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92875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1 0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该充电连接器包括: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的第一插接电极和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的第二插接电极;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第一插接头、至少四个支撑弹簧;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和第二插接头,该支撑弹簧设置于第一插接头与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之间,控制第一插接头沿垂直于腔底且远离腔底方向运动,控制第一插接头沿平行于腔底的平面上运动,以保证第一插接电极与第二插接电极对准插接。实现自动修正X、Y、Z方向和轴向角度误差,在载车板运行误差比较大的情况下,还能够保证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良好。

A charging connector, vehicle charging terminal and charg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nector for charging, charging vehicle terminal and charging system, the charging connector includes: second plug electrode is arranged in the box body on the parking garage and the first connection electrode is arranged on the board and movement in the board under the drive of the first plug electrode; including: a first electrode containing box the first connector, and at least four support spring; including second plug electrode: second electrode accommodating box and second connector, the supporting spring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cavity inserting gap is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bottom of the cavity of the case that the joints control the first connector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bottom of the cavity and the cavity bottom away from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control of the first connector along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bottom of the cavity on the movement, to ensure that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plug plug plug alignment. Automatic correction X, Y, Z direction and axial angle error, the car running error is relatively large, but also ensures the first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insertion plug plug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立体车库车辆充电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立体车库作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缓解城市用地的重要措施,同样,新能源电动汽车作为节能环保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已经在我国十三五计划做了明确目标,而相应的充电配套设施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项。立体车库和充电设施的相结合,保证车辆在停放于立体车库的同时完成自动充电的过程,不但节约了城市用地,缓解拥挤,增大了同一地区充电桩的分布数量,立体车库同时提供更多的停车和充电车位。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由于载车板的运行误差比较大,使用环境也相对恶劣,从而导致充电连接器的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插接不到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以解决由于载车板的运行误差比较大,使用环境也相对恶劣,从而导致充电连接器的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插接不到位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所述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一插接头、至少四个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之间;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二插接头;所述支撑弹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垂直于所述腔底且远离所述腔底方向运动,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平行于所述腔底的平面上运动,以保证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对准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供电电源为停放于所述载车板上且连接于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连接的充电枪的车辆充电。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还包括:校正插孔,所述第二插接头还包括:校正插针;在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二插接头插接过程中,所述校正插针插接于所述校正插孔内,以保证第一插接头与第二插接头对准插接。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校正插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校正插针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校正插孔在所述第一插接头上对称分布,所述校正插针在所述第二插接头上对称分布。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沿所述支撑弹簧的轴向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30mm。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接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插接电极或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第一温度信号,当所述第一温度信号对应的第一温度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断开所述充电线路。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头包括:至少一根第一信号控制线,所述第二插接头包括:至少一根第二信号控制线;所述第一信号控制线与主控装置信号连接,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线与充电枪信号连接,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所述第一信号控制线与所述第二信号控制线信号连接,以使所述主控装置为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二插接头上电。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插接电极通过所述接线端子获取供电电源输出的电能。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充电终端,该充电终端包括:充电枪和如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插接电极的一端用于与供电电源连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一端用于与所述充电枪连接,所述第一插接电极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的另一端插接连接。结合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终端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接入所述充电连接器的充电线路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枪的第二温度信号,当所述第二温度信号对应的第二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时,断开所述充电线路。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充电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控装置和多个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充电终端;多个所述车辆充电终端均与所述主控装置相连接,所述主控装置,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充电请求,根据该充电请求控制相应的车辆充电终端上电。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中,该充电连接器包括: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的第一插接电极和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的第二插接电极;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第一插接头、至少四个支撑弹簧;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和第二插接头,该支撑弹簧设置于第一插接头与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之间,控制第一插接头沿垂直于腔底且远离腔底方向运动,控制第一插接头沿平行于腔底的平面上运动,以保证第一插接电极与第二插接电极对准插接。实现自动修正X、Y、Z方向和轴向角度误差,在载车板运行误差比较大的情况下,还能够保证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良好。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a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中第一插接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1b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中第二插接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2a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b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2c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3a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中第一插接电极的正视图;图3b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截面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连接器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充电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充电连接器、车辆充电终端及充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所述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一插接头、至少四个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之间;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二插接头;所述支撑弹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垂直于所述腔底且远离所述腔底方向运动,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平行于所述腔底的平面上运动,以保证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对准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供电电源为停放于所述载车板上且连接于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连接的充电枪的车辆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插接电极和第二插接电极;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设置于立体车库的车位框体上,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设置于载车板上并在所述载车板的带动下运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容纳盒、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一插接头、至少四个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之间;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包括:第二电极容纳盒、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容纳盒的腔体内的第二插接头;所述支撑弹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垂直于所述腔底且远离所述腔底方向运动,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插接头沿平行于所述腔底的平面上运动,以保证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对准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电极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插接连接后,供电电源为停放于所述载车板上且连接于与所述第二插接电极连接的充电枪的车辆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电极还包括:校正插孔,所述第二插接头还包括:校正插针;在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二插接头插接过程中,所述校正插针插接于所述校正插孔内,以保证第一插接头与第二插接头对准插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插孔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校正插针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校正插孔在所述第一插接头上对称分布,所述校正插针在所述第二插接头上对称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头与所述第一电极容纳盒的腔底之间形成的空腔间隙沿所述支撑弹簧的轴向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3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供电电源接入所述充电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滨林显春刘焕肖范开强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