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837887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9 2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方法和系统。所述的中药筛选方法对四元联系数,仅计算直接反映当前治疗措施下药物疗效的变化趋势,且更具临床意义的一阶全偏联系数并依据其排序于i∈[0.5,1],j∈[‑0.5,0]内对i,j取值,使得一阶全偏联系数不全小于0(符合临床实际)。所述的中药筛选系统包括特征函数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不同症状的疗效四元联系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一阶全偏联系数;修正模块,用于根据其排序于i∈[0.5,1],j∈[‑0.5,0]内对i,j取值作进一步调整,使得一阶全偏联系数不全小于0。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有助于更科学合理的评估中药对症疗效,用于随症加减与疗效关系的定量研究。

Screening method and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devi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reening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partial coupling coefficient method. Scree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the method of four element connection number, only calculate the change trend directly refl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treatment drugs, and more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irst order partial connection number and its ranking in I, [0.5,1], J and 0.5,0] in [I, J value, makes a full partial order not less than 0 (the coefficient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reen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modules are established, to establish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symptoms of four element connection number; calculation module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first-order partial connection coefficient; correction module for I and [0.5,1] according to their ranking in J, and 0.5,0] [of the I, the J value for further adjustment. The first order partial connection number not less than 0. This invention will help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nd use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the disease and the effect of the curativ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方法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药
,具体地说,涉及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集对分析是用联系数处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关系的一种系统数学理论,由赵克勤教授于1989年提出。集对是指由2个集合组成的一个单位,是由2个要素组成的元系统,如用SP表示由集合A与集合B组成的集对,常记成SP=(A,B)。联系数是集对的特征函数,用来表征集对SP中2个集合各种关系的联系状态。首先通过分析两个集合的全部关系建立集对的特征函数--联系数。按联系分量个数,可有二元联系数(即全部关系分成2类:确定类,不确定类),三元联系数(即全部关系分成3类:共同类,相异类,相反类),四元联系数(全部关系分成4类:共同类,相异偏同类,相异偏反类,相反对立类),接着利用联系数作出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就模型作出相应的数学处理和系统分析,求解问题。最后把求解结果与其他理论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结果作比较对照,给出结论。由于集对分析方法在挖掘研究对象确定性信息与不确定性信息及其相关作用方面存在优势,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目前集对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实例有:期刊《中医杂志》2012年第10期刊出的论文“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与方药的相关性研究”,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和联系数学集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与方药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患者1238例,包括清热凉血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相关文献15篇986例、课题组前期临床数据资料160例以及前瞻性临床研究92例,运用单因素相关系数法分析相关性并剔除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变量分别进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联系数学集对分析;结果:单因素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苦参、金银花等中药是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临床疗效的正相关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甘草、磁石等为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联系数学集对分析显示,荆芥、白芍等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均为强同势;结论:荆芥、赤芍等22种中药是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的相关因素,临床应用疗效较好。