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框架组件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95838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6 2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前框架组件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车辆前部的框架组件包括挡风玻璃下梁。阻尼器安装件被布置在所述前部上并且在遭受冲击能量时变形。A柱包括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所述上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下端,并且所述下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上端。接头包括第一接头构件和第二接头构件,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将所述挡风玻璃下梁连接到所述下柱部分和所述上柱部分并连接到所述阻尼器安装件,所述第二接头构件被包含在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内并连接到所述挡风玻璃下梁、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所述接头被配置成抵抗由于所述冲击能量而导致的变形使得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变形并耗散所述冲击能量。

Vehicle front frame components and their us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front frame component of a vehicle and a method for its use and manufacture. The frame components in the front of the vehicle include the windshield lower beam. The damper installer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part and deformed when the shock energy is affected. The A column comprises an upper column part and a lower column part, and the upper column part has a lower end arranged near the lower windshield of the windshield, and the lower column part has an upper end adjacent to the lower beam of the windshield. The joint includes a first joint member and the second member joint, the first joint member the windshield beam connected to the column portion of the lower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lumn is connected to the damper installation, the second connector member is contained in the first joint member and attached to the windshield the glass beam, column and column section. The joint is configured to resist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impact energy so that the damper installer is deformed and dissipated the impact ener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框架组件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
所公开的主题涉及一种车辆前框架组件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所公开的主题涉及用于增强来自车辆正面碰撞的碰撞性能且增强冲击力耗散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介绍
车辆可以包括为各种部件(诸如悬架)提供结构和支撑并且限定诸如用于乘客车厢的内部的框架组件。这些部件可能由于车辆与另一物体撞击而移位和变形,潜在地导致车辆的框架组件或其它部件损坏。此外,乘客区内侧的车辆乘客可能基于由撞击生成的力以及由此对框架组件的损坏而受伤。
技术实现思路
这种潜在的损坏和危害可以基于各种因素而减少或阻碍,包括提供具有战略上增强和削弱的部件以促进框架组件变形的地点和方式的框架组件的配置。然而,各种车辆设计因素可能使重新配置框架组件以实现这些优点具有挑战性。例如,用于车辆框架和部件的框架完整性和布局考虑可有益于提供更硬的底盘以增强乘坐质量和整体处理以及耐冲击性。这些刚性框架不太可能由于碰撞而变形,并且因此通过移位来耗散掉碰撞的冲击能量。结果,刚性框架元件的移位可以导致潜在损坏车辆中的其它附近部件,如果乘客与移位的框架元件接触则会危害附近乘客。因此,可能有益的是,提供解决上述和/或其它挑战中的至少一个的车辆前框架组件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特别地,可能有益的是,诸如通过配置远离重要或关键部件及车辆乘客来耗散冲击能量的结构,在增强冲击力耗散的同时增强车辆正面碰撞的碰撞性能。例如,框架组件的各部分可以被配置成以预定的方式吸收能量和变形以避免移位到关键或重要部件及乘客中。在这些和/或其它实施方式的一些之中,所述车辆前框架组件可以被配置成包括例如由连接到增强部件的铝片材形成(例如由铸件形成)的相对较弱部件,以促进较弱部件在碰撞中的初始变形。在这些和/或其它实施方式的一些之中,所述框架组件的所述相对较弱部件可以定位在多个加强部件之间以吸收并耗散冲击能量,同时维持周围部件的结构完整性。在这些和/或其它实施方式的一些之中,所述相对较弱部件可以以规定的方式变形以维持所述多个加强部件以及所述车辆的其它刚性部件和位于其中的乘客之间的分离,以防止损坏和危害。因此,一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车辆的前车身部分的框架组件,所述车辆包括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挡风玻璃,以及连接到前车身的至少一个悬架部件。所述框架组件可以包括挡风玻璃下梁,所述挡风玻璃下梁沿着所述挡风玻璃的下边缘延伸。阻尼器安装件可以在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位置处被布置在所述前车身部分上,所述阻尼器安装件被配置成在遭受冲击能量时变形。