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088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0 00:43
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在不增加加强构件的情况下提高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刚性,并且抑制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在车身扭曲变形时的变形。该车辆后部结构包括:车身侧部外板(2),其设置于后尾门用开口部(11)的侧部;背板(3),其设置于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部;以及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其配置在车身侧部外板(2)和背板(3)之间,其中: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具有连接车身侧部外板(2)的下部和背板(3)的下部的直线状的下缘部(41);在背板(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形成平面部(31);并且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具有与背板(3)的平面部(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平面部(4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后尾门用开口部的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有一种类型的车辆是包括后尾门的掀背式汽车(hatchbackautomobile),并且这种类型的车辆在其后部具有通过后尾门打开和关闭的后尾门用开口部。在这种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周围设置有车身侧部外板和背板。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背板之间配置有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尾灯下延伸部)。存在如下问题:当车身扭曲变形时,在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发生弯曲变形。因此,在传统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闭合截面内设置加强构件,以通过该加强构件提高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刚性(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63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上述传统的车辆后部结构需要在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闭合截面内设置加强构件,因此,该加强构件的增加会导致重量和成本增加。鉴于上述问题做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能够在不增加加强构件的情况下提高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刚性,并且能够抑制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在车身扭曲变形时的变形。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传统技术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包括:车身侧部外板,其设置于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侧部;背板,其设置于所述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部;以及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其配置在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背板之间,其中:所述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具有连接所述车身侧部外板的下部和所述背板的下部的直线状的下缘部;在所述背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形成平面部;以及所述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具有与所述背板的所述平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平面部。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车身侧部外板,其设置于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侧部;背板,其设置于所述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部;以及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其配置在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背板之间。所述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具有连接所述车身侧部外板的下部和所述背板的下部的直线状的下缘部;在所述背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形成平面部;以及所述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具有与所述背板的所述平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平面部。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能够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背板之间发挥斜向支撑的效果。这能够在不增加加强构件的情况下提高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刚性,并且抑制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在车身扭曲变形时的弯曲变形。另外,由于背板的平面部和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的平面部能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地定位,因此能够消除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弯曲变形的诱因。附图说明图1是从车辆的斜后方向观察的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角部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图1的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部的主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背板、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和纵梁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图5是图4中的Y部分的放大垂直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至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注意,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I表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箭头O表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是掀背式汽车,其包括后尾门(未示出),并且该汽车在车辆后部1具有通过后尾门(未示出)打开和关闭的后尾门用开口部11。此外,车辆后部1包括:车身侧部外板2,其设置于后尾门用开口部11的左右两侧部;背板3,其设置于后尾门用开口部11的下部;以及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尾灯下延伸部)4,其配置于车身侧部外板2和背板3之间,并且位于后尾门用开口部11的下角部11a的下方。另外,在车辆后部1的下表面部设置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的后地板5,并且在后地板5的下表面的左右两侧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框架构件的纵梁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板3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由具有预定的上下宽度的板上部3a和板下部3b构成。此外,在背板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中的预定区域形成平面部31。平面部31配置在板下部3b侧。此外,在背板3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台阶部32。在背板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中,第一台阶部32使板上部3a配置在比板下部3b向车辆后方突出得远的高的位置。此外,背板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部中设置有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尾灯外延伸部7。同时,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的尺寸和形状为使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能够与位于其周围的车身侧部外板2、背板3以及尾灯外延伸部7接合。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由具有预定的上下宽度的延伸上部4a和延伸下部4b构成。延伸上部4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小于延伸下部4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另外,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具有连接车身侧部外板2的下部2a和背板3的板下部3b的直线状的下缘部41。因此,在车辆的后视图中,直线状的下缘部41设置成几乎遍及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宽度,并且形成为从车身侧部外板2的下部2a斜向下倾斜到背板3的板下部3b的凸缘状。另外,如图5所示,直线状的下缘部41的垂直截面形成为Z字形状(或者曲柄形状),并且该Z字形截面提高下缘部41的刚性。另外,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具有与背板3的平面部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平面部42,并且平面部42位于背板3的平面部31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另外,在车辆的后视图中,平面部42设置成几乎遍及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在延伸下部4b侧的整个宽度,并且平面部42形成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上下尺寸大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上下尺寸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另外,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在背板3的第一台阶部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台阶部43。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的第二台阶部43设成与背板3的第一台阶部32对齐,并且构造成由第一台阶部32和第二台阶部43形成的背板3的轮廓和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的轮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注意,第二台阶部43使延伸上部4a配置在比延伸下部4b向车辆后方突出得远的高的位置。另外,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与纵梁6的后端部61在直线状的下缘部4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相连,纵梁6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在其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具有以与纵梁6交叉的方式弯曲的凸缘部4c。凸缘部4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预定的长度。另一方面,纵梁6具有向上开口的U字形状截面(或者帽形截面),并且具有开口的后端部61。此外,纵梁6的后端部61具有通过在包括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和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三个方向上将后端部61近乎直角地弯曲形成的矩形的左右两侧凸缘61a、61b和下侧凸缘61c。换句话说,如图4所示,通过使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4的位于直线状的下缘部4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凸缘部4c重叠在纵梁6的后端部61的右侧凸缘61b上,并且通过例如点焊将多个接合点W接合,使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包括:车身侧部外板,其设置于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侧部;背板,其设置于所述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部;以及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其配置在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背板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具有连接所述车身侧部外板的下部和所述背板的下部的直线状的下缘部;在所述背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形成平面部;以及所述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具有与所述背板的所述平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平面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16 JP 2016-119829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包括:车身侧部外板,其设置于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侧部;背板,其设置于所述后尾门用开口部的下部;以及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其配置在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背板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具有连接所述车身侧部外板的下部和所述背板的下部的直线状的下缘部;在所述背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形成平面部;以及所述车身侧部外下延伸部具有与所述背板的所述平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山伸哉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