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0695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1 0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包括机壳、板卡供电组件和导轨,以及设在机壳内的电阻板、压装件、控制板卡、驱动板卡、IGBT模块、电容和充放电回路;所述机壳的底部与导轨滑动配合,控制板卡和驱动板卡通过机壳内的支撑板呈上下分隔布置,驱动板卡的一侧设有电阻板,电阻板上的充电电阻与IGBT模块电连接;电容和驱动板卡之间设有压装件和IGBT模块,充放电回路设在压装件内,并与电容和IGBT模块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板卡供电组件、IGBT模块和控制板卡分别与驱动板卡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机械开关运行可靠性,以及能够确保高速机械开关的快速多次分合,为整个直流断路器的开断提供了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触发回路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属于高压、超高压直流输电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的加快,高压直流断路器是构建多端柔性直流系统的核心装备,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其中高速机械开关是高压直流断路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高速机械开关的分断时间直接决定了整个直流断路器的开断时间,而触发回路为高速机械开关的分合机构提供所需的脉冲电流,其可靠性是确保高速机械开关成功分合闸的关键。为此,急需设计一种提高机械开关运行可靠性,以及能够确保高速机械开关的快速多次分合,为整个直流断路器的开断提供了保障的触发回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体积小、结构紧凑,而且安装维护方便的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它提高了机械开关运行可靠性,以及能够确保高速机械开关的快速多次分合,为整个直流断路器的开断提供了保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机壳、板卡供电组件和导轨,以及设在机壳内的电阻板、压装件、控制板卡、驱动板卡、IGBT模块、电容和充放电回路;所述机壳的底部与导轨滑动配合,且导轨的端部与机壳的两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容和驱动板卡分别设在机壳内的两端;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撑板,所述控制板卡和驱动板卡通过支撑板在机壳内呈上下分隔布置,且控制板卡位于驱动板卡的上方,所述驱动板卡的一侧设有电阻板,且驱动板卡的一端与机壳的底部绝缘连接,另一端与机壳的底部导电连接,所述电阻板上设有充电电阻,且充电电阻与IGBT模块电连接;所述电容和驱动板卡之间设有压装件和IGBT模块,且IGBT模块设在机壳内的底部并位于电阻板的一侧,压装件设在IGBT模块的上方,所述充放电回路设在压装件内,并与电容和IGBT模块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板卡供电组件设在机壳的外侧,所述板卡供电组件、IGBT模块和控制板卡分别与驱动板卡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包括支撑梁、底板、绝缘梁、侧梁、主梁、侧板和均压罩;所述主梁有四根,其中两根主梁为上主梁,剩余两根主梁为下主梁,两根上主梁分别通过侧梁与相应的下主梁固定连接构成机壳主体框架;所述机壳主体框架一端的外侧设有侧板,所述均压罩固定连接在机壳主体框架另一端的外侧以及机壳主体框架的顶部;所述机壳主体框架的主梁和侧梁上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梁,且绝缘梁的两端分别与主梁上的支撑梁固定连接,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侧梁上的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与下主梁固定连接并通过滚轮与导轨滑动配合,且底板的两端通过固定件与导轨的端部固定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板卡的一端通过绝缘螺柱与底板绝缘连接,另一端通过金属螺柱与底板导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板卡供电组件包括二极管、支撑电容、电源板卡和转接铜排,所述电源板卡的输入端与支撑电容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且支撑电容的两端分别与转接铜排和二极管电连接,所述二极管与转接铜排连接;所述电源板卡的输出端通过机壳内设有的端子排与驱动板卡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的外侧设有拉手。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的外侧且与板卡供电组件位于同侧设有手动放电装置,所述手动放电装置包括放电支架和放电电阻,所述放电支架固定在机壳的外侧,且放电电阻装在放电支架上,所述放电电阻和电容分别与放电支架相应的导电端子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充放电回路包括整流二极管、晶闸管、续流二极管和连接铜排,所述整流二极管和续流二极管分别与晶闸管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且晶闸管通过连接铜排与电容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装件通过紧固件安装在绝缘梁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内设有L形屏蔽罩,所述L形屏蔽罩设在控制板卡的上方及其一侧,且L形屏蔽罩位于电阻板的上方。