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油脂组合物,具体来说,其含有作为第1成分的结构中含有LCPUFA、并可通过水解分离LCPUFA的LCPUFA供给化合物和作为第2成分的磷脂质,这些成分以上述磷脂质分子中含有的可水解的脂肪酸结合结构数为基准决定其配合比。因此磷脂质和LCPUFA供给化合物经过代谢可在生物体内生成LCPUFA-PL,然后被吸收。因此能够得到不用直接使用以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为构成要素的磷脂质(LCPUFA-PL),考虑到生物体内的代谢,可有效增加生物体内LCPUFA-PL的量的油脂组合物。(*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有磷脂质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供给化合物的油脂组合物及使用该油脂组合物的食品。
技术介绍
磷脂质(简称PL),到目前为止已应用于各种领域。具体来说,如作为含有磷脂质的组合物、加工食品的技术,首先,已知含有磷脂质、类胡萝卜素及维生素E的磷脂质组合物以及在其中配合甘油三酯的油脂组合物(参照专利文献1),该技术以在利用磷脂质的抗氧化作用时提高其抗氧化作用为目的。此外,还知道在含有LCPUFA的油脂中配合含有磷脂质的卵黄脂质的组合物(参照专利文献2),该技术以防止以鱼油为代表的含有LCPUFA的油脂的风味劣化为目的。进而还知道包括含有AA的PL、含有DHA的PL、含有AA的甘油三酯及含有DHA的甘油三酯的加工食品(参照专利文献3),该技术以制造接近母乳组成的加工食品为目的。并且,还知道PL具有改善脑功能效果、抗疲劳效果、降低胆固醇作用等各种生理功能,并且有多种PL,主要为卵磷脂(PC)、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等。这些PL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物性。在PL中,以碳原子数等于或大于20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简称LCPUFA)为构成要素的磷脂质(为了便于说明,简称LCPUFA-PL)的改善脑功能的效果高,与不以LCPUFA为构成成分的磷脂质(为了便于说明,略称non-LCPUFA-PL)相比,其效果高(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此外,作为LCPUFA的具体例子,如可以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等。此外,还知道非磷脂质型的LCPUFA诱导体也具有改善脑功能的效果(如参照专利文献4),但非磷脂质型LCPUFA诱导体的改善脑功能的效果与上述LCPUFA-PL、non-LCPUFA-PL等磷脂质不同,认为其是以对大脑中海马产生作用为基础。作为LCPUFA-PL改善脑功能效果良好的理由,可以是(1)其是脑内实际存在的结构,(2)能够通过脑血管关门,(3)可以不经过肝脏而被吸收,因此不会被肝脏捕捉或修饰而到达脑等组织内。对于各种理由进行具体说明。首先,对于理由(1),已知脑内的LCPUFA几乎都是以磷脂质的形式存在。更加具体地说,LCPUFA主要是以上述PC、PS、PE、PI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脑内发挥各种功能。其次,对于理由(2),将标识的磷脂质经口摄取后,可在脑组织内检出标识的磷脂质,因此认为磷脂质可到达脑组织内(参考非专利文献2)。进而,对于理由(3),磷脂质被吸收时,在消化道内构成其的2个脂肪酸中,有1个发生水解生成溶血磷脂质,该溶血磷脂质被小肠吸收,在小肠细胞内再构成磷脂质,然后被淋巴管吸收(参照非专利文献3)。因此,LCPUFA-PL可以不经过肝脏而被运输到生物体的全身。上述LCPUFA-PL,以往是通过从含有大量LCPUFA-PL的动物脏器、卵等中调制或精制而进行生产。具体可以为,从牛脑中调制、对猪肝脏或鱼卵的磷脂质组分进行精制等(参照专利文献5或6)。并且还知道某种海洋细菌可生产LCPUFA-PL(参照非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110888号公报(1997年4月28日公开)日本特开平10-237480号公报(1998年9月8日公开)日本特表平10-508193号公报(1998年8月18日公表、国际公开番号WO96/10922、国际公开日1996年4月18日)日本特开2003-48831号公报(2003年2月21日公开)日本特开平11-35587号公报(1999年2月9日公开)日本特开平8-59678号公报(1996年3月5日公开)G.Toffano et al.,Nature Vol.260p331-333(1976) G.Toffano et al.Clinical Trial Journal Vol.24p18-24(1987)今泉胜巳、临床营养、第67卷、p119(1985)矢泽一良等、油科学、第44卷、p787-793(1995)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考虑生物体吸收后的代谢的条件下,使生物体内LCPUFA-PL的量增加的技术。