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99071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0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用以提高现有无人机任务载荷的拆装效率。所述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包括固定架和在所述固定架上设置的至少三个安装柱,每个所述安装柱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其中两个安装柱之间设置有限位扣。

Fixed equipment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task load, bottom of the fuselage and fixed load system for task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UAV payload fixing device, a fuselage bottom and a task load fixing system, which is used to improve the dismantling ef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UAV's task load. The UAV load fixing equipment comprises a fixed frame and at least three mounting columns arranged on the fixed frame, and the ends of each mounting column are provided with a raised part, wherein, two finite points buckles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mounting colum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
本技术涉及无人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多旋翼无人机任务载荷的安装方式,通常以紧固式安装结构为主,采用螺钉或者螺钉+螺母方式进行紧固,这种安装方式直接影响系统快速性,使得任务载荷的拆卸时间较长。对于大中型固定翼无人机,由于系统比较复杂,起飞准备时间和撤收时间均较长,因此能够容忍任务载荷较长的拆装时间;而对于多旋翼无人机,采用螺钉固定方式,拆装任务载荷时间不小于5min,在执行应急任务,用户难以容忍较长的任务载荷拆装时间,因此急需一种任务载荷快速拆装的结构。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快速拆装结构,不使用任何工具,将载荷的拆装时间控制在30s以内,大大提高载荷拆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及上述发现,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用以提高现有无人机任务载荷的拆装效率。本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包括固定架和在所述固定架上设置的至少三个安装柱,每个所述安装柱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其中两个安装柱之间设置有限位扣。进一步,所述安装柱为四个。进一步,所述安装柱为圆柱形。进一步,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均设置有用于固定无人机任务载荷的安装孔。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无人机的机身底面,所述机身底面用于安装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底面设置有至少三个卡孔,其中两个开孔之间设置有弹性卡扣。进一步,所述卡孔为四个。进一步,所述卡孔的一端为圆形,另一端为方形。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系统,包括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和机身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包括固定架和在所述固定架上设置的至少三个安装柱,每个所述安装柱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其中两个安装柱之间设置有限位扣;所述机身底面用于安装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设置有至少三个用于卡接所述突起部的卡孔,以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扣限位配合的弹性卡扣。进一步,所述安装柱和所述卡孔均为四个。进一步,所述安装柱为圆柱形,所述卡孔的一端为圆形,另一端为方形。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有效解决多旋翼无人机载荷拆装时间较长的问题,大幅度提高载荷的拆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无人机的机身底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提高现有无人机任务载荷的拆装效率,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高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包括固定架和在所述固定架上设置的至少三个安装柱1,每个所述安装柱的端部2设置有突起部,其中两个安装柱之间设置有限位扣3。其中,所述安装柱为四个;所述安装柱为圆柱形。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架体4和第二架体5,所述第一架体4和所述第二架体5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均设置有用于固定无人机任务载荷的安装孔。如图2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无人机的机身底面,所述机身底面用于安装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所述机身底面设置有至少三个卡孔,其中两个开孔之间设置有弹性卡扣。所述卡孔为四个。所述卡孔的一端为圆形,另一端为方形。如图3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系统,包括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和机身底面,该任务载荷固定设备为图1所示的固定设备,该机身底面为图2所示的机身底面。其中,所述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包括固定架和在所述固定架上设置的至少三个安装柱,每个所述安装柱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其中两个安装柱之间设置有限位扣;所述机身底面用于安装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设置有至少三个用于卡接所述突起部的卡孔,以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扣限位配合的弹性卡扣。所述安装柱和所述卡孔均为四个。所述安装柱为圆柱形,所述卡孔的一端为圆形,另一端为方形。本技术的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的原理如下:1、结构设计:设计机身底面结构,包括4个固定卡孔和1个弹性卡扣;设计载荷安装结构,包括4个圆形安装柱和1个限位扣。2、安装过程:载荷安装结构件的圆形安装柱通过圆形孔进入,通过向上压卡扣后,将载荷安装结构前推到卡孔的边缘后,卡扣自动回弹,实现对载荷转接结构的限位,完成任务载荷安装。3、拆卸过程:通过向上压卡扣后,将载荷安装结构向后拉至固定卡孔后,垂直向下取出任务载荷,完成任务载荷的拆卸。本技术的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应用于某型多旋翼无人机中,可以不使用任何工具,使得载荷的拆装时间不大于30s以内,拆装效率为原来的10倍,解决了载荷拆装时间较长问题,大大的提升了载荷拆装效率以及不同载荷的快速换装能力。尽管为示例目的,以上已经公开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各种改进、增加和取代也是可能的,因此,本技术的范围应当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机身底面及任务载荷固定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和在所述固定架上设置的至少三个安装柱,每个所述安装柱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其中两个安装柱之间设置有限位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和在所述固定架上设置的至少三个安装柱,每个所述安装柱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其中两个安装柱之间设置有限位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为四个。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为圆柱形。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均设置有用于固定无人机任务载荷的安装孔。5.一种无人机的机身底面,所述机身底面用于安装无人机任务载荷固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底面设置有至少三个卡孔,其中两个开孔之间设置有弹性卡扣。6.如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卉张志利张莹郭肖鹏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