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864390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5:35
一种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包括混料桶,以及至少两个培养桶,其中第一培养桶与混料桶之间通过进料管连通,且设置第一截止阀,第一培养桶与第二培养桶之间通过循环管路相连,循环管路包括第一、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位于第一、第二培养桶四分之一高度位置将两培养桶连通,第一连接管上设置第二截止阀,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延伸进第一培养桶腔内与设于腔底的潜水泵相连,另一端延伸进第二培养桶腔内,第二连接管上设置第三截止阀,位于第二培养桶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设置一出料管,出料管上设置第四截止阀,第一、第二培养桶的桶顶均设有释压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且实现循环生产EM菌液,降低EM菌的使用成本。

Preparation of EM bacteria liquid circulation

A EM bacterial liquid circulation preparation device, including mixing barrel, and at least two training barrels, which is between the first training barrel and the mixing barrel communicated through a feed pipe, and set up the first valve, the first barrel and second barrel culture culture connected by the circulation pipeline, the circulation pipeline comprises first and second connection tube, a first connecting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position 1/4 barrels two training training barrels connected, first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pipe second cut-off valve, one end of the second connecting pipe extends into the first barrel cavity and a training submersible pump at the bottom of the chamber is connected, the other end extends into the second culture barrel cavity, second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pipe third the cut-off valve, the height position is located in the second culture 1/4 barrels of a discharge pipe, a discharging pipe is arranged on the fourth valve,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edium barrel top are equipped with pressure relief valve .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labor intensity and realize circulating production of EM bacteria liquid, and reduce the use cost of EM bacteri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
本技术涉及EM菌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
技术介绍
EM菌是由酵母菌、乳酸菌和光合菌等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EM菌种通过采用适当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制备成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菌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但是,工厂化生产出的成品EM菌因价格过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小规模培育EM菌液的方法为,通过将EM菌种、红糖、蜂蜜、水按重量比1:2:0.5:45的比例盛于带密封盖的塑料桶中,塑料桶置于暗室内让其在半密封状态下发酵,即可得到EM菌液。然而,采用这种生产方法制备EM菌液发酵期间,需人工频繁进行搅拌、消毒、打开桶盖释放气体等操作,容易造成EM菌液中杂菌滋生导致培育EM菌液失败,此外,人工的劳动强度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且实现循环生产EM菌液,降低EM菌的使用成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包括上端敞口的混料桶,以及至少两个密闭的培养桶,混料桶桶底的位置不低于培养桶桶顶的高度,其中第一培养桶与混料桶之间通过进料管连通,进料管上设置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培养桶与第二培养桶之间通过循环管路相连,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位于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四分之一高度位置将两培养桶连通,第一连接管上设置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延伸进第一培养桶腔内与设于腔底的潜水泵相连,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延伸进第二培养桶腔内,第二连接管上设置第三截止阀,位于第二培养桶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设置一出料管,出料管上设置第四截止阀,所述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的桶顶均设有释压阀,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的底部分别设有排空管,各排空管上均设置第五截止阀。所述进料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出料管的管径均相同。所述混料桶的上部连接有进水管,进水管上设置第六截止阀。所述混料桶的上端开口处设有支架,支架上设有紫外线灭菌灯。所述混料桶的腔内设有增氧泵。所述培养桶数量多于两个时,第一培养桶与混料桶之间通过进料管连通,第一培养桶与第二培养桶之间通过循环管路相连,第二培养桶与第三培养桶之间通过循环管路相连,最后一个培养桶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设置出料管。所述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的桶顶部均设有投菌孔,各投菌孔分别通过盖板封口。所述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底部的排空管分别经第五截止阀后并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包括上端敞口的混料桶,以及至少两个密闭的培养桶,混料桶用于提供混合制备EM菌营养液的空间,培养桶用于提供ME菌生长、繁殖的密闭空间。混料桶桶底的位置不低于培养桶桶顶的高度,其中第一培养桶与混料桶之间通过进料管连通,进料管上设置第一截止阀,打开第一截止阀,混料桶内的EM菌营养液通过进料管进入密闭的培养桶内,通过控制第一截止阀的开闭及开闭时间,精确控制投放在第一培养桶内的EM菌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2、第一培养桶与第二培养桶之间通过循环管路相连,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之间通过循环管路相连,使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内的营养液形成循环,既对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内营养液实现搅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同时充分混匀两个培养桶内营养液中的各物质,利于EM菌生长、繁殖。