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96127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7 01:1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已内酰胺、乙二酸、蒸馏水和纳米铜线混合,加热熔融,回流4~5小时;升高温度至200~220℃反应2~3小时;继续升温至250~260℃,在真空条件下反应1~1.5小时,烘干后获得聚酰胺/铜线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添加纳米铜线,可以显著提高聚酰胺基体材料的机械性能、抗磨减磨性能和抗静电性能。

Preparation of a polyamide / nano copper wire composi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不仅取决于所添加填料的特殊功能性,分散相在基体材料中的分散程度、尺寸大小、与基体材料的相容性和结合力对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聚酰胺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自润滑性能、耐油性、耐腐蚀性和良好的加工成型性,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但是其结构上的缺陷使得聚酰胺产品容易吸收水分造成尺寸的不稳定性,对电性能、耐热性和耐低温冲击强度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发展,无机纳米颗粒作为填料相较于传统材料显示了优异的性能,通过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将无机纳米颗粒加入到聚合物基体材料中,使其充分体现纳米材料的纳米特性,进而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将浓度为0.04~0.05mol/L的铜盐溶液加入浓度为7~8mol/L的碱溶液中,形成第一混合溶液;配制还原剂和分散剂的第二混合溶液,然后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形成的第三混合溶液;配制浓度为0.4~0.5mol/L的铜盐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或超声分散的条件下滴加到第三混合溶液中,反应3~4h,反应温度为60~80℃;将得到的产物进行离心分离、洗涤,得纳米铜线。(2)、将已内酰胺、乙二酸、蒸馏水和纳米铜线混合,加热熔融,回流4~5小时;(3)、升高温度至200~220℃反应2~3小时;(4)、继续升温至250~260℃,在真空条件下反应1~1.5小时,烘干后获得聚酰胺/铜线纳米复合材料。优选的,在上述的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铜盐为氯化铜、氯化亚铜、硫酸铜、硝酸铜、柠檬酸铜或醋酸铜。优选的,在上述的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碱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优选的,在上述的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还原剂为硼氢化钾、硼氢化钠、葡萄糖或盐酸羟胺或水合肼。优选的,在上述的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C13~C16烷基磺酸、十二烷基磺酸钠或十二烷基硫酸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添加纳米铜线,可以显著提高聚酰胺基体材料的机械性能、抗磨减磨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通过下列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的物料比、工艺条件及其结果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将浓度为0.04mol/L的氯化铜溶液加入浓度为8mol/L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形成第一混合溶液;配制硼氢化钾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第二混合溶液,然后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形成的第三混合溶液;配制浓度为0.4mol/L的铜盐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或超声分散的条件下滴加到第三混合溶液中,反应4h,反应温度为60℃;将得到的产物进行离心分离、洗涤,得纳米铜线。(2)、将已内酰胺、乙二酸、蒸馏水和纳米铜线混合,加热熔融,回流4~5小时;(3)、升高温度至200℃反应2小时;(4)、继续升温至250℃,在真空条件下反应1.5小时,烘干后获得聚酰胺/铜线纳米复合材料。实施例2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将浓度为0.05mol/L的硫酸铜溶液加入浓度为8mol/L的氢氧化钾溶液中,形成第一混合溶液;配制硼氢化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第二混合溶液,然后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形成的第三混合溶液;配制浓度为0.5mol/L的铜盐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或超声分散的条件下滴加到第三混合溶液中,反应4h,反应温度为60℃;将得到的产物进行离心分离、洗涤,得纳米铜线。(2)、将已内酰胺、乙二酸、蒸馏水和纳米铜线混合,加热熔融,回流4小时;(3)、升高温度至220℃反应3小时;(4)、继续升温至250℃,在真空条件下反应1.5小时,烘干后获得聚酰胺/铜线纳米复合材料。实施例3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将浓度为0.05mol/L的柠檬酸铜溶液加入浓度为8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第一混合溶液;配制水合肼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第二混合溶液,然后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形成的第三混合溶液;配制浓度为0.5mol/L的铜盐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或超声分散的条件下滴加到第三混合溶液中,反应4h,反应温度为60℃;将得到的产物进行离心分离、洗涤,得纳米铜线。(2)、将已内酰胺、乙二酸、蒸馏水和纳米铜线混合,加热熔融,回流5小时;(3)、升高温度至220℃反应3小时;(4)、继续升温至260℃,在真空条件下反应1小时,烘干后获得聚酰胺/铜线纳米复合材料。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将浓度为0.04~0.05mol/L的铜盐溶液加入浓度为7~8mol/L的碱溶液中,形成第一混合溶液;配制还原剂和分散剂的第二混合溶液,然后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形成的第三混合溶液;配制浓度为0.4~0.5mol/L的铜盐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或超声分散的条件下滴加到第三混合溶液中,反应3~4h,反应温度为60~80℃;将得到的产物进行离心分离、洗涤,得纳米铜线;(2)、将已内酰胺、乙二酸、蒸馏水和纳米铜线混合,加热熔融,回流4~5小时;(3)、升高温度至200~220℃反应2~3小时;(4)、继续升温至250~260℃,在真空条件下反应1~1.5小时,烘干后获得聚酰胺/铜线纳米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酰胺/纳米铜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将浓度为0.04~0.05mol/L的铜盐溶液加入浓度为7~8mol/L的碱溶液中,形成第一混合溶液;配制还原剂和分散剂的第二混合溶液,然后加入到第一混合溶液中,形成的第三混合溶液;配制浓度为0.4~0.5mol/L的铜盐溶液,然后在磁力搅拌或超声分散的条件下滴加到第三混合溶液中,反应3~4h,反应温度为60~80℃;将得到的产物进行离心分离、洗涤,得纳米铜线;(2)、将已内酰胺、乙二酸、蒸馏水和纳米铜线混合,加热熔融,回流4~5小时;(3)、升高温度至200~220℃反应2~3小时;(4)、继续升温至250~260℃,在真空条件下反应1~1.5小时,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磊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沙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