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顶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017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圆顶底座,包括环形底座本体、驱动装置、多个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限位装置的数量与托滚装置数量相同,每个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限位滚轮,限位滚轮通过第一转轴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竖直设置,多个限位滚轮呈环形设置,多个限位滚轮所呈环形与底座本体同轴,且限位滚轮的表面与底座本体的内周面接触。通过设置多个限位装置,相当于设置一个圆筒,底座本体套设在圆筒上,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底座本体相内侧或外侧偏移、脱离轨道,提高了整个圆顶的稳定性,同时限位装置通过限位滚轮与底座本体的内周面接触,底座本体在转动过程中,限位滚轮也转动,减小了限位装置与底座本体的摩擦力,降低能耗。

A dome bas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me base comprises an annular base body, driving device, a roller device and a limiting device; the number of limit device and roller device of the same number of each limiting device comprises a limiting roller arranged on the base, the limiting roller to rotate through a rotating shaft and a connection the base, the first rotating shaft is vertically arranged, a plurality of limiting rollers are arranged, a plurality of limiting rollers is circular coaxial with the base body and the limiting roller surface and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base body contact. By setting a limit device, the equivalent of setting a cylindrical base body is sleeved on the cylinder and prevent during rotation, the base body medial or lateral offset, from the track,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dome, at the same time limit device through the limiting roller and the base body and the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contact. The body of the base in the process of rotation, the limiting roller rotates, reduces the limiting device and the base body friction,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顶底座
本技术属于天文圆顶
,具体涉及一种圆顶底座。
技术介绍
天文圆顶因其体积大重量重,因此在转动过程中惯性大、稳定性差,容易发生脱轨现有,导致不能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顶底座,解决现有技术中天文圆顶因其体积大重量重,因此在转动过程中惯性大、稳定性差,容易发生脱轨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圆顶底座,包括环形底座本体、驱动装置、多个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电机、减速箱、第一托轮,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箱的输入轴通过皮带连接,减速箱的输出轴与第一托轮的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一托轮的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支架上,转轴水平设置;所述每个托滚装置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第二托轮,第二托轮的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基座上,转轴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等间距呈环形布置,且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的顶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底座本体活动式设置在第一托轮、第二托轮上,电机驱动第一托轮转动,在摩擦力作用下第一托轮带动底座本体沿着其中心转动,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组成的圆环形滚道与底座本体同轴;所述限位装置的数量与托滚装置数量相同,每个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限位滚轮,限位滚轮通过第一转轴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竖直设置,多个限位滚轮呈环形设置,多个限位滚轮所呈环形与底座本体同轴,且限位滚轮的表面与底座本体的内周面接触。通过设置多个限位装置,相当于设置一个圆筒,底座本体套设在圆筒上,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底座本体相内侧或外侧偏移、脱离轨道,提高了整个圆顶的稳定性,同时限位装置通过限位滚轮与底座本体的内周面接触,底座本体在转动过程中,限位滚轮也转动,减小了限位装置与底座本体的摩擦力,降低能耗。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本体由角钢和钢板焊接组成,角钢构成框架,框架的周围采用钢板包裹,框架上焊接有多个加强肋板,提高圆顶底座的强度。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本体的外周设置有裙边,所述裙边包括倾斜部和竖直部,裙边通过倾斜部与底座本体的外周连接,倾斜部和竖直部的夹角为110度。通过设置裙边防止杂物进入驱动装置、多个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中,影响其正常转动,同时也防止闲杂人员靠近,提高了安全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多个限位装置,相当于设置一个圆筒,底座本体套设在圆筒上,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底座本体相内侧或外侧偏移、脱离轨道,提高了整个圆顶的稳定性,同时限位装置通过限位滚轮与底座本体的内周面接触,底座本体在转动过程中,限位滚轮也转动,减小了限位装置与底座本体的摩擦力,降低能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新型所述底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圆顶底座沿径向的剖视图。图3为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释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圆顶底座,包括环形底座本体1、驱动装置2、多个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3;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支架21和设置在支架上的电机22、减速箱23、第一托轮24,电机22的输出轴与减速箱23的输入轴通过皮带连接,减速箱23的输出轴与第一托轮24的转轴通过联轴器25连接,第一托轮24的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支架21上,转轴水平设置;所述每个托滚装置包括基座31和设置在基座上的第二托轮32,第二托轮32的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基座31上,转轴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托轮24和多个第二托轮32等间距呈环形布置,且第一托轮24和多个第二托轮32的顶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底座本体1活动式设置在第一托轮24、第二托轮32上,电机22驱动第一托轮24转动,在摩擦力作用下第一托轮24带动底座本体1沿着其中心转动,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组成的圆环形滚道与底座本体同轴;所述限位装置的数量与托滚装置数量相同,每个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座31上的限位滚轮35,限位滚轮35通过第一转轴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竖直设置,多个限位滚轮呈环形设置,多个限位滚轮所呈环形与底座本体同轴,且限位滚轮的表面与底座本体的内周面接触。通过设置多个限位装置,相当于设置一个圆筒,底座本体套设在圆筒上,防止在转动过程中,底座本体相内侧或外侧偏移、脱离轨道,提高了整个圆顶的稳定性,同时限位装置通过限位滚轮与底座本体的内周面接触,底座本体在转动过程中,限位滚轮也转动,减小了限位装置与底座本体的摩擦力,降低能耗。在本实施中,所述底座本体1由角钢和钢板焊接组成,角钢构成框架,框架的周围采用钢板包裹,框架上焊接有多个加强肋板11,提高圆顶底座的强度。在本实施中,所述底座本体的外周设置有裙边12,所述裙边12包括倾斜部和竖直部,裙边12通过倾斜部与底座本体的外周连接,倾斜部和竖直部的夹角为110度。通过设置裙边防止杂物进入驱动装置、多个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中,影响其正常转动,同时也防止闲杂人员靠近,提高了安全性。本技术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而且本技术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技术的技术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圆顶底座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顶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底座本体、驱动装置、多个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电机、减速箱、第一托轮,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箱的输入轴通过皮带连接,减速箱的输出轴与第一托轮的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一托轮的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支架上,转轴水平设置;所述每个托滚装置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第二托轮,第二托轮的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基座上,转轴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等间距呈环形布置,且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的顶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底座本体活动式设置在第一托轮、第二托轮上,电机驱动第一托轮转动,在摩擦力作用下第一托轮带动底座本体沿着其中心转动,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组成的圆环形滚道与底座本体同轴;所述限位装置的数量与托滚装置数量相同,每个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基座上的限位滚轮,限位滚轮通过第一转轴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一转轴竖直设置,多个限位滚轮呈环形设置,且限位滚轮的表面与底座本体的内周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顶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底座本体、驱动装置、多个托滚装置和限位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电机、减速箱、第一托轮,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箱的输入轴通过皮带连接,减速箱的输出轴与第一托轮的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一托轮的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支架上,转轴水平设置;所述每个托滚装置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第二托轮,第二托轮的转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基座上,转轴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等间距呈环形布置,且第一托轮和多个第二托轮的顶部位于同一平面上,底座本体活动式设置在第一托轮、第二托轮上,电机驱动第一托轮转动,在摩擦力作用下第一托轮带动底座本体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云头郑曾孙林贵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紫金山光学仪器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