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德威专利>正文

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89234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7 1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中空的边框和设置在所述中空的边框上的翻板;所述翻板包括:转轴和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上的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包括:上平板和从所述上平板的端部向下延伸的上弯板;所述下面板包括:下平板和从所述下平板的端部向上延伸的下弯板;所述上弯板和下弯板均连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边框中,所述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还包括:对所述转轴定位并带动所述转轴转动的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推扭,设置在所述边框的外侧面上并且连接所述传动装置。比较于现行的椎弓根螺钉系统及其复杂高风险、高代价的手术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明显优势。

Lateral self expanding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ide road self expandab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the side road self expandab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comprises a turning plate frame frame and set the hollow in the hollow on the turning plate; including shaft and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otating shaft on the panel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panel; the panel includes: bending on the plate and the end plate from the extending downward; the lower panel comprises a lower plate and the plate from the lower end to the bending plate extending; the bending and bending plate are connected in the rotating shaft; the rotating shaft is arranged in the frame, the side road self expandab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also comprises the positioning shaft and drives the transmission shaft to rotate, arranged on the frame; push and twist,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border. And even The transmission devi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device.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pedicle screw system and its complicated high risk and high cost operation methods, the utility model has obvious advantag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椎间盘手术中用的椎间植骨融合器,即一种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
技术介绍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世纪相交,沉寂千年的脊柱外科领域,无论从手术入路及多学科发展成果综合应用的手术技术,有如“井喷”一样,展现了跨越历史的进步。随着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病理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椎间植骨融合正在取代传统的侧后方融合,成为对脊柱退变修复重建手术获得成功满意疗效的“核心要素”;并随时间推移,被越来越多疗效满意的病例所证实,而确立了其在当代脊柱修复性手术中的主导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以此催生并不断促进入路应用解剖的深入研究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多种类型的椎间植骨融合器被临床医生接受并开始大量在临床应用,成为了使退变失稳的脊柱重新恢复稳定支持结构的生理功能的重要构件。毫无疑问,形态解剖、功能解剖及运动生物力学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进展,已经充分证实了作为人体承重之柱和软体运动之梁的脊柱,其衰老退变均源于“动”和“静”的结合点,即每一骨性椎节之间的关节结构-椎间盘;而无血管供应、无神经支配,对退变和衰老,是完全不具备修复和再生的功能的;当退变发展至完全丧失生理功能时,狭窄和松动、移位是其必然的结局;而此时导致的因失稳引起脊柱四周的软组织因过度维稳而疲劳,产生持续性疼痛;当椎管内神经因增生的骨赘(刺)压迫而产生的感觉运动障碍时,只有手术重建椎间隙高度,稳定失稳的节段,才是恢复生理功能唯一途径。虽然对此因果关系的必然逻辑有了清晰的认知,但由于脊柱椎间关节椎间盘在人体所处的“中心”,“深在”的特殊解剖位置,前方有胸腹腔内大量重要的脏器,双侧为人体的最宽处且大量的肌肉软组织包绕,而只有后背沿中线切口,沿棘突向两侧剥离脊旁背部肌群,而到达脊柱的后部边缘结构骨性椎板及双侧小关节。要达到椎间盘,必须再经过椎板、小关节突、脊髓神经及神经根,并且,仅能以中线纵行的棘突为分界线,从一侧进入。因脊髓神经组织的阻隔,只能将其小心的适当游离并轻柔牵开,十分谨慎的加以保护。因此,必然也只能是一个狭小的通道;显见,从后方入路,无论是对退变失功能的椎间盘组织的清除,还是对力学上合理空间的成形,直至足够体积的融合器的植入,使其充分发挥界面间固定及有效支撑功能,都将是困难重重的过程。而实践中,成千上万的脊柱外科医生,在现有技术条件及器械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只能靠自身的手技来克服困难、弥补缺陷。因此,疗效也不可能均等一致。有如理论逻辑那样,结果必然有显著的差异性和诸多的并发症。研究证明:从后路一侧植入的最大可能体积的融合器,作为单一固体,其体积不足椎间隙空间的1/10,因此,力学上界面间固定和承载分担脊柱轴向载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而常常不得不从另一侧再行解剖显露进入,放置双枚融合器,从而增加手术时间、风险及经济代价,尤其是对有位置错动失稳的病变,如“脊柱滑脱”。迄今为止,椎间融合器完全不具备复位及固定的功能,而对“脊柱滑脱”不得不手术的患者,迄今也只能用复杂的手术,由后路手术充分显露,并完成至少4枚椎弓根螺钉植入,通过螺钉尾端外延连杆进行机械操作,向后提拉滑移的椎体,使其复位,然后,再由后路植入融合器,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之后,再实现椎间融合。而事实上,脊柱椎体所有滑移错位的发生,恰恰是起源于椎间隙椎间盘的退变、松动、狭窄,但由于其解剖结构特点,至今仍无能够在问题的发源地源头实施最有效的直接复位并支撑固定的器械和技术路线,而不得不舍近求远。在远离滑脱轴心的后外部,通过直径仅比植入螺钉大2-3mm管状椎弓根,将螺钉钻入前方的椎体,这一操作过程,就好比一名射手在打百米之外的靶子,必须枪枪十环,弹弹命中靶心,稍有失误,螺钉即可破出,伤及内侧的脊髓神经或前外侧的大血管和脏器,故而时时考验着千百个医生技术和挑战着每一个患者的勇气。