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化炉下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6220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7 0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化炉下壳,包括:下壳本体及设置于下壳本体上的液体介质出口及气体介质出口,所述气体介质出口设置于液体介质出口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本体内壁在液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有第一导流件,所述下壳本体内壁在气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有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结构相同,均包括连接部及折弯部,所述连接部与下壳本体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下的液体导流空间,所述第二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上的气体导流空间,从而提高了气体跟液体的流速。

A lower shell of a gasifier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gasification furnace shell, including liquid medium and medium gas export exports under the shell body and is arranged on the lower shell body, the air outlet is above the liquid medium outlet,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mouth is arrang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first baffle shell under the inner wall of the body in liquid medium, the lower shell inner wall of the body in the gas medium outlet is arranged at the position where the second guide member, the first member and the second diversion diversion structure is the same, including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bending part,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lower shell body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baffle body and the lower shell wall to form a joint open space liquid diversion down, the second baffle body and the lower shell formed an opening gas toward the guide space, so as to improve the gas and liquid flow 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化炉下壳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化炉,尤其涉及一种气化炉的下壳。
技术介绍
煤炭气化过程可以将固体燃料转化为合成气或燃料气,同时除去气体产物中的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组分,使煤炭资源得到高效清洁的科学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的保护。参图1所示,图1揭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气化炉,包括气化炉上壳1`、气化炉下壳2`、喷嘴3`、冷却器4`及导气管5`,所述气化炉上壳1`包括内壳10`及外壳11`,所述内壳10`内设有气化室100`,所述气化炉下壳2`内设有排渣室20`,所述气化炉下壳2`的壳壁处分别设有与排渣室20`相通的气体介质出口21`及液体介质出口22`,其工作原理为:水煤浆和氧化剂从喷嘴进入气化室100`内,在气化室100`内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物中含有气体及熔化的和没有熔化的含炭灰渣,产生的高温气体夹带着灰渣向下通过冷却器4`和导气管5`,从而被冷却降温,然后到达排渣室20`,接着渣通过排渣口排出,冷却水通过液体介质出口22`排出,气体通过气体介质出口21`排出,为了防止产生旋涡,该气化炉在液体介质出口22`及气体介质出口21`处分别设置了导向弯管210`、220`,该导向弯管210`、220`的设置虽然能解决旋涡但是却影响介质的流速。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气化炉下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防止产生旋涡又可提高流速的气化炉下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化炉下壳,包括:下壳本体及设置于下壳本体上的液体介质出口及气体介质出口,所述气体介质出口设置于液体介质出口的上方,所述下壳本体内壁在液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有第一导流件,所述下壳本体内壁在气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有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结构相同,均包括连接部及折弯部,所述连接部与下壳本体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下的液体导流空间,所述第二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上的气体导流空间。优选地,本专利技术中的气化炉下壳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与折弯部之间呈105°夹角设置。优选地,本专利技术中的气化炉下壳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与下壳本体内壁相焊接。优选地,本专利技术中的气化炉下壳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与折弯部相焊接,所述连接部及折弯部的截面形状均呈圆弧状设置。优选地,本专利技术中的气化炉下壳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流件呈倒L型设置,所述第二导流件呈L型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液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置第一导流件,并使第一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下的液体导流空间,从而可避免旋涡,防止渣被旋涡带出液体介质出口,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管状导流件,本专利技术中片状导流件大大提高了液体的流速;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气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置第二导流件,并使第二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上的气体导流空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开口朝下的弯管式导流件,本专利技术中的片状导流件不仅提高了气体流速,而且还可防止气体堆积在上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气化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气化炉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导流件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气化炉上壳,10`、内壳,100`、气化室,11`、外壳,2`、气化炉下壳,20`、排渣室,21`、气体介质出口,22`、液体介质出口,210`、220`、导向弯管,3`、喷嘴,4`、冷却器,5`、导气管。图2及图3中:1、下壳本体,2、液体介质出口,3、气体介质出口,4、第一导流件,40、连接部,41、折弯部,5、液体导流空间,6、第二导流件,60、连接部,61、折弯部,7、气体导流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气化炉下壳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2及图3所示,一种气化炉下壳,包括:下壳本体1及设置于下壳本体1上的液体介质出口2及气体介质出口3,所述气体介质出口3设置于液体介质出口2的上方,所述下壳本体1内壁在液体介质出口2位置处设有第一导流件4,所述第一导流件4呈倒L型设置,包括连接部40及与连接部40相焊接的折弯部41,所述连接部40与折弯部41之间呈105°夹角。所述连接部40及折弯部41的截面形状均呈圆弧状设置。所述连接部40与下壳本体1的内壁相焊接,所述折弯部41与下壳本体1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导流件4与下壳本体1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下的液体导流空间5,所述下壳本体1内壁在气体介质出口3位置处设有第二导流件6,所述第二导流件6呈L型设置,包括连接部60及与连接部60相焊接的折弯部61,所述连接部60与折弯部61之间呈105°夹角。所述连接部60及折弯部61的截面形状均呈圆弧状设置。所述连接部60与下壳本体1的内壁相焊接,所述折弯部61与下壳本体1呈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流件6与下壳本体1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上的气体导流空间7。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液体介质出口2位置处设置第一导流件4,并使第一导流件4与下壳本体1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下的液体导流空间5,从而可避免旋涡,防止渣被旋涡带出液体介质出口,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管状导流件,本专利技术中片状导流件大大提高了液体的流速;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气体介质出口3位置处设置第二导流件6,并使第二导流件6与下壳本体1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上的气体导流空间7,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开口朝下的弯管式导流件,本专利技术中的片状导流件不仅提高了气体流速,而且还可防止气体堆积在上方。上述的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气化炉下壳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化炉下壳,包括:下壳本体及设置于下壳本体上的液体介质出口及气体介质出口,所述气体介质出口设置于液体介质出口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本体内壁在液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有第一导流件,所述下壳本体内壁在气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有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结构相同,均包括连接部及折弯部,所述连接部与下壳本体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下的液体导流空间,所述第二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上的气体导流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化炉下壳,包括:下壳本体及设置于下壳本体上的液体介质出口及气体介质出口,所述气体介质出口设置于液体介质出口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本体内壁在液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有第一导流件,所述下壳本体内壁在气体介质出口位置处设有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结构相同,均包括连接部及折弯部,所述连接部与下壳本体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成一开口朝下的液体导流空间,所述第二导流件与下壳本体内壁共同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波贺文清吴庆
申请(专利权)人:张化机苏州重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