A柱可以包括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所述上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下端,并且所述下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上端。接头可以包括第一接头构件和第二接头构件,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将所述挡风玻璃下梁连接到所述下柱部分和所述上柱部分中的每者,所述第一接头构件连接到所述阻尼器安装件,所述第二接头构件被包含在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内并连接到所述挡风玻璃下梁、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中的每者,并且所述接头被配置成抵抗由于所述冲击能量而导致的变形使得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变形并耗散传递到所述接头和所述A柱的所述冲击能量。一些其它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具有包括挡风玻璃的前车身部分的车辆。所述车辆可以包括:悬架部件;以及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被配置成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车辆的所述前车身部分。所述框架组件可以包括挡风玻璃下梁,所述挡风玻璃下梁沿着所述挡风玻璃的下边缘延伸。阻尼器安装件可以在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位置处被布置在所述前车身部分上,所述阻尼器安装件被配置成在遭受冲击能量时变形。A柱可以具有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所述上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下端,并且所述下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上端。接头可以包括第一接头构件和第二接头构件,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将所述挡风玻璃下梁连接到所述下柱部分和所述上柱部分中的每者,所述第一接头构件连接到所述阻尼器安装件,所述第二接头构件被包含在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内并连接到所述挡风玻璃下梁、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中的每者,并且所述接头被配置成抵抗由于所述冲击能量而导致的变形使得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变形并耗散传递到所述接头和所述A柱的所述冲击能量。其它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制造车辆的前车身部分的框架组件的方法,所述车辆包括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挡风玻璃,以及连接到所述前车身的至少一个悬架部件。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形成沿着所述挡风玻璃的下边缘延伸的挡风玻璃下梁;在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位置处将阻尼器安装件布置在所述前车身部分上,将所述阻尼器安装件配置成在遭受冲击能量时变形;限定包括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的A柱,所述上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下端,并且所述下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上端;以及连接包括第一接头构件和第二接头构件的接头,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将所述挡风玻璃下梁连接到所述下柱部分和所述上柱部分中的每者,所述第一接头构件连接到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将所述第二接头构件包含在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内并连接到所述挡风玻璃下梁、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中的每者,并且将所述接头配置成抵抗由于所述冲击能量而导致的变形使得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变形并耗散传递到所述接头和所述A柱的所述冲击能量。附图说明现在将参考通过实例的方式给出的设备和方法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所公开的主题,在附图中:图1是包括根据所公开主题的原理的前框架组件的车辆的示例性前车身部分的部分立体图。图2是图1的前框架组件的阻尼器安装件的横截面视图。图3是图1的前框架组件的接头结构的横截面视图。图4A是根据所公开主题的原理的示例性接头结构的立体图。图4B是根据所公开主题的原理的另选接头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所公开实施方式的几个专利技术方面在下面参考各图详细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说明所公开的主题而描述的,不是限制其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以下说明书中提供的各种特征的诸多等同变化。下面出于方便和清楚而提供了各个标题。然而,这些标题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或内容,和/或本文中公开的各种专利技术构思提供的保护范围。I、整体车辆图1是包括根据所公开主题的原理的前框架组件20的车辆的示例性前车身部分10的部分立体图。图1中示出的车辆主要在铺设的道路上使用,并且可以被称为乘用车辆。车辆还可在由砾石、泥土、沙子等组成的未铺设的道路上使用。然而,前框架组件20可以用于配置成沿着改进、未改进和未标记道路以及由砾石、泥土、沙子等组成的路径的任何一者或组合而行进的任何车辆中。例如,各实施方式旨在包括或以其他方式涵盖任何类型的汽车,包括客车、小型货车、卡车,等。实际上,各实施方式旨在包括或以其他方式涵盖供任何其它类型的车辆(诸如飞行器、舟船、舰船、火车、航天器、等)中使用的前框架组件20的配置。一些其它的实施方式可以用于非车辆应用中,诸如游乐场游乐设施或可能参与碰撞或冲击事件的任何其它结构。车辆可以包括具有前车身部分10和后车身部分两者的车身,前车身部分10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布置在后车身部分的前方。车辆可以进一步包括一组车轮,并且车轮可以由悬架连接到车身。悬架可包括用作每个或一些车轮处的减震器的阻尼器,阻尼器被安装至车身。