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1549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9:30
一种电池包均匀散热结构,所述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包括电池包托架、电池包、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及第三散热装置;所述电池包托架用于放置所述电池包且包括底架及一对支撑架。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包上盖、电池包下盖及多个电池模组;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包上盖,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下方。所述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及第三散热装置对电池包内的热量有效散除,解决电池包充电与使用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人们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动力电池的普及,快速充电已经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现有的快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是以大电流充电来减少充电时间,然而,大电流充电会引起单体电池急剧温升,进而导致整个电池包的热环境变差,从而严重影响电池包的寿命。此外,单体电池放电过程中也会产生的热量,导致电池包温度过高,使得电池包的放电性能大大下降,进而影响新能源动力汽车的续航里程。散热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液冷,另外一种是风冷。液冷模式控温范围低、受外界环境影响也比较大;风冷模式布置各种风道复杂,控温范围低、降温效率不高且受外界环境影响大。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所述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能够有效地散去电池包产生的热量,解决电池包充电与使用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包括电池包托架、电池包、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及第三散热装置;所述电池包托架用于放置所述电池包且包括底架及一对支撑架;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包上盖、电池包下盖及多个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电池包上盖和所述电池包下盖密封连接形成的收容腔内;所述电池包上盖包括顶壁,所述顶壁开设有贯穿所述顶壁的安装孔;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主体部、第一散热翅片及第二散热翅片,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及第二散热翅片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相背的两个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及收容腔外;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散热装置设置于收容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下方且包括安装部与多个第二风扇,所述安装部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边缘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与所述顶壁相连;所述底壁开设有多个风扇孔,每个第二风扇安于对应一个风扇孔内。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由多个平行排列的金属薄片垂直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且位于靠近所述电池模组的一面上;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由多个平行排列的金属薄片垂直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相背的一面上;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的金属薄片散热表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的金属薄片散热表面积。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装置材质为铝合金。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皆为矩形且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的主体部相对;所述侧壁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散热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每个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连接部、第一风扇,每个第二散热装置的连接部一端与对应一个第一风扇相连,每个第二散热装置的连接部的另一端与对应一个支撑架相连。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风扇有多个,所述电池模组有多个,且一个所述第二风扇对应一个所述电池模组。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风扇通过风扇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每个所述电池模组设有一个温度采集模块,当所述电池模组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风扇控制系统控制与所述电池模组对应的第二风扇开启进行散热。本技术提供的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能有效对电池包进行散热从而提高了所述电池包的寿命以及续航里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的立体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的电池包上盖的立体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的电池包的横向剖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所示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所述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100包括电池包托架10、电池包20、第一散热装置30、第二散热装置40及第三散热装置50。所述电池包托架10用于放置所述电池包20且包括底架11及一对支撑架12,所述底架11为矩形,所述支撑架12为直角三角形,所述底架11的两侧与所述一对支撑架12连接形成三角状的所述电池包托架10。请同时参阅图3、图4及图5,所述电池包20包括电池包上盖21、电池包下盖22及多个电池模组23,所述电池模组23设置于所述电池包上盖21和所述电池包下盖22密封连接形成的收容腔201内。所述电池包上盖21一端敞口且所述电池包上盖21包括顶壁24,所述顶壁24的中心开设有贯穿所述顶壁24的安装孔2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孔25为矩形。所述第一散热装置30设置于所述顶壁24上且包括主体部31、第一散热翅片32及第二散热翅片33。所述主体部31为与所述安装孔25形状对应的矩形金属片,所述主体部31设置于所述安装孔25内。所述第一散热翅片32及第二散热翅片33形成于所述主体部31相背的两个面。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翅片32由多个平行排列的金属薄片垂直连接在所述主体部31且位于所述收容腔201内,所述第一散热翅片32位于靠近所述电池模组23的一面上。所述第二散热翅片33由多个平行排列的金属薄片垂直连接在所述主体部31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32相背的一面上且位于所述收容腔201外。所述第一散热翅片32的金属薄片散热表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散热翅片33的金属薄片散热表面积,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装置30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二散热装置40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2上,所述第二散热装置40的数量为两个,且每个第二散热装置40包括连接部41、第一风扇42。每个第二散热装置40的连接部41一端与对应一个第一风扇42相连,每个第二散热装置40的连接部41的另一端与对应一个支撑架12相连。具体地,所述第一风扇42为正方形,所述第一风扇42的安装高度大于所述电池包上盖21的顶壁24高度。两个第二散热装置40的第一风扇42风向一致。所述第三散热装置50设置于收容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30下方且包括安装部51与多个第二风扇52,所述安装部51包括底壁511及自所述底壁511边缘延伸形成的侧壁51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511与所述侧壁512皆为矩形且所述底壁511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30的主体部31相对,所述侧壁512远离所述底壁511的一端与所述顶壁24相连。所述底壁511开设有多个风扇孔513用于安装所述第二风扇52。所述侧壁512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51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风扇52与所述风扇孔513皆有七个,一个所述第二风扇52对应一个所述电池模组23。使用时,通过风扇控制系统对所述第一风扇42和第二风扇52进行控制。所述七个第二风扇52对应七个电池模组23,每个所述电池模组23的端板上设有一个温度采集模块。当汽车运行、电池包放电时,车外空气流通且风向与车行驶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风扇42不工作,当所述电池包20内的一个所述电池模组23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风扇控制系统控制与该电池模组23相对应的第二风扇52开启工作,该电池模组23放电产生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变高形成热空气,所述电池模组23周围的热空气经所述第二风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包括电池包托架、电池包、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及第三散热装置;所述电池包托架用于放置所述电池包且包括底架及一对支撑架;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包上盖、电池包下盖及多个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电池包上盖和所述电池包下盖密封连接形成的收容腔内;所述电池包上盖包括顶壁,所述顶壁开设有贯穿所述顶壁的安装孔;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主体部、第一散热翅片及第二散热翅片,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及第二散热翅片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相背的两个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及收容腔外;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散热装置设置于收容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下方且包括安装部与多个第二风扇,所述安装部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边缘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与所述顶壁相连;所述底壁开设有多个风扇孔,每个第二风扇安于对应一个风扇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包括电池包托架、电池包、第一散热装置、第二散热装置及第三散热装置;所述电池包托架用于放置所述电池包且包括底架及一对支撑架;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包上盖、电池包下盖及多个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设置于所述电池包上盖和所述电池包下盖密封连接形成的收容腔内;所述电池包上盖包括顶壁,所述顶壁开设有贯穿所述顶壁的安装孔;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主体部、第一散热翅片及第二散热翅片,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及第二散热翅片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相背的两个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及收容腔外;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散热装置设置于收容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散热装置下方且包括安装部与多个第二风扇,所述安装部包括底壁及自所述底壁边缘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与所述顶壁相连;所述底壁开设有多个风扇孔,每个第二风扇安于对应一个风扇孔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翅片由多个平行排列的金属薄片垂直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且位于靠近所述电池模组的一面上;所述第二散热翅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隆清吴施荣许浩许攀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