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49945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2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属于养殖设施领域,利用海拔在500—100m的山间天然溪流,在旁边开阔地方开挖蓄水池,在比蓄水池低的开阔地开挖多个仿生态养殖池、在养殖池的四周设置防逃围板、内部设置大鲵运动场地、两个大鲵洞穴及隔离网,用管道将溪水引入蓄水池、在蓄水池循环吸收热量过后经连通管道分流到多个养殖池、再经出水管流入沟渠,此方法非常接近大鲵野生生存环境、达到仿野生驯养目的。

Outdoor pond imitating wild giant salamander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outdoor pond imitating wild giant salamander breeding facilities in the area, the altitude of 500 100m mountain natural streams, beside the open excavation in the local reservoir, reservoir low open excavation than multiple bionic pond, in the pond is arranged around the escape proof partitions, set inside the giant salamander sports venues, two a giant cave and isolation network, with a pipeline into the stream reservoir, absorb heat in the reservoir after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connection pipeline diversion to multiple ponds, the water outlet pipe into the ditch, this method is very close to the giant wild living environment, achieve objective imitation of wild domest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
本技术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属于养殖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与野生环境接近的养殖池。
技术介绍
大鲵:又名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野生种群极为稀少,由于近些年保护得当,人工饲养数量逐步升高,但是长期人工饲养、大鲵的野性及生活习性正缓慢退化,要想将这一古老的物种延续下去,必须将人工饲养的大鲵进行仿野生驯化,恢复原有的野性及生存习性,才能确保这一物种不会在地球上灭绝。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解决了上述困难,利用海拔在500—100m的山间天然溪流,在旁边开阔地方开挖蓄水池,在比蓄水池低的开阔地开挖多个仿生态养殖池、在养殖池的四周设置防逃围板、内部设置大鲵运动场地、两个大鲵洞穴及隔离网,用管道将溪水引入蓄水池、在蓄水池循环吸收热量过后经连通管道分流到多个养殖池、再经出水管流入沟渠,此方法非常接近大鲵野生生存环境、达到仿野生驯养目的。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包括引水管道、蓄水池、并联式管道、防逃围板、大鲵运动场、大鲵洞穴、隔离网、养殖池、出水管,引水管道与蓄水池连接,蓄水池与并联式管道连接,并联式管道与养殖池连接,防逃围板与大鲵运动场、隔离网、养殖池、出水管连接,大鲵运动场与大鲵洞穴连接。所述蓄水池的上边设置了引水管道,侧面中部与并联式管道入口连接、并联式管道与多个养殖池连接。所述防逃围板为多片拼接而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内部一半的位置为养殖池、中间设置了隔离网,内部另一半为大鲵运动场、运动场下面设置了两个大鲵洞穴、两个洞穴的开口朝向养殖池、中间由隔离网隔开,侧面设置了可调高度的出水管。有益效果:由于长期人工饲养、大鲵的野性及生活习性正缓慢退化,要想将这一古老的物种延续下去,必须将人工饲养的大鲵进行仿野生驯化。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利用海拔在500—100m的山间天然溪流,在旁边开阔地方开挖蓄水池,在比蓄水池低的开阔地开挖多个仿生态养殖池、在养殖池的四周设置防逃围板、内部设置大鲵运动场地、两个大鲵洞穴及隔离网,用管道将溪水引入蓄水池、在蓄水池循环吸收热量过后经连通管道分流到多个养殖池、再经出水管流入沟渠,此方法非常接近大鲵野生生存环境、达到仿野生驯养目的。附图说明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描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意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不需要创造性可以结合这些附图获得更多的附图。图1为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包括引水管道1、蓄水池2、并联式管道3、防逃围板4、大鲵运动场5、大鲵洞穴6、隔离网7、养殖池8、出水管9,引水管道与蓄水池连接,蓄水池与并联式管道连接,并联式管道与养殖池连接,防逃围板与大鲵运动场、隔离网、养殖池、出水管连接,大鲵运动场与大鲵洞穴连接。所述蓄水池的上边设置了引水管道,侧面中部与并联式管道入口连接、并联式管道与多个养殖池连接。所述防逃围板为多片拼接而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内部一半的位置为养殖池、中间设置了隔离网,内部另一半为大鲵运动场、运动场下面设置了两个大鲵洞穴、两个洞穴的开口朝向养殖池、中间由隔离网隔开,侧面设置了可调高度的出水管。根据上述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在使用时,选择海拔500—100m高度、森林覆盖面积超过70%的山间溪流,在溪流边开阔地开挖100—200㎡的蓄水池、四周及底部铺设石块,在低于蓄水池1—2m处开挖多个面积10—15㎡深度0.2m的水池、设置成大鲵养殖池,将引水管道上端设置于高于蓄水池的溪流中、下端设置于蓄水池的上方1—2m处、溪水通过连通管道同时流入多个大鲵养殖池,在蓄水池中放入少量的与引用溪流中同类的野鱼、以测试水温及水质、每天观察2—3次野鱼的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引入蓄水池的溪水循环流动1—2h、经过日光照射与自然温度比较接近、经连通管道流入多个大鲵养殖池、在大鲵养殖池循环流动后从出水管道流入沟渠中,在春夏交替时水温15—18℃时、从饲养池中选择不同种群100—150g的幼鲵、体型匀称、无畸形、雌雄各一尾为一组、放入每个大鲵养殖池、每个洞穴各一尾,每日傍晚时分向每个大鲵养殖池投放10—20尾身长小于3cm的活体小杂鱼作为饵料,大鲵天生喜阴怕光、喜静怕惊、投喂时应避免噪音过大,次日上午仔细观察每个大鲵活动池的采食情况,根据每组大鲵的采食情况适量增减,有个别雌鱼或雄鱼采食不佳、生长过慢或过快、应及时更换、重新配对,夏季温度过高时应在防逃围板上面加装遮阳网,冬季水温低于11℃时、应每3—5天投喂一次饵料、水温低于7℃时停止投喂、待春季水温升高后恢复每日投喂,根据大鲵的身长及体重、逐步增加杂鱼饵料的投放量及加大杂鱼的体型、改为每日清晨及傍晚各投喂一次。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常规揭示,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熟悉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实施对以上所述技术作出的任何等同变化的调整、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

【技术保护点】
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包括引水管道、蓄水池、并联式管道、防逃围板、大鲵运动场、大鲵洞穴、隔离网、养殖池、出水管,其特征是引水管道与蓄水池连接,蓄水池与并联式管道连接,并联式管道与养殖池连接,防逃围板与大鲵运动场、隔离网、养殖池、出水管连接,大鲵运动场与大鲵洞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包括引水管道、蓄水池、并联式管道、防逃围板、大鲵运动场、大鲵洞穴、隔离网、养殖池、出水管,其特征是引水管道与蓄水池连接,蓄水池与并联式管道连接,并联式管道与养殖池连接,防逃围板与大鲵运动场、隔离网、养殖池、出水管连接,大鲵运动场与大鲵洞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大鲵室外仿野生养殖池,其特征是所述蓄水池的上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恕华陈彦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房县秦楚源大鲵专业合作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