3、第一连接管位于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四分之一高度位置将两培养桶连通,第一连接管上设置第二截止阀,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延伸进第一培养桶腔内与设于腔底的潜水泵相连,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延伸进第二培养桶腔内,第二连接管上设置第三截止阀,位于第二培养桶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设置一出料管,出料管上设置第四截止阀,当关闭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时,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之间相互独立,当开启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时,通过潜水泵实现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之间营养液循环流动。由于出料管设于第二培养桶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打开第四截止阀放出EM菌液时,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内分别保留培养桶容积四分之一体积的EM菌液,作为下次制备EM菌液的母液,通过混料桶对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再次提供营养液,即可实现循环制备生产EM菌液的目的,有效降低EM菌的使用成本。4、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的桶顶均设有释压阀,在EM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过释压阀直接排出,不需人工操作排气,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的底部分别设有排空管,各排空管上均设置第五截止阀,若出现菌液受到污染不能使用的情况,通过打开对应排空管的截止阀,即可排空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腔内受到污染的EM菌液。5、混料桶的上端开口处设有支架,支架上设有紫外线灭菌灯,这些紫外线灭菌灯对混合的营养液进行灭菌处理,降低营养液中杂菌的数量,提高EM菌液的合格率。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附图中,1为混料桶,2为培养桶,21为第一培养桶,22为第二培养桶,3为进料管,4为循环管路,41为第一连接管,42为第二连接管,5为潜水泵,6为出料管,7为释压阀,8为排空管,9为进水管,10为支架,11为紫外线灭菌灯,12为增氧泵,J1为第一截止阀,J2为第二截止阀,J3为第三截止阀,J4为第四截止阀,J5为第五截止阀,J6为第六截止阀。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3,一种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的具体实施例。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包括一个上端敞口的混料桶1,以及两个密闭的培养桶2,混料桶、培养桶均为塑料桶,混料桶的容积为225L,两个培养桶的容积均为100L,混料桶桶底的位置等于培养桶桶顶的高度。其中第一培养桶21与混料桶1之间通过进料管3连通,进料管3上设置第一截止阀J1,本实施例中,进料管的上游端设于混料桶的桶底部,进料管的下游端设于第一培养桶的底部侧壁上。所述第一培养桶21与第二培养桶22之间通过循环管路4相连。所述循环管路4包括第一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2,所述第一连接管41位于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四分之一高度位置将两培养桶连通,第一连接管41上设置第二截止阀J2,第一连接管为直管,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延伸进第一培养桶21腔内与设于腔底的潜水泵5相连,第二连接管42的另一端延伸进第二培养桶22腔内,第二连接管42上设置第三截止阀J3,具体为,第二连接管的上游端从第一培养桶的桶顶竖直朝下延伸进第一培养桶的腔内,与设于第一培养桶腔底的潜水泵相连,第二连接管的下游端从第二培养桶的桶顶延伸进第二培养桶的腔内,如此构成连接第一培养桶、第二培养桶的循环管路。位于第二培养桶22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设置一出料管6,出料管6上设置第四截止阀J4,本实施例中,出料管沿水平方向延伸,与第一连接管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分别位于第二培养桶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的桶顶均设有释压阀7。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的底部侧壁上分别设有排空管8,各排空管8上均设置第五截止阀J5。进一步地,为便于管理添加营养液、排出EM菌液的体积量,同时为了降低装置的加工成本,所述进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敞口的混料桶(1),以及至少两个密闭的培养桶(2),混料桶桶底的位置不低于培养桶桶顶的高度,其中第一培养桶(21)与混料桶(1)之间通过进料管(3)连通,进料管(3)上设置第一截止阀(J1),所述第一培养桶(21)与第二培养桶(22)之间通过循环管路(4)相连,所述循环管路(4)包括第一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2),所述第一连接管(41)位于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四分之一高度位置将两培养桶连通,第一连接管(41)上设置第二截止阀(J2),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延伸进第一培养桶(21)腔内与设于腔底的潜水泵(5)相连,第二连接管(42)的另一端延伸进第二培养桶(22)腔内,第二连接管(42)上设置第三截止阀(J3),位于第二培养桶(22)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设置一出料管(6),出料管(6)上设置第四截止阀(J4),所述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的桶顶均设有释压阀(7),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的底部分别设有排空管(8),各排空管(8)上均设置第五截止阀(J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敞口的混料桶(1),以及至少两个密闭的培养桶(2),混料桶桶底的位置不低于培养桶桶顶的高度,其中第一培养桶(21)与混料桶(1)之间通过进料管(3)连通,进料管(3)上设置第一截止阀(J1),所述第一培养桶(21)与第二培养桶(22)之间通过循环管路(4)相连,所述循环管路(4)包括第一连接管(41)、第二连接管(42),所述第一连接管(41)位于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四分之一高度位置将两培养桶连通,第一连接管(41)上设置第二截止阀(J2),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延伸进第一培养桶(21)腔内与设于腔底的潜水泵(5)相连,第二连接管(42)的另一端延伸进第二培养桶(22)腔内,第二连接管(42)上设置第三截止阀(J3),位于第二培养桶(22)四分之一的高度位置设置一出料管(6),出料管(6)上设置第四截止阀(J4),所述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的桶顶均设有释压阀(7),第一培养桶(21)、第二培养桶(22)的底部分别设有排空管(8),各排空管(8)上均设置第五截止阀(J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M菌液循环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3)、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静易流辉
申请(专利权)人:垫江县跃辉水产养殖股份合作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