车辆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前框架组件及其使用和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前车身部分的框架组件,所述车辆包括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挡风玻璃,以及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至少一个悬架部件,所述框架组件包括:挡风玻璃下梁,所述挡风玻璃下梁沿着所述挡风玻璃的下边缘延伸;阻尼器安装件,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在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位置处被布置在所述前车身部分上,所述阻尼器安装件被配置成在遭受冲击能量时变形;A柱,所述A柱包括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所述上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下端,并且所述下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上端;以及接头,所述接头包括第一接头构件和第二接头构件,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将所述挡风玻璃下梁连接到所述下柱部分和所述上柱部分中的每者,所述第一接头构件连接到所述阻尼器安装件,所述第二接头构件被包含在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内并连接到所述挡风玻璃下梁、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中的每者,并且所述接头被配置成抵抗由于所述冲击能量而导致的变形使得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变形并耗散传递到所述接头和所述A柱的所述冲击能量。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29 US 15/197,5491.一种车辆的前车身部分的框架组件,所述车辆包括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挡风玻璃,以及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至少一个悬架部件,所述框架组件包括:挡风玻璃下梁,所述挡风玻璃下梁沿着所述挡风玻璃的下边缘延伸;阻尼器安装件,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在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位置处被布置在所述前车身部分上,所述阻尼器安装件被配置成在遭受冲击能量时变形;A柱,所述A柱包括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所述上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下端,并且所述下柱部分具有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布置的上端;以及接头,所述接头包括第一接头构件和第二接头构件,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将所述挡风玻璃下梁连接到所述下柱部分和所述上柱部分中的每者,所述第一接头构件连接到所述阻尼器安装件,所述第二接头构件被包含在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内并连接到所述挡风玻璃下梁、上柱部分和下柱部分中的每者,并且所述接头被配置成抵抗由于所述冲击能量而导致的变形使得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变形并耗散传递到所述接头和所述A柱的所述冲击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阻尼器安装件从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所述位置延伸至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的前边缘的位置,所述阻尼器安装件被配置成变形并耗散所述冲击能量而不接触所述挡风玻璃下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包括连接到后阻尼器底座的前阻尼器底座,所述前阻尼器底座被布置在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车身的位置并且所述后阻尼器底座邻近所述挡风玻璃下梁的前边缘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前阻尼器底座铸造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后阻尼器底座形成为与所述前阻尼器底座相比结构相对薄弱的铝片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前阻尼器底座被配置成抵抗由于所述冲击能量而导致的变形并被移位,由此使相连接的后阻尼器底座变形以耗散所述冲击能量。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头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构件中的至少一者铸造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接头构件、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和所述A柱连接至彼此。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接头构件覆盖所述第二接头构件、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和所述A柱之间的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接头构件的横截面为大致L形。11.一种具有包括挡风玻璃的前车身部分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悬架部件;以及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被配置成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车辆的所述前车身部分,所述框架组件包括:挡风玻璃下梁,所述挡风玻璃下梁沿着所述挡风玻璃的下边缘延伸;阻尼器安装件,所述阻尼器安装件在将所述悬架部件连接到所述前车身部分的位置处被布置在所述前车身部分上,所述阻尼器安装件被配置成在遭受冲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F·J·维吉尔山田博大松浦广和B·E·德雷斯尔J·T·哈德斯蒂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