本技术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采用本技术的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后,由于本技术包括机壳、板卡供电组件和导轨,以及设在机壳内的电阻板、压装件、控制板卡、驱动板卡、IGBT模块、电容和充放电回路;所述机壳的底部与导轨滑动配合,且导轨的端部与机壳的两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容和驱动板卡分别设在机壳内的两端;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撑板,所述控制板卡和驱动板卡通过支撑板在机壳内呈上下分隔布置,且控制板卡位于驱动板卡的上方,所述驱动板卡的一侧设有电阻板,且驱动板卡的一端与机壳的底部绝缘连接,另一端与机壳的底部导电连接,所述电阻板上设有充电电阻,且充电电阻与IGBT模块电连接;所述电容和驱动板卡之间设有压装件和IGBT模块,且IGBT模块设在机壳内的底部并位于电阻板的一侧,压装件设在IGBT模块的上方,所述充放电回路设在压装件内,并与电容和IGBT模块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板卡供电组件设在机壳的外侧,所述板卡供电组件、IGBT模块和控制板卡分别与驱动板卡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所述机壳内部的电气布局不仅布置合理,使得结构比较紧凑,这样便于本技术装在十几米的高空阀塔的有限空间内,同时,本技术将驱动板卡与充放电回路隔离开,减小了高压电场和脉冲电流对板卡的干扰,提高了装置运行的可靠性;2、本技术的充放电回路设在压装件内,其结构简单、接线方便,并有效减小内部结构空间;3、本技术检修时,将吊耳吊装在机壳上,接着对机壳与导轨进行拆卸,使得机壳沿着导轨滑动,这样便于后期高处吊装与检修,克服了已有技术中人工在阀塔上检修和吊装都相当困难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不包括均压罩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机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支撑梁;2.放电支架;3.导轨;4.底板;5.拉手;6.绝缘梁;7.混合压装件;8.侧梁;9.控制板卡;10.主梁;11.侧板;12.支撑板;13.驱动板卡;14.端子排;15.滚轮;16.金属螺柱;17.绝缘螺柱;18.电阻板;19.充电电阻;20.IGBT;21.电容;22.固定件;23.二极管;24.支撑电容;25.电源板卡;26.转接铜排;27.屏蔽罩;28.放电电阻;29.均压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如图1、2、3、4、5所示,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包括机壳、板卡供电组件和导轨3,以及设在机壳内的电阻板18、压装件7、控制板卡9、驱动板卡13、IGBT模块20、电容21和充放电回路;所述机壳的底部与导轨3滑动配合,且导轨3的端部与机壳的两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容21和驱动板卡13分别设在机壳内的两端;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撑板12,所述控制板卡9和驱动板卡13通过支撑板12在机壳内呈上下分隔布置,且控制板卡9位于驱动板卡13的上方,所述驱动板卡13的一侧设有电阻板18,且驱动板卡13的一端与机壳的底部绝缘连接,另一端与机壳的底部导电连接,所述电阻板18上设有充电电阻19,且充电电阻19与IGBT模块20电连接;所述电容21和驱动板卡13之间设有压装件7和IGBT模块20,且IGBT模块20设在机壳内的底部并位于电阻板18的一侧,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板卡供电组件和导轨(3),以及设在机壳内的电阻板(18)、压装件(7)、控制板卡(9)、驱动板卡(13)、IGBT模块(20)、电容(21)和充放电回路;所述机壳的底部与导轨(3)滑动配合,且导轨(3)的端部与机壳的两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容(21)和驱动板卡(13)分别设在机壳内的两端;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撑板(12),所述控制板卡(9)和驱动板卡(13)通过支撑板(12)在机壳内呈上下分隔布置,且控制板卡(9)位于驱动板卡(13)的上方,所述驱动板卡(13)的一侧设有电阻板(18),且驱动板卡(13)的一端与机壳的底部绝缘连接,另一端与机壳的底部导电连接,所述电阻板(18)上设有充电电阻(19),且充电电阻(19)与IGBT模块(20)电连接;所述电容(21)和驱动板卡(13)之间设有压装件(7)和IGBT模块(20),且IGBT模块(20)设在机壳内的底部并位于电阻板(18)的一侧,压装件(7)设在IGBT模块(20)的上方,所述充放电回路设在压装件(7)内,并与电容(21)和IGBT模块(20)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板卡供电组件设在机壳的外侧,所述板卡供电组件、IGBT模块(20)和控制板卡(9)分别与驱动板卡(13)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板卡供电组件和导轨(3),以及设在机壳内的电阻板(18)、压装件(7)、控制板卡(9)、驱动板卡(13)、IGBT模块(20)、电容(21)和充放电回路;所述机壳的底部与导轨(3)滑动配合,且导轨(3)的端部与机壳的两侧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容(21)和驱动板卡(13)分别设在机壳内的两端;所述机壳内设有支撑板(12),所述控制板卡(9)和驱动板卡(13)通过支撑板(12)在机壳内呈上下分隔布置,且控制板卡(9)位于驱动板卡(13)的上方,所述驱动板卡(13)的一侧设有电阻板(18),且驱动板卡(13)的一端与机壳的底部绝缘连接,另一端与机壳的底部导电连接,所述电阻板(18)上设有充电电阻(19),且充电电阻(19)与IGBT模块(20)电连接;所述电容(21)和驱动板卡(13)之间设有压装件(7)和IGBT模块(20),且IGBT模块(20)设在机壳内的底部并位于电阻板(18)的一侧,压装件(7)设在IGBT模块(20)的上方,所述充放电回路设在压装件(7)内,并与电容(21)和IGBT模块(20)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板卡供电组件设在机壳的外侧,所述板卡供电组件、IGBT模块(20)和控制板卡(9)分别与驱动板卡(13)相应的连接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可移动式触发回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支撑梁(1)、底板(4)、绝缘梁(6)、侧梁(8)、主梁(10)、侧板(11)和均压罩(29);所述主梁(10)有四根,其中两根主梁(10)为上主梁,剩余两根主梁(10)为下主梁,两根上主梁分别通过侧梁(8)与相应的下主梁固定连接构成机壳主体框架;所述机壳主体框架一端的外侧设有侧板(11),所述均压罩(29)固定连接在机壳主体框架另一端的外侧以及机壳主体框架的顶部;所述机壳主体框架的主梁(10)和侧梁(8)上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梁(1),且绝缘梁(6)的两端分别与主梁(10)上的支撑梁(1)固定连接,支撑板(12)的两端分别与侧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泰施文泰姚宁王智勇张建凯吴中友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