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年第1期刊出的论文“慢性皮肤溃疡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数学建模探析”针对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不确定性,把集对分析中不确定性系统理论引入中医辨证施治研究,提出了慢性皮肤溃疡病理机制是相对确定的“热”、“瘀”、“虚”病理因素与不确定干扰因子共同作用致病假说学术论点,并对这些病理因素和干扰因子及相互作用给予定量刻划,进而建立了慢性皮肤溃疡中医辨证施治数学模型,系统深入研究了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规律,验证前述致病假说,对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的“热”、“瘀”、“虚”与不确定性干扰因子的相互作用作同异反分析和定量刻划,建立起诊疗方案库和疗效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但集对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尚未涉及较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同时其对于其全偏联系数及其他方法的计算需要一个标准化的工具,统一其每一步的运算过程,减少误差。在中医药领域,集对分析主要思路是通过联系数及其建模去描述和处理患者症状、体征、用药等信息,建立联系数模型,进而计算联系数的全偏联系数和同异反分析等处理分析其结果。以银屑病对症治疗为例,其原理主要基于银屑病治疗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患者经治疗后表现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处在这个系统的不同层次上,同时四个层次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基此认识,我们假定:患者经治疗后的痊愈过程,由“无效”向“好转”、“显效”发展,最终至“痊愈”。即“痊愈”原本也处在“显效”的层次上,“显效”基于“好转”层次,“好转”基于“无效”层次。以此我们计算和分析偏联系数可以展示已建立的联系数中的潜在趋势,即银屑病临床治疗上治疗干预与病情发展的潜在矛盾运用与层间迁移趋势,从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然而,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情况更为复杂,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四元联系数的模型建立方法需要进一步细致探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优选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优选系统。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方法,按照以下步骤:a)建立不同症状的疗效四元联系数;b)计算一阶全偏联系数;c)根据其排序于i∈[0.5,1],j∈[-0.5,0]内对i,j取值作进一步调整,使得一阶全偏联系数不全小于0。优选地,所述的四元联系数为:μ=a+bi+cj+dk,a对应于对症用药后痊愈的百分比,b对应于对症用药后显效的百分比,c对应于对症用药后好转的百分比,d对应于对症用药后无效的百分比,其中i、j、k取值区间根据临床意义进行定义。优选地,设定好转为正向发展,定义i在[0,1]区间取值,表示“显效”具有在一定范围内向“痊愈”和向“好转”发展的不确定性;j在[-1,0]区间取值,表示“好转”有向“显效”和“无效”发展的不确定性;k=-1,表示无效或恶化。优选地,所述的一阶全偏联系数计算方法为:计算一阶偏正联系数计算一阶偏负联系数;根据计算出相应的一阶全偏联系数。优选地,所述的中药优选系统还包括步骤d):使用修正后的i,j值,并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反复验算以求得i,j的确切取值范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例,所述的中药用于治疗银屑病。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系统,所述的中药筛选系统包括:特征函数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不同症状的疗效四元联系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一阶全偏联系数;修正模块,用于根据其排序于i∈[0.5,1],j∈[-0.5,0]内对i,j取值作进一步调整,使得一阶全偏联系数不全小于0。优选地,所述的特征函数建立模块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四元联系数:μ=a+bi+cj+dk,a对应于对症用药后痊愈的百分比,b对应于对症用药后显效的百分比,c对应于对症用药后好转的百分比,d对应于对症用药后无效的百分比,其中i、j、k取值区间根据临床意义进行定义。优选地,设定好转为正向发展,定义i在[0,1]区间取值,表示“显效”具有在一定范围内向“痊愈”和向“好转”发展的不确定性;j在[-1,0]区间取值,表示“好转”有向“显效”和“无效”发展的不确定性;k=-1,表示无效或恶化。优选地,所述的计算模块通过以下方法计算一阶全偏联系数:计算一阶偏正联系数计算一阶偏负联系数;根据计算出相应的一阶全偏联系数。优选地,所述的中药筛选系统还包括中药对症评估模块,用于使用修正后的i,j值,并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反复验算以求得i,j的确切取值范围,得出中药对症评估数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例,所述的中药用于治疗银屑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中药筛选方法”,该方法可以指代筛选对症中药,也可以指代鉴别中药的治疗症状,其并不等同于临床开具药方或处方,依据该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导出有效的药方或处方。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中医中药随症加减药物的疗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对一部分患者具有正向疗效,对另一部分患者的疗效起相反作用,或是在宏观层次上起提高的正向作用,在另一层次上对疗效起负向作用。正确的对症加减有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方法和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a)建立不同症状的疗效四元联系数;b)计算一阶全偏联系数;c)根据其排序于i∈[0.5,1],j∈[‑0.5,0]内对i,j取值作进一步调整,使得一阶全偏联系数不全小于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a)建立不同症状的疗效四元联系数;b)计算一阶全偏联系数;c)根据其排序于i∈[0.5,1],j∈[-0.5,0]内对i,j取值作进一步调整,使得一阶全偏联系数不全小于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元联系数为:μ=a+bi+cj+dk,a对应于对症用药后痊愈的百分比,b对应于对症用药后显效的百分比,c对应于对症用药后好转的百分比,d对应于对症用药后无效的百分比,其中i、j、k取值区间根据临床意义进行定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好转为正向发展,定义i在[0,1]区间取值,表示“显效”具有向“痊愈”和向“好转”发展的不确定性;j在[-1,0]区间取值,表示“好转”有向“显效”和“无效”发展的不确定性;k=-1,表示无效或恶化。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药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阶全偏联系数计算方法为:计算一阶偏正联系数计算一阶偏负联系数;根据计算出相应的一阶全偏联系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d):使用修正后的i,j值,并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反复验算以求得i,j的确切取值范围。6.一种基于偏联系数法的中药筛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筛选系统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逊哲蒯仂茹意魏冬慧吴人杰张静婷张婧婷李欣李斌赵克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