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8822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7 0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其将泵和阀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泵阀一体的腰托系统动力单元,在充气泵内设置三重级联减压阻尼孔,此孔在充气时起到限制系统压力的作用,在电磁阀排气时也是腰托系统整体的排气口,也就是将电磁阀的排气口延伸到泵的内部,即起到限压作用又起到排气作用,同时排气噪音、充气噪音更小;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在所述气袋进气前端设置一两位两通常闭阀,更适合在腰托系统这种低气压工况下使用,能够可靠的打开及闭气,且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

A seat adjustment device and a seat adjustment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eat adjustment device and seat adjustment method, the pump and valve combined together to form a valve body waist support system power unit, set three cascade decompression damping hole in aerated pump, this hole serves to limit the system pressure in aeration, the solenoid valve in the exhaust is the waist support of the whole system exhaust port, there will be an electromagnetic valve opening extends to the interior of the pump, which is to limit pressure and the exhaust effect, while exhaust noise, noise of the invention is still less inflated; the air intake is arranged at the front end of one or two two normally closed valve, more suitable for lumbar support system this low pressure conditions, can be opened and closed and reliable, and the sealing position less, good air tight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腰部调节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气动腰托装置,采用扇形单向阀进气加常闭阀排气,并使用弹簧或者小孔阻尼减压来限制系统压力以防止气袋压力过大,由于腰托系统压力较小,伞形单向阀接触面积大,长时间不使用容易发生粘着,影响响应速度,甚至无法打开,导致腰托失效;另外此种结构的腰托系统密封点位置较多,容易发生漏气;同时常闭阀排气时,气体直接拍到大气中,噪音比较大。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气动腰托装置的缺陷进行改进,努力研发一种具有限压功能、气路打开及闭气可靠,气袋保压状态下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且充气和排气噪音较小的腰托系统,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腰托系统压力较小,伞形单向阀接触面积大,长时间不使用容易发生粘着,影响响应速度,甚至无法打开,导致腰托失效;另外此种结构的腰托系统密封点位置较多,容易发生漏气;同时常闭阀排气时,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中,噪音比较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座椅调节装置的技术方案,其包括内置于座椅腰处的气袋,及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及马达;还包括一外罩,而二位二通常闭、泵头依次集合于外罩内并与马达相连,形成泵阀一体结构,以调节座椅腰托,其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其一端设置的出气管与外罩气口适配并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另一端设置的进气口与泵头连通;泵头,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马达之间,该泵头依次包括泵头壳体、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及顶盖,泵头壳体装于马达输出端上,泵头气囊组穿过泵头支座上开设的通孔伸入至泵头壳体内并与马达输出端相连,顶盖与泵头压片相溶接并顶盖上供气孔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进气口连通;马达,其置于外罩外并与泵头相连;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分别开设有气孔,三个气孔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三重级联的减压阻尼孔。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泵头压片开设的气孔为第一气孔,泵头气囊组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二气孔,而泵头支座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三气孔,此三气孔大小可以依次由小到大变化,或者由大到小变化,且此三气孔可以错位,但需要联通。。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开设的气孔于充气时,其分别为第三阻尼孔、第二阻尼孔及第一阻尼孔,以形成三重级联的限制气压结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开设的气孔于排气时,其分别为第三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及第一排气孔;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出气管、进气口以及泵头中供气孔、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第三排气孔形成排气通道,令电磁阀的出气管延伸到泵头的内部,将气体均排到泵头支架内部。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外框、轴向进气管、弹簧、阀芯、橡胶塞嘴、线架及后盖,所述轴向进气管与外框铆接于一体并形成具有进气孔的结构,橡胶塞嘴置于阀芯上端开设的橡胶塞嘴安装槽,而阀芯及轴向进气管装入线架内且阀芯下端与弹簧套接并抵于轴向进气管上端,线架上的轴向出气管穿过后盖并能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所述的阀芯上分别开设有轴向气孔及径向气孔,此两孔相互连通。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一隔离组件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置于外罩内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出气管一侧,所述隔离组件包括两个隔离块,两隔离块均位于电路板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之间,所述电路板及隔离块通过螺栓相连。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一气袋固定板,所述气袋装于气袋固定板上并置于汽车座椅腰部,形成可调节的腰托结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的座椅调节方法,依据所述的气袋是要充气还是放气来控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及所述泵头,其中:如果所述气袋要充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泵头同时工作,致动所述泵头中泵头气囊经由所述顶盖上供气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外罩通过气管将气体流供应到所述气袋;如果所述气袋要放气,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单独工作,其中气体流依次通过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进入至泵头内部,而泵头内的则依次由泵头压片的气孔、泵头气囊组的气孔、泵头支座的气孔,排除,最后气体流均排到泵头支架内部如果所述气袋处于保压状态时,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泵头均处于关断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气动腰托系统的不足,进而将泵和阀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泵阀一体的腰托系统动力单元,在充气泵内设置三重级联减压阻尼孔,此孔在充气时起到限制系统压力的作用,在电磁阀排气时也是腰托系统整体的排气口,也就是将电磁阀的排气口延伸到泵的内部,即起到限压作用又起到排气作用,同时排气噪音、充气噪音更小;本专利技术还在所述气袋进气前端设置一两位两通常闭阀,更适合在腰托系统这种低气压工况下使用,能够可靠的打开及闭气,且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分解图一(省去气袋及气管)。