接在连接架一侧的第一连接杆和连接在连接架另一侧的第二连接杆,所述连接架设有第二摩擦层,所述连接架通过第二摩擦层和第一摩擦层滑动连接在一起而连接在所述第一摩擦销能缸内,所述第二连接杆同所述压缩活塞连接在一起。除了压缩气体和进行气体喷射吸能还,还同步进行摩擦吸能,能够实现较小的行程吸收较多的碰撞能量,从而实现在保持车身外观宽度尺寸和碰撞吸能效果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车身的承载空间的宽度。作为优选,所述侧碰吸能结构还包括吸能活塞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摩擦消能缸,第二摩擦消能缸内表面设有第三摩擦层,所述吸能活塞的周面上设有第四摩擦层,所述吸能活塞通过第四摩擦层同第三摩擦层滑动连接在一起而连接在所述第二摩擦消能缸内,所述吸能活塞通过第三连接杆同所述连接架连接在一起。能够进一个实现较小的行程吸收较多的碰撞能量,从而实现在保持车身外观宽度尺寸和碰撞吸能效果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车身的承载空间的宽度。作为优选,所述气缸环绕在第二摩擦消能缸外部。能够提高制作布局时的方便性。作为优选,所述横杆内滑动密封连接有管体,所述管体的内部空间构成两个所述第二摩擦消能缸,所述管体的两端和横杆之间围成两个所述气缸。当一侧产生碰撞而导致该侧的压缩活塞移动时管体也会产生移动,使得另一侧的侧碰吸能结构也参与摩擦吸能;从而起到提高摩擦吸能效果的作用。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抗侧碰能力好;侧碰吸能通过气体作为介质吸收碰撞的能量,增加参与吸能的要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中:前轴3、横杆31、悬臂32、管体33、侧碰吸能结构41、驱动架411、连接架4110、第一连接杆4111、第二连接杆4112、第三连接杆4113、气缸412、喷射孔4121、压缩活塞413、第一摩擦消能缸414、长条形避让孔4141、第二摩擦消能缸415、密封头416、吸能活塞41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做具体说明。参见图1,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包括前轴3。前轴3包括横杆31和位于横杆两端的两个悬臂32。横杆31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侧碰吸能结构41。侧碰吸能结构41包括驱动架411、气缸412、压缩活塞413、第一摩擦消能缸414和第二摩擦消能缸415。横杆31内滑动密封连接有管体33。管体33沿左右方向延伸。管体33的内部空间构成两个侧碰吸能结构41的共计两个第二摩擦消能缸415。第二摩擦消能缸415内周面上设有第三摩擦层。第二摩擦消能缸415内设有吸能活塞417。吸能活塞417的周面上设有第四摩擦层。吸能活塞417通过第四摩擦层同第三摩擦层滑动连接在一起而连接在第二摩擦消能缸415内。管体33的两端和横杆31之间围成两个侧碰吸能结构41的共计两个气缸412。气缸412为环绕在第二摩擦消能缸415外的环形。气缸412沿左右方向延伸。压缩活塞413密封滑动连接在气缸412的一端内、气缸412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4121。喷射孔4121内可向外拔出地密封连接有密封头416。第一摩擦消能缸414设置在横杆22内。第一摩擦消能缸414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摩擦消能缸414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轴部长条形避让孔4141。第一摩擦消能缸414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一摩擦层。前轴部驱动架411包括连接架4110、第一连接杆4111、第二连接杆4112和第三连接杆4113。连接架4110的周面上设有第二摩擦层,连接架4110通过第二摩擦层和第一摩擦层滑动连接在一起而连接在第一摩擦消能缸414内。第一摩擦消能缸414和连接架4110同轴。第一连接杆4111的一端同连接架4110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穿过同前轴部长条形避让孔4141。第二连接杆4112有至少3根。第二连接杆4112沿气缸412的周向分布。第二连接杆4112的一端同连接架4110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同压缩活塞413连接在一起。第三连接杆4113有1根。第三连接杆4113的一端同连接架4110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同吸能活塞417连接在一起。使用时,使汽车的侧保险杠连接在第一连接杆4111的另一端且侧保险杠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超出车身。当受到碰撞时侧保险杠受到撞击,从而朝向车身的中部也即前轴的中部推第一连接杆4111,第一连接杆4111驱动连接架4110在第一摩擦消能缸414内移动实现连接架4110和第一摩擦消能缸414之间的摩擦消能;连接架4110驱动第二连接杆4112驱动压缩活塞413在气缸412内移动,压缩活塞413压缩气缸412内的气体起到吸能的作用,随着气缸内的压力的升高,流体将密封头416冲开,流体从喷射孔4121中流出而实现吸能;连接架4110还驱动第三连接杆4113驱动吸能活塞417在第二摩擦消能缸415内移动,吸能活塞417和第二摩擦消能缸415之间产生摩擦消能。移动时管体33也移动,使得没有受到碰撞段的侧碰吸能结构也参与摩擦吸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包括前轴,所述前轴包括横杆和位于横杆两端的两个悬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侧碰吸能结构,所述侧碰吸能结构包括设置在横杆内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气缸、密封滑动连接在气缸一端内的压缩活塞和驱动压缩活塞的驱动架,所述横杆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避让孔,所述驱动架穿设在所述长条形避让孔内,所述气缸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所述喷射孔内连接有当所述气缸内的气压上升到设定值时被气缸内的气体压出的密封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包括前轴,所述前轴包括横杆和位于横杆两端的两个悬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侧碰吸能结构,所述侧碰吸能结构包括设置在横杆内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气缸、密封滑动连接在气缸一端内的压缩活塞和驱动压缩活塞的驱动架,所述横杆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避让孔,所述驱动架穿设在所述长条形避让孔内,所述气缸的另一端设有喷射孔,所述喷射孔内连接有当所述气缸内的气压上升到设定值时被气缸内的气体压出的密封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设侧碰吸能结构的汽车前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碰吸能结构还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摩擦消能缸,第一摩擦消能缸内表面设有第一摩擦层,所述长条形避让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摩擦消能缸上,所述驱动架包括连接架、连接在连接架一侧的第一连接杆和连接在连接架另一侧的第二连接杆,所述连接架设有第二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学福何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平市建阳区汽车锻压件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