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技术

技术编号:170271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6: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该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第一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第二桩头部和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第一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进入土体,第一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内侧倾斜;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第二桩体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二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第二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外侧倾斜;使第一冠梁分别与第一桩尾部和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且第一冠梁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基坑
,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的方法及倾斜桩。
技术介绍
桩排支护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基坑支护形式之一。桩排结构与地下连续墙相比,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平面布置灵活等诸多优点。间隔排列的桩排式支护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允许坑外降水的情况,当设置止水帷幕或与其他混合式桩组成并排连续墙体时,也可用于软弱含水地层。目前所采用的排桩均为竖直桩,其在进行基坑支护时有诸多缺点,影响了排桩的应用。首先,相同开挖深度的桩顶位移大,内力大,使桩后地面产生较大变形,危及周围环境。其次,当桩的强度不够时容易导致护坡桩折断而使基坑失稳。再次,采用竖直排桩使基坑可能开挖的深度较小,在开挖深度较大时,排桩很容易发生倾覆破坏,因此支护结构需要更大截面和插入深度。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基坑支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一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所述第一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一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内侧倾斜;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所述第二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二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二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外侧倾斜;使所述第一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冠梁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角和所述第二倾角在0-30°的范围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角在20-30°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倾角在15-20°的范围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倾角的角度为所述第一倾角的1/4-2/3。在一个实施例中,使所述第一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包括:使所述第一支护桩的桩尾部在所述第一冠梁的固定位置靠近基坑外侧,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尾部在所述第一冠梁的固定位置靠近基坑内侧。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提供第三支护桩,其中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在沿待挖基坑的边沿且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第三位置处使所述第三桩体部沿重力方向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三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以及使所述第一冠梁与所述第三桩尾部固定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二支护桩相邻,且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支护桩或所述第二支护桩桩径的2-2.5倍。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径为300mm-600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为长方体结构,其横截面在重力方向的高度尺寸不小于支护桩桩径的0.6倍且宽度尺寸不小于支护桩桩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边长大于支护桩横截面的最大尺寸。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的边长为支护桩横截面最大尺寸的2-3倍。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倾斜桩,包括: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所述第一冠梁包括沿其长度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头部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一冠梁的方向伸出,且所述第一桩体部和所述第二桩体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线方向的正投影具有第一夹角。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在0-60°的范围内。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线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护桩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正投影构成X字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相邻且二者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支护桩或所述第二支护桩桩径的2-2.5倍。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和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径为300mm-600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边长大于支护桩横截面的最大尺寸。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冠梁的横截面的边长为所述第一支护桩的横截面最大尺寸的2-3倍。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基坑支护方法或倾斜桩,可以改善基坑支护效果。例如可以更好的适用于软土地区超深、超大基坑的支护。附图说明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并更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基坑支护方法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倾斜桩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开挖基坑前,通常需要使用支护桩对基坑进行支护,以例如避免基坑发生侧面坍塌,影响基坑的施工。图1为一种常用的基坑支护方法的示意图。参见图1,支护桩结构包括三根竖直的支护桩1,例如,这三根示意的支护桩1可以采用逐个压入的方式进入土体。图中支护桩1深入基坑底部3以下,以获得较高的支撑强度。例如,支护桩1位于基坑底部之下的部分占支护桩1长度的1倍-3倍,以确保对基坑的有效支撑。在将支护桩1(图中示意了三根)例如压入土体后,可以将冠梁2与三个支护桩1的外侧固定连接。该冠梁2的侧面例如可以支撑基坑侧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图2所示为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支护方法进行基坑支护的示意图。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护4、第二支护桩5以及第一冠梁6。其中第一支护桩4包括第一桩头部41、第一桩尾部42和连接第一桩头部41和第一桩尾部42的第一桩体部43。第二支护桩5包括第二桩头部51、第二桩尾部52和连接第二桩头部51和第二桩尾部52的第二桩体部53。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第一桩体部43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32,其中第一桩头部4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内侧倾斜。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第二桩体部53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二夹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第二桩头部51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外侧倾斜;使第一冠梁6分别与第一桩尾部42和第二桩尾部52固定连接,且第一冠梁6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图2中的31代表待挖基坑的底部。通过使支护桩倾斜地设置,可以改善支撑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通过同时设置向基坑内外两侧支护的支护桩,可以使基坑支护更加稳定。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支护方法中,例如,第一支护桩4的桩尾部42在第一冠梁6上的固定位置靠近基坑外侧,第二支护桩5的桩尾部52在第一冠梁6上的固定位置靠近基坑内侧,从而在第一冠梁6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支护桩4的正投影和第二支护桩5的正投影例如可以呈X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两种支护桩分别从两个方向支护基坑,并且通过将桩头部41向基坑内侧倾斜的第一支护桩4的桩尾部41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坑支护方法及倾斜桩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一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所述第一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一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内侧倾斜;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所述第二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二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二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外侧倾斜;使所述第一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冠梁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第一支护桩、第二支护桩以及第一冠梁;其中所述第一支护桩包括第一桩头部、第一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一桩头部和所述第一桩尾部的第一桩体部,所述第二支护桩包括第二桩头部、第二桩尾部和连接所述第二桩头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的第二桩体部;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一位置处使所述第一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一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一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内侧倾斜;在待挖基坑的边沿的第二位置处使所述第二桩体部以与重力方向呈第二倾角倾斜地进入土体,其中所述第二桩头部到达桩底预定位置且向基坑外侧倾斜;使所述第一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冠梁远离基坑中心的侧支撑基坑边沿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角和所述第二倾角在0-30°的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角的角度为所述第一倾角的1/4-2/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一冠梁分别与所述第一桩尾部和所述第二桩尾部固定连接包括:使所述第一支护桩的桩尾部在所述第一冠梁的固定位置靠近基坑外侧,所述第二支护桩的桩尾部在所述第一冠梁的固定位置靠近基坑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供第三支护桩,其中所述第三支护桩包括第三桩头部、第三桩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桩头部和第三桩尾部的第三桩体部;在沿待挖基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刚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