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4905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4 0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包括火线(J1)、与所述火线(J1)构成回路的零线(J2)以及经第一电阻(R9)接保护地线(J4)的电压取样端(D),还包括电压比较电路,用于将电压取样端(D)的电压与电子电路经分压取样得到的电压进行比较;选择电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基于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信号选择零线所在支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识别零线端口,针对需要接零线的特殊电器设备,起到识别零线作用,即使出现火线与零线错接时,也能确保电路输出端正确接零线与火线,实现自动监测火线零线功能,结构简单,效果显著。

A self identified zero line electronic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line from the zero line, including FireWire (J1), FireWire (J1) and the zero line to form a loop (J2) and the first resistor (R9) connected to GND (J4) voltage sampling terminal (D), also includes a voltage comparison circuit for terminal voltage sampling (D) voltage and electronic circuit after voltage division sampling by comparison; selection circuit, compared with the voltage circuit connected to the output end of the output signal of the voltage comparison circuit selection based on zero line branch.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zero line port,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electrical equipment connected to the zero line, to identify the zero line, even if the fire line and the zero line wrong connection, but also to ensure that the correct output of the circuit connected to the zero line and FireWire, zero line automatic monitoring fire line function, structure simple, obvious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
技术介绍
工业领域中,电气设备的工作电压往往很高,为了防止因线路故障、设备故障导致安全事故,操作者都会在电路中增加漏电保护器,当发生漏电时,漏电保护器便会启动跳闸,使机器断电,停止工作,从而防止危险发生。但现实中往往还会出现,线路老化或者设备故障,致使火线与零线接触错误,一旦接线错误,则会出现泄漏电流超标或设备外壳带电,严重影响系统工作进程,同时由于火线零线接错,致使漏电保护器无法正常工作。故而,有必要设计一种方案,能确保即使接线错误,机器部件也不会因为火线零线错接而出现泄漏超标、机器外壳带电以及漏电保护器无法正常工作等现象,确保系统正常工作,防止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即使火线与零线出现接线错误,也能自识别零线,使线路始终接向零线,从而避免因接错导致机器外壳带电,确保生产安全的电子线路。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包括火线(J1)、与所述火线(J1)构成回路的零线(J2)以及经第一电阻(R9)接保护地线(J4)的电压取样端(D),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比较电路,用于将电压取样端(D)的电压与电子电路经分压取样得到的电压进行比较;选择电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基于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信号选择零线所在支路。进一步的,还包括分压电路,用于对电子电路的电源电压进行分压、取样,并将分压取样得到的电压传输至所述电压比较电路。进一步的,还包括整流电路,位于分压电路与火线(J1)之间,整流来自火线(J1)的交流电,输出稳定的电源电压。进一步的,所述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与电压取样端(D)相连,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8)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分压电路,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所述选择电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分压电路包括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端连接的第三电阻(R5)、与第三电阻(R5)的另一端串联的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分压取样得到的电压分两条支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稳压管(D3)、第二稳压管(D4),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火线(J1)和第一稳压管(D3)的负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零线(J2)和第二稳压管(D4)的负极,第一稳压管(D3)的正极与第二稳压管(D4)的正极并联后接地。进一步的,所述选择电路包括继电器线圈、并联于继电器线圈两端的第三二极管(D5)、与继电器线圈配合动作的双掷开关、三极管Q1,所述继电器线圈一端与分压电路中第三电阻(R5)的一端并联,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7)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双掷开关的第一触点(F)与火线(J1)连接,第二触点(G)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对应连接,第二触点(G)常闭,双掷开关的固定端(E)连接外接器件的零线层(J3)。进一步的,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还并联连接第六电阻(R3),第六电阻(R3)的另一端串联第一电阻(R9),第一电阻(R9)另一端直接接保护地线(J4)或通过串联电容连接保护地线(J4),电压取样端(D)形成于第六电阻(R3)与第一电阻(R9)间。进一步的,所述电子电路还包括位于火线(J1)前端的过流保护电路、位于过流保护电路与整流电路间的降压电路、对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滤波的第一滤波电路、为第一、第二运算放大器提供驱动电源的驱动电路、以及对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电压进行滤波的第二滤波电路,对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电压进行滤波的第三滤波电路,所述双掷开关的第一触点(F)连接于过流保护电路与降压模块间。