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催化裂化烃油进料方法,是在提升管内部的再生剂入口上方设置油剂分布器,将提升管的中下部分隔为平行于轴向的2~4个反应区,在各反应区设置相应的烃油进料喷嘴,使不同性质的烃油分别注入不同的反应区中,与高温再生剂接触并反应;反应后的物流沿提升管上行,离开油剂分布器后汇合;分离反应产物,待生剂经汽提、再生后循环使用。采用该方法有助于改进催化裂化的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催化裂化烃油进料方法本专利技术属于在不存在氢的情况下催化裂化过程中石油烃的进料方法,更具体地说,是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石油烃的非线性进料方法。在催化裂化过程中,原料油用水蒸汽雾化并喷入提升管内,在其中与来自再生器的高温催化剂(600~700℃)接触,随即汽化并进行反应。油气在提升管内的停留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秒钟。反应产物经旋风分离器分离出夹带的催化剂后离开反应器去分馏塔。积有焦炭的催化剂(称待生催化剂)由沉降器落入下面的汽提段。汽提段内装有多层人字型档板并在底部通入过热水蒸气,待生催化剂上吸附的油气和颗粒之间的油气被水蒸气置换出而返回上部。经汽提后的待生催化剂通过待生斜管进入再生器。再生器的主要作用是烧去催化剂上因反应而生成的积炭、使催化剂的活性得以恢复。再生后的催化剂(称再生剂)落入溢流管,经再生斜管送回反应器循环使用。目前催化裂化装置普遍以馏分油和劣质重油的混合油为原料,所述的劣质重油可以是常压渣油、减压渣油、脱沥青油或焦化蜡油等等。随着世界范围内原油重质化、劣质化的发展趋势,催化裂化原料中劣质重油所占的比例也在日趋增加。劣质重油不仅裂化性能差、残炭含量高,而且含有较多的污染物,例如,碱性氮、硫、重金属等,而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干气和焦炭产率的大幅度增加。干气产率增加不仅加重了冷凝、冷却系统的负荷,而且使反应过程中氢的分布不近合理。而焦炭产率的提高则意味着增加烧焦负荷、影响现有装置的处理量。因此,若要提高劣质重油的掺炼比例、维持原有的处理能力,就需要对现有装置的再生系统进行改造。为了解决加工劣质重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炼油工作者经深入研究后发现: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石油烃的注入方式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石油烃混合后注入反应器所得到的产品分布与这两种石油烃分别注入反应器所得到的产品分布之和并不相等,后者的反应结果要优于前者。WO9955801-->所公开的正是这样一种石油烃非线性进料的方法。该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将馏分油和劣质重油分别由不同的喷嘴注入同一提升管,或分别注入同一提升管的轴向划分的不同反应区,或分别注入不同的提升管。当不同性质的石油烃分别由不同的喷嘴注入同一提升管时,由于催化剂和反应油气的返混,必将对非线性进料的实施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当不同性质的石油烃分别注入同一提升管的轴向分布的不同反应区时,注入提升管下部反应区的石油烃的反应苛刻度较高,而注入提升管上部反应区的石油烃的反应苛刻度较低,因而总的反应转化率和产品选择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难以保证非线性进料的实施效果。当不同性质的石油烃分别注入不同的提升管时,可以根据石油烃的物化性质调节其所注入的提升管反应器的操作条件,从而得到最为适宜的反应转化率和最佳的产品选择性,充分体现了非线性进料对催化裂化过程的积极作用;但是,采用这种进料方式必将使装置结构变得复杂,并且使操作难度增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非线性进料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是:在提升管反应器内部的再生催化剂入口上方设置油剂分布器,将提升管反应器的中下部分隔为平行于轴向的2~4个反应区,并在各反应区设置相应的烃类原料喷嘴;来自再生器的高温再生剂在各反应区内均匀分布;不同性质的烃类原料分别注入不同的反应区中,与高温再生剂接触并反应;反应后的物流在各自的反应区内沿提升管上行,离开油剂分布器后,各物流在继续沿提升管上行的过程中相互混合;分离反应产物,待生剂经汽提、再生后返回提升管反应器循环使用。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专利技术,下面分四个部分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1、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油剂分布器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油剂分布器设置在提升管反应器的内部,其下端位于再生-->催化剂入口的上方。油剂分布器的高度占提升管反应器总长度的10~60%,优选10~50%。如果提升管反应器的总长度为20~60米,那么其油剂分布器的高度一般为2.0~40.0米,优选5.0~30米。分布器由一块或多块钢板构成,其材质可以与提升管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不同;钢板的厚度为2.0~6.0厘米,优选2.5~5.5厘米;钢板可以是平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油剂分布器的结构特点简述如下:对于由一块钢板构成的油剂分布器,应将钢板的平行于提升管轴向的两条边固定提升管内壁于。