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3866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升压倍率的电路,包括开关管(M1)、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二二极管(D2)构成升压模块;所述第三电感(L1C)、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构成尖峰吸收模块;所述储能电容(C2)与负载电阻(R3)构成输出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提高第二电感(L1B)线圈的匝数来提高输出电压,第一电感(L1A)线圈不会因为高升压比而出现很大的电感量,不会出现饱和现象;解决了开关管(M1)因为高升压比而提高开关管的额定耐压值,使得导通电阻变大,管压降变大损耗增加的问题;实现了电路的高升压比与大功率的并存。

A BOOST circuit with high rising pressure rati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和工业的发展,对电子电路的要求也日益苛刻,传统的BOOST电路无法满足工业的需要。目前的BOOST电路很难实现大的升压倍率,如果把升压倍率提高会导致功率器件受耐压值和导通电阻的影响,实际的功率和电压没法做大做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解决了升压倍率的提高导致功率器件受耐压值和导通电阻的影响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包括开关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储能电容C2、滤波电容C3、第一驱动电阻R1、第二驱动电阻R2、负载电阻R3、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三电感L1C,且第一电感L1A与第二电感L1B以及第三电感L1C在同一磁芯;所述开关管M1、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二二极管D2构成升压模块;所述第三电感L1C、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构成尖峰吸收模块;所述储能电容C2与负载电阻R3构成输出模块;所述第一电感L1A的同名端、滤波电容C3的阳极与直流电源U1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A的异名端与开关管M1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感L1B的同名端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三电感L1C的异名端、尖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二电感L1B的异名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三电感L1C的同名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储能电容C2的阳极与负载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一驱动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阻R2的一端、开关管M1的基极连接于一点;所述尖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储能电容C2的阴极、负载电阻R3的另一端、开关管M1的发射极、第二驱动电阻R2的另一端、滤波电容C3的阴极与直流电源U1的负极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一驱动电阻R1的另一端用于接收驱动脉冲Drv,使第一开关管M1能处于低耐压、低损耗的状态,并达到高升压比的输出。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提高第二电感L1B线圈的匝数来提高输出电压,第一电感L1A线圈不会因为高升压比而出现很大的电感量,不会出现饱和现象;解决了开关管M1因为高升压比而提高开关管的额定耐压值,使得导通电阻变大,管压降变大损耗增加的问题;实现了电路的高升压比与大功率的并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的结构图。图2(a)~图2(b)本技术工作过程图:其中,图2(a)为开关管M1导通时,二极管D1和D2截止,二极管D3导通的电路工作图;图2(b)是开关管M1截止时,二极管D3截止,二极管D1和D2导通的电路工作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包括开关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储能电容C2、滤波电容C3、第一驱动电阻R1、第二驱动电阻R2、负载电阻R3、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三电感L1C,且第一电感L1A与第二电感L1B以及第三电感L1C在同一磁芯;开关管M1、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二二极管D2构成升压模块;第三电感L1C、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构成尖峰吸收模块;所述储能电容C2与负载电阻R3构成输出模块。具体连接如下:第一电感L1A的同名端、滤波电容C3的阳极与直流电源U1的正极相连;第一电感L1A的异名端与开关管M1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感L1B的同名端连接于一点;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三电感L1C的异名端、尖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于一点;第二电感L1B的异名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第三电感L1C的同名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储能电容C2的阳极与负载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于一点;第一驱动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阻R2的一端、开关管M1的基极连接于一点;尖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储能电容C2的阴极、负载电阻R3的另一端、开关管M1的发射极、第二驱动电阻R2的另一端、滤波电容C3的阴极与直流电源U1的负极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一驱动电阻R1的另一端用于接收驱动脉冲Drv,使第一开关管M1能处于低耐压、低损耗的状态,并达到高升压比的输出。本技术的开关管M1导通时,第一电感L1A储存能量,因为第一电感L1A与第二电感L1B在同一磁芯,所以第二电感L1B也耦合了能量;在开关管M1截止时,通过L1A、L1B叠加向负载释放能量,通过修改第二电感L1B线圈的匝数来提高输出电压升压倍率,而开关管M1承受的电压不会随着升压比高而提高,实现了大功率和高升压比。如图2(a)~图2(b)所示,是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图。过程1,如图2(a)所示:开关管M1导通,二极管D3导通,二极管D1、二极管D2截止,此时电感L1A、电感L1B处于充电状态,L1C与C1为叠加状态,输出能量,将电容C1里面的能量释放。过程2,图2(b)所示:开关管M1截止,二极管D3截止,二极管D1、二极管D2导通,电感L1A、L1B处于放电状态,电容C2向负载电阻R3释放能量。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储能电容(C2)、滤波电容(C3)、第一驱动电阻(R1)、第二驱动电阻(R2)、负载电阻(R3)、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三电感(L1C),且第一电感(L1A)与第二电感(L1B)以及第三电感(L1C)在同一磁芯;所述开关管(M1)、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二二极管(D2)构成升压模块;所述第三电感(L1C)、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构成尖峰吸收模块;所述储能电容(C2)与负载电阻(R3)构成输出模块;所述第一电感(L1A)的同名端、滤波电容(C3)的阳极与直流电源(U1)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A)的异名端与开关管(M1)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感(L1B)的同名端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三电感(L1C)的异名端、尖峰吸收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二电感(L1B)的异名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三电感(L1C)的同名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储能电容(C2)的阳极与负载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于一点;所述第一驱动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驱动电阻(R2)的一端、开关管(M1)的基极连接于一点;所述尖峰吸收电容(C1)的另一端、储能电容(C2)的阴极、负载电阻(R3)的另一端、开关管(M1)的发射极、第二驱动电阻(R2)的另一端、滤波电容(C3)的阴极与直流电源(U1)的负极连接于一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升压倍率的BOOST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储能电容(C2)、滤波电容(C3)、第一驱动电阻(R1)、第二驱动电阻(R2)、负载电阻(R3)、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三电感(L1C),且第一电感(L1A)与第二电感(L1B)以及第三电感(L1C)在同一磁芯;所述开关管(M1)、第一电感(L1A)、第二电感(L1B)、第二二极管(D2)构成升压模块;所述第三电感(L1C)、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尖峰吸收电容(C1)构成尖峰吸收模块;所述储能电容(C2)与负载电阻(R3)构成输出模块;所述第一电感(L1A)的同名端、滤波电容(C3)的阳极与直流电源(U1)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A)的异名端与开关管(M1)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感(L1B)的同名端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成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艾美威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