也就是说,首先,上述含有磷脂质的各组合物、加工食品的技术,并不是以增加生物体内LCPUFA-PL的量为目的的技术。因此,磷脂质等各成分,并没有考虑到生物体内的代谢来决定其配合量、配合比。此外,从直接摄取LCPUFA-PL的情况来看,因为现在能够得到的LCPUFA-PL来自上述动物的脏器、卵黄、海洋细菌等,所以只能从有限的供给源得到少量。因此,由于其供给量不稳定,其质量也不一定稳定。进而,对于牛脑等动物脏器,自流行狂牛病以来,其利用处于非常困难的状况。此外,对于卵黄,其中不但LCPUFA-PL含量少,而且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因此其作为营养组合物不大受欢迎。此外,来自海洋细菌的LCPUFA-PL,其结构中的脂肪酸主要含有支链脂肪酸,而该支链脂肪酸,是人体或动物体内几乎没有的细菌特有的脂肪酸,所以不适合作为人体摄取的营养组合物。此外,在利用上述来自动物脏器、卵、海洋细菌等的LCPUFA-PL时,都是直接使用其提取物。因此会产生这样的缺点,即、不能改变LCPUFA-PL中含有的脂肪酸的种类、量、或磷脂质的种类、量。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专利技术,其目的是,提供不直接使用LCPUFA-PL,考虑生物体内的代谢,能够有效增加生物体内LCPUFA-PL的量,能够适合作为营养素生物利用的油脂组合物和利用该油脂组合物的食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者,鉴于上述课题进行了精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摄取配合未必含有LCPUFA-PL的磷脂质和未必是磷脂质型的LCPUFA供给化合物(当然可以是磷脂型)的油脂组合物,在消化道内磷脂质水解,产生以non-LCPUFA为构成要素的溶血磷脂质,其在小肠内再构成时,由LCPUFA供给化合物供给的LCPUFA可被非常有效地吸收,其结果,在生物体内重新产生大量LCPUFA-PL;进而发现生成的LCPUFA-PL实际被淋巴管吸收,完成了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油脂组合物是含有作为第1成分的结构中含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可通过水解分离LCPUFA的LCPUFA供给化合物和作为第2成分的磷脂质的油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磷脂质分子中含有的可水解的脂肪酸结合结构数为基准,决定第1成分和第2成分的配合比。上述油脂组合物中,由所述第1成分的全量可供给的全部脂肪酸中,优选LCPUFA的比率等于或大于25重量%。并且,所述第1成分和第2成分的配合比,优选以可供给的LCPUFA的全重量与第2成分磷脂质的全重量之比等于或大于0.5来决定。上述油脂组合物中,作为上述磷脂质,可优选使用从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中选择出的至少一种甘油磷脂质。或者,作为上述磷脂质至少可使用磷脂酰丝氨酸时,在所述第2成分的全量中,磷脂酰丝氨酸的含有率更优选等于或大于5重量%。并且,作为上述磷脂质,也可使用构成该磷脂质脂肪酸结合结构的脂肪酸不是LCPUFA的磷脂质,此时,作为上述磷脂质,可优选使用构成该磷脂质脂肪酸结合结构的脂肪酸不是花生四烯酸及/或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磷脂质。并且,作为上述磷脂质,可使用来自非动物的磷脂质,具体来说,作为上述来自非动物的磷脂质,可使用来自植物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油脂组合物,含有作为第1成分的结构中含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可通过水解分离LCPUFA的LCPUFA供给化合物和作为第2成分的磷脂质,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磷脂质分子中含有的可水解的脂肪酸结合结构数为基准,决定第1成分和第2成分的配合比。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岛洋,小野佳子,中原光一,
申请(专利权)人:三得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