对于由多块钢板构成的油剂分布器,可将不同钢板的平行于提升管轴向的一条边相互固定在一起,而其余的平行于轴向的边固定于提升管内壁;或者将一块钢板的平行于轴向的两条边分别固定于提升管内壁,其余钢板的平行于轴向的一条边固定在前述钢板上,而其余的平行于轴向的边固定于提升管内壁;也可以将不同钢板的平行于轴向的边分别固定于提升管内壁。若油剂分布器由多块钢板构成,则所述的多块钢板的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且上述钢板的标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即所述多块钢板的上端标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下端标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述油剂分布器将提升管反应器的下部分隔为相互隔离并平行于轴向的2~4个反应区,并在各反应区设置相应的烃油进料喷嘴。构成分布器的钢板可以按上述要求焊接在提升管内部,也可以采用与焊接的效果相同的其它措施将其固定在提升管的内部。构成分布器的钢板应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以减轻催化剂对钢板的磨损,例如,可以将龟甲网直接敷设在油剂分布器的表面,网孔中填以磷酸铝溶液为胶结剂的刚玉衬里。下面列举油剂分布器的几种具体型式,以便进一步说明油剂分布器的结构特点,但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油剂分布器并不局限于此。第1种型式:如图1所示,在提升管反应器1的内部设置一油剂分布器2。该油剂分布器由一块平直的钢板构成,其下端位于再生催化剂入口上方。由图-->1中的A-A视图可以看出,该油剂分布器将提升管反应器的下部划分为a和b两个横截面积相等或不等的反应区。第2种型式:如图2所示,在提升管反应器1的内部设置一油剂分布器2。该油剂分布器由一块弧形的钢板构成,其下端位于再生催化剂入口上方。由图2中的A-A视图可以看出,该油剂分布器将提升管反应器的下部划分为c和d两个横截面积不等的反应区。第3种型式:如图3所示,在提升管反应器1的内部设置一油剂分布器2。该油剂分布器由钢板3和钢板4构成。钢板3的宽度略小于提升管内径,以便使钢板的两个长边能够固定在提升管反应器的内壁上。钢板4的宽度略小于提升管反应器内径的1/2。钢板3的下端位于再生催化剂入口上方。钢板4比钢板3短,其高度是钢板3的50~90%。钢板4垂直焊接于钢板3的正中。由图3中的A-A视图可以看出,该油剂分布器将提升管反应器的下部划分为e、f和g三个反应区。第4种型式:如图4所示,在提升管反应器1的内部设置一油剂分布器2。该油剂分布器由三块钢板构成,它们是图4中所示的钢板3、钢板4和钢板5。钢板3的宽度略小于提升管内径,以便使钢板的两个长边能够固定在提升管反应器的内壁上。钢板4和钢板5的宽度略小于提升管反应器内径的1/2。钢板4比钢板3短,其高度占钢板3的50~90%;钢板5又比钢板4短,其高度占钢板4的50~90%。钢板3的两个长边焊接在提升管反应器的内壁上,其下端位于再生催化剂入口上方。钢板4的一侧长边垂直焊接于钢板3的正中,而另一侧长边焊接在提升管的内壁上。钢板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催化裂化烃油进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提升管反应器内部的再生催化剂入口上方设置油剂分布器,将提升管反应器的中下部分隔为平行于轴向的2~4个反应区,并在各反应区设置相应的烃类原料喷嘴;来自再生器的高温再生剂在各反应区内均匀分布;不同性质的烃类原料分别注入不同的反应区中,与高温再生剂接触并反应;反应后的物流在各自的反应区内沿提升管上行,离开油剂分布器后,各物流在继续沿提升管上行的过程中相互混合;分离反应产物,待生剂经汽提、再生后返回提升管反应器循环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催化裂化烃油进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提升管反应器内部的再生催化剂入口上方设置油剂分布器,将提升管反应器的中下部分隔为平行于轴向的2~4个反应区,并在各反应区设置相应的烃类原料喷嘴;来自再生器的高温再生剂在各反应区内均匀分布;不同性质的烃类原料分别注入不同的反应区中,与高温再生剂接触并反应;反应后的物流在各自的反应区内沿提升管上行,离开油剂分布器后,各物流在继续沿提升管上行的过程中相互混合;分离反应产物,待生剂经汽提、再生后返回提升管反应器循环使用。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剂分布器的高度占提升管反应器总长度的10~60%;该油剂分布器由一块或多块平直的或弯曲的钢板构成,其中:由一块钢板构成的,该钢板的两条边沿轴向固定于提升管内壁;由多块钢板构成的,可将不同钢板的一条边沿轴向相互固定在一起,另一条边固定于提升管内壁;或者将一块钢板的两条边均沿轴向固定于提升管内壁,其余钢板的一条边沿轴向固定在前述钢板上,而其余的边沿轴向固定于提升管内壁;也可以将不同钢板的两条边均沿轴向分别固定于提升管内壁;构成油剂分布器的多块钢板,其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上端标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下端标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剂分布器的高度占提升管反应器总长度10~50%。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烃类原料选自:一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友好,龚剑洪,杨轶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