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分解图二(省去气袋及气管)。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结构分解图一。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结构分解图二。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保压状态原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保压状态结构示意图(省去气袋及气管)。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充气状态原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充气状态结构示意图(省去气袋及气管)。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排气状态原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排气状态结构示意图(省去气袋及气管)。具体实施方式现有的气动腰托装置,采用扇形单向阀进气加常闭阀排气,并使用弹簧或者小孔阻尼减压来限制系统压力以防止气袋压力过大,由于腰托系统压力较小,伞形单向阀接触面积大,长时间不使用容易发生粘着,影响响应速度,甚至无法打开,导致腰托失效;另外此种结构的腰托系统密封点位置较多,容易发生漏气;同时常闭阀排气时,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中,噪音比较大。专利技术人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经过对原因的分析,不断研究发现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包括内置于座椅腰处的气袋,及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及马达;还包括一外罩,而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依次集合于外罩内并与马达相连,形成泵阀一体结构,以调节座椅腰托,其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其一端设置的出气管与外罩气口适配并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另一端设置的进气口与泵头连通;泵头,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马达之间,该泵头依次包括泵头壳体、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及顶盖,泵头壳体装于马达输出端上,泵头气囊组穿过泵头支座上开设的通孔伸入至泵头壳体内并与马达输出端相连,顶盖与泵头压片相扣合并顶盖上供气孔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进气口连通;马达,其置于外罩外并与泵头相连;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分别开设有气孔,三个气孔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三重级联的减压阻尼孔。上述结构中将泵头和电磁阀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泵阀一体的腰托系统动力单元,在还在充气泵内设置三重级联减压阻尼孔,此孔在充气时起到限制系统压力的作用,在电磁阀排气时也是腰托系统整体的排气口,也就是将电磁阀的排气口延伸到泵的内部,即起到限压作用又起到排气作用,同时排气噪音、充气噪音更小,而气袋进气前端设置一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阀,更适合在腰托调整装置中这种低气压工况下使用,能够可靠的打开及闭气,且密封位置较少,气密性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及座椅调节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置于座椅腰处的气袋,及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及马达;还包括一外罩,而二位二通常闭阀、泵头依次集合于外罩内并与马达相连,形成泵阀一体结构,以调节座椅腰托,其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其一端设置的出气管与外罩气口适配并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另一端设置的进气口与泵头连通;泵头,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马达之间,该泵头依次包括泵头壳体、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及顶盖,泵头壳体装于马达输出端上,泵头气囊组穿过泵头支座上开设的通孔伸入至泵头壳体内并与马达输出端相连,顶盖与泵头压片相熔接相连并顶盖上供气孔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进气口连通;马达,其置于外罩外并与泵头相连;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分别开设有气孔,三个气孔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三重级联的减压阻尼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置于座椅腰处的气袋,及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泵头及马达;还包括一外罩,而二位二通常闭阀、泵头依次集合于外罩内并与马达相连,形成泵阀一体结构,以调节座椅腰托,其中: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其一端设置的出气管与外罩气口适配并通过气管与气袋连通,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另一端设置的进气口与泵头连通;泵头,其位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与马达之间,该泵头依次包括泵头壳体、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及顶盖,泵头壳体装于马达输出端上,泵头气囊组穿过泵头支座上开设的通孔伸入至泵头壳体内并与马达输出端相连,顶盖与泵头压片相熔接相连并顶盖上供气孔与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进气口连通;马达,其置于外罩外并与泵头相连;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分别开设有气孔,三个气孔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三重级联的减压阻尼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头压片开设的气孔为第一气孔,泵头气囊组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二气孔,而泵头支座上开设的气孔为第三气孔,此三气孔大小可以依次由小到大变化,或者由大到小变化,且此三气孔可以错位,但需要联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开设的气孔于充气时,其分别为第三阻尼孔、第二阻尼孔及第一阻尼孔,以形成三重级联的限制气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座椅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头支座、泵头气囊组、泵头压片上开设的气孔于排气时,其分别为第三排气孔、第二排气孔及第一排气孔;所述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的出气管、进气口以及泵头中供气孔、第一排气孔、第二排气孔、第三排气孔形成排气通道,令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谊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乾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