进一步的,所述过流保护电路为过流保护保险管(F1);所述降压电路由相互并联的第七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构成;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包括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负极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5)一端的第八电阻(R1),和一端与第八电阻(R1)并联、另一端接地的第一极性电容(C2);所述驱动电路包括一端与第三电阻(R5)的一端并联,另一端分成两支路分别为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提供电源的第九电阻(R6);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两端相互并联的第二电容(C5)和第二极性电容(C3),一并联端与第九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另一并联端接地;所述第三滤波电路为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的第三极性电容(C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电路正常情况下,双掷开关的第二触点G常闭,当火线J1与零线J2接线正确时,此时存在电压取样端D传输至运放U1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低于经整流电路整流、分压电路分压后传输至运放反相输入端的电压,从而经两相运放后的输出信号为低电平,对应三极管Q1不导通,继电器线圈不工作,双掷开关保持G端闭合不变,与该电路连接的外接器件的零线层保持与零线J2相接不变,器件正常工作;当接线错误,出现零线J2接了火线,火线J1接了零线时,电压取样端D传输至运放U1同相输入端的电压高于交流电经整流器整流、分压电路分压后传输至运放反相输入端的电压,从而经过两相运放后的输出信号为高电平,对应三极管Q3导通,继电器线圈工作,吸合双掷开关转至第一触点F,此时,外接电气的零线层与火线J1连接,而又由于此时火线J1连接的是零线,故此时外接电器仍旧处于安全状态,避免了以往一旦接线错误,导致泄漏超标、机器外壳带电、漏电保护器无法正常工作等现象,致使事故频繁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该线路包括火线J1、与火线J1构成回路的零线J2以及保护地线J4。火线J1线路上连接有过流保护保险管F1、由相互并联的第七电阻R2和第一电容C1构成的降压电路、整流电路,该整流电路的正极通过前述的降压电路与火线连接,负极连接零线J2,该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稳压管D3、第二稳压管D4,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降压电路和第一稳压管D3的负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零线和第二稳压管D4的负极,第一稳压管D3的正极与第二稳压管D4的正极并联后接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即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八电阻R1,第八电阻R1的另一端并联第一极性电容C2,第一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第八电阻R1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包括火线(J1)、与所述火线(J1)构成回路的零线(J2)以及经第一电阻(R9)接保护地线(J4)的电压取样端(D),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比较电路,用于将电压取样端(D)的电压与电子电路经分压取样得到的电压进行比较;选择电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基于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信号选择零线所在支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识别零线的电子线路,包括火线(J1)、与所述火线(J1)构成回路的零线(J2)以及经第一电阻(R9)接保护地线(J4)的电压取样端(D),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比较电路,用于将电压取样端(D)的电压与电子电路经分压取样得到的电压进行比较;选择电路,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基于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信号选择零线所在支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线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压电路,用于对电子电路的电源电压进行分压、取样,并将分压取样得到的电压传输至所述电压比较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线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流电路,位于分压电路与火线(J1)之间,整流来自火线(J1)的交流电,输出稳定的电源电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第一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与电压取样端(D)相连,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8)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同相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分压电路,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所述选择电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路包括一端与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端连接的第三电阻(R5)、与第三电阻(R5)的另一端串联的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分压取样得到的电压分两条支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二运算放大器(U2)的反相输入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稳压管(D3)、第二稳压管(D4),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火线(J1)和第一稳压管(D3)的负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零线(J2)和第二稳压管(D4)的负极,第一稳压管(D3)的正极与第二稳压管(D4)的正极并联后接地。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电路包括继电器线圈、并联于继电器线圈两端的第三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克飞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百可得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