只有钉好至少四枚螺钉,才可对滑移错位的椎体提拉、复位,好比高楼间两层有错位,不是从内部中心对准轴心,实现轴向复位固定,而在外周搭架子,推、拉、对齐再固定一样。问题的起源已然明确,千百年遗传进化的直立行走的脊柱动物的形态解剖位置,在进化论中处在了优胜劣汰的相对恒定的漫长时期而不可更改,那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只能是如何顺畅的到达脊柱的轴心?后路即使凭借再灵巧的双手,也只能创建一个有限的狭小的通道(直径约15mm),前路要经过胸腔、腹腔诸多脏器,手术真有如“开膛破肚”。虽然现代外科技术对此已不在话下,但事实上,做为医患双方来讲,均处于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为之(如脊柱椎体的恶性肿瘤切除);而身体两侧(双外侧)又是人体椭圆横切面的最大横径,具有从体表到轴心的最长距离,虽然内部结构仅为多层叠加的肌层,无重要脏器和血管,但因为路径最长,甚至可达20cm以上。因此,体表需做长长的切口,并逐层分离厚实的肌肉,可谓“巨创”,而一般也不为之;故全球80%以上的脊柱手术,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后方入路。本世纪初,源自于现代外科微创精准手术的精确打击“定点清除”战术在现代战争中成功的应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精准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侧路小切口(2cm)直通道穿过肌层,到达脊柱腰椎的侧方直接进入椎间盘的技术。然而目前,从侧方直接进入椎间盘椎的手术缺乏有效的器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为从身体侧方入路,直接到达脊柱侧方并进入椎间隙的手术提供器械保障。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中空的边框和设置在所述中空的边框上的翻板;所述翻板包括:转轴和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上的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中空的边框的宽度;所述上面板包括:上平板和从所述上平板的端部向下延伸的上弯板;所述下面板包括:下平板和从所述下平板的端部向上延伸的下弯板;所述上平板和所述下平板均为矩形的直板,所述上平板平行所述下平板;并且所述上平板的宽度大于所述下平板的宽度;所述上平板的长度等于所述下平板的长度;所述上弯板和下弯板均连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边框中;所述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还包括:对所述转轴定位的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推扭,设置在所述边框的外侧面上并且连接所述传动装置。进一步地,所述中空的边框包括:依次首尾衔接形成矩形的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围成上下通透的空腔;其中,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三边框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边框和第四边框相对设置;第一轴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框上,并且所述第一轴孔位于所述第一边框的中点之外;第二轴孔,设置在所述第三边框上,所述第二轴孔位于所述第三边框的中点之外;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的连线平行所述第二边框;所述转轴具有两端,分别为转轴的第一端和转轴的第二端;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的外侧设有齿牙,所述转轴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中;所述转轴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轴孔中;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框内,所述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轴孔连通;齿条,能移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框内和所述定位槽中,并能从所述定位槽进入到第一轴孔中;限位孔,为长条形,开设在所述第一边框的外侧面上并连通所述定位槽,并且所述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中空的边框和设置在所述中空的边框上的翻板;所述翻板包括:转轴和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上的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中空的边框的宽度;所述上面板包括:上平板和从所述上平板的端部向下延伸的上弯板;所述下面板包括:下平板和从所述下平板的端部向上延伸的下弯板;所述上平板和所述下平板均为矩形的直板,所述上平板平行所述下平板;并且所述上平板的宽度大于所述下平板的宽度;所述上平板的长度等于所述下平板的长度;所述上弯板和下弯板均连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边框中;所述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还包括:对所述转轴定位的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推扭,设置在所述边框的外侧面上并且连接所述传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中空的边框和设置在所述中空的边框上的翻板;所述翻板包括:转轴和固定连接在所述转轴上的上面板和下面板;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的宽度之和等于所述中空的边框的宽度;所述上面板包括:上平板和从所述上平板的端部向下延伸的上弯板;所述下面板包括:下平板和从所述下平板的端部向上延伸的下弯板;所述上平板和所述下平板均为矩形的直板,所述上平板平行所述下平板;并且所述上平板的宽度大于所述下平板的宽度;所述上平板的长度等于所述下平板的长度;所述上弯板和下弯板均连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边框中;所述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还包括:对所述转轴定位的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边框内;推扭,设置在所述边框的外侧面上并且连接所述传动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路自膨胀椎间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的边框包括:依次首尾衔接形成矩形的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所述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第三边框和第四边框围成上下通透的空腔;其中,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三边框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边框和第四边框相对设置;第一轴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边框上,并且所述第一轴孔位于所述第一边框的中点之外;第二轴孔,设置在所述第三边框上,所述第二轴孔位于所述第三边框的中点之外;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的连线平行所述第二边框;所述转轴具有两端,分别为转轴的第一端和转轴的第二端;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的外侧设有齿牙,所述转轴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德威
申请(